道訊法訊 互聯網宗教信息許可證:贛(2022)0000087 ... 有善信問到,寒衣節是個什么節日?聽起來還挺新穎的...因為這個問題,我也特意問了下周邊年輕朋友,也有很多不知道的...農歷十月初一,源于周天子時代的十月碩寒衣節,貫穿了整個華夏祭祀的文明史,只可惜這個節日因近代西方文化的強烈植入,逐漸被國人所遺忘...其實,至今我們還能找到一些寒衣節的痕跡,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和寒衣節有關系而已。例如民間的諺語:“十月初一陰、炭柴貴如金”“十月初一晴、單衣過寒冬”“寒衣添置先望祖,祖有暖衣子不愁”...等等如是。  寒衣節相傳起源于周代,時間為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節日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間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節標志著嚴冬的到來,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這里要注意的是:秦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歲首。所以,年末歲首的農歷十月就成了最隆重的節日,在這一個盛大節日里,祭天、祭地,已約定成俗,而且以軍事強盛稱雄的秦皇,在這個盛大節日里還要祭祀“兵主”蚩尤...據《漢書高帝紀》中記載,劉邦入關中后,沒有改變秦代的歷法,一直到漢武帝頒布《太初歷》以前,都以十月為歲首。
所以,立冬在十月節,為冬季之始,古時候的農歷十月是較為寒冷的時節。“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穿上了皮衣,當然也要體恤臣下及百姓的冷暖。于是,“十月賜衣”便成為節日活動的一部分。天子向群臣賞賜衣服,百姓也置辦厚衣過冬,地方官府則向貧民派發寒衣。唐人劉兼有詩句云:“十月芙蓉花滿枝,天庭驛騎賜寒衣”。“驛騎”二字表明,“十月賜衣”是雨露均沾,凡有一定級別的官員,無論在何處任職,都會得到天子的賞賜。  到了北宋時期,寒衣節的習俗主要有兩個方面:授衣和燒衣。所謂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員賞賜棉衣,以示關懷。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錦襖三日。”《東京夢華錄》中曾這樣描寫京城開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從中可見,當時人們對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視,在寒衣節到來前,冥衣店便備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們在十月一這天燒獻故人。 南宋時期,民間開始興起在十月朔日掃墓,并焚燒衣物。宋代周密《武林舊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到了明代,送寒衣的習俗進一步發展,寒衣也更加豐富多彩。寒衣節也被列為了一年三祭的日子。因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祭祖節”。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對當時京城寒衣節的情況作了較詳細記述:“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清代的寒衣節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舊俗,如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說:“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但在規模和所送物品上,卻較前更為講究,不但送衣服,還送鈔票。如在北京地區,每年十月一以前人們就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即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買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種顏色的圖案,有的還把寒衣紙剪成衣褲狀。但不論用什么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由此可見,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視金錢的作用。 我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專門闡釋祭祖紙錢的利益,鏈接如下:祭祖燒紙時,元寶黃紙VS天地銀行冥幣,選哪個好? 
去年寒衣節齋醮道場 燒包袱,送寒衣
古時有詩數首,以念寒衣: 七絕·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 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 冥途冷遠念家尊七絕.寄哀思 街頭今夜送寒衣 虧欠親情心自知 忽憶人間房股事 聊將一并寄哀思不知當日征入婦,親送寒衣有幾人 
按照傳統,寒衣節這一天,主冬祭,是整個冬季祭拜燒紙,扭轉運勢的節點。此后天氣漸冷,所謂陰陽同理,為免亡魂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人們都要焚燒冥衣包袱,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冥間的事情照顧好了,陽人的日子也會紅火起來,這就是陰陽兩利,陰超陽泰。 適逢寒衣節即將到來,為更好的弘揚傳統文化,敬天法祖,孝親報恩,敝廟特定于壬寅年九月廿八——十月初一日(2022年10月23-25日)啟建壬寅年寒衣節焰口普度齋醮道場,伏愿諸位善信齋主能夠度化宗親,以盡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