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 風熱感冒 一、臨床治療風寒風熱感冒區別要點提示 (一)、風寒感冒臨床特點:①舌苔淡白而薄,脈緊浮。②咳痰稀薄,或帶有泡沫。③無汗頭痛,全身關節痛。④畏寒怕冷重,發熱較輕,多在38.5°以下。 方用:①《傷寒論》辛溫解表的麻黃桂枝湯。②《攝生眾妙方》的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桔梗,枳殼,茯苓,甘草)。記憶口訣:荊防二胡二活芎梗枳殼苓甘草。 (二)、風熱感冒臨床特點:①舌苔黃而薄,脈浮數。②咳痰粘稠黃痰或粘稠白痰。③有汗,咽喉痛。④畏寒輕而怕風。發熱重,多在39°以上。 方用:①《溫病條辨》辛涼解表的銀翹散。桑菊飲。 (三)、風寒風熱感冒臨床加減:①復方中均加川芎,以透宣風寒之邪;加車前草以利尿,加瓜蔞、虎杖以通便,給邪有排外出路。②臨床有細菌感染者,復方加蒲公英,金銀花。有病毒感染者,復方加大青葉,板藍根。③臨床外感出現困倦無力者,加淫羊藿,仙鶴草,生黃芪等。④對有濕邪明顯(舌苔白厚膩)者,合并三仁湯治之。⑤對夏季感冒伴有惡心應加藿香予以清除暑邪。⑥對外感引起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炒萊菔子等來消導之藥即可。 二、經方治療思路選擇 重感冒的全身骨節疼痛,就用麻黃湯。麻黃是一節一節的,類似人體的筋骨關節,能把 寒氣透發出來。《傷寒論》主要是辨證論治,辨證的關鍵是找出主癥,并抓住特點。 麻黃湯的脈象標準是:脈浮緊。桂枝湯的脈象標準是:脈浮弱。浮而不弱,是麻黃湯的最低標準。若不夠這個標準是桂枝湯所主。 ● 外感風寒表實證,頭痛、鼻塞、無汗、微惡寒風,麻黃湯加白芷效捷立愈。表證,發熱的同時兼惡寒,病狀發生在膚表。 ● 凡治療外感風寒,衛陽郁發熱者,服麻黃湯后,蓋被20分鐘左右,出大量汗,汗出熱退,不反彈,療效佳。 ● 外感感冒,出現十分怕冷發熱,全身疼痛,又不出汗,宜服麻黃湯治療。 ● 麻黃附子細辛湯,對咽喉疼痛性的初期感冒的治療效果尤佳。60%的患者早期服用,可控制病情發展為支氣管炎。 其實,無論什么感冒,只要出現脈沉為主要表現,用麻黃附子細辛湯3劑即可愈病80℅以上。方中附子可以振奮腎陽,逼寒邪外出,細辛有搜骨髓之風及體內邪氣發于肌膚后,麻黃解表把邪氣散之,故病愈。中醫治療感冒,應在真陽元氣學說上下功夫找靶點,不應該在西醫的病毒理論上盲從。 ● 有人感冒從來不發燒,說明炎癥反應低,為少陰熱氣不夠,才陽虛,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治療,如咳嗽,加杏仁、款冬花等止咳嗽藥。 ● 風寒感冒者,乏力困倦就用葛根湯治療。 ● 治療風寒感冒腹痛有泄瀉,用甘草麻黃湯(麻黃10克,甘草15克)治之。 ● 李可說,“外感也傷內,不要單純用麻黃湯之類解表。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固本氣,開表閉。若人很虛時,加少量人參。 ●《傷寒論》梔子豆豉湯(梔子10克,豆豉15克)功效:清熱除煩。適應外感熱病,邪在 氣分。證見發熱,胸悶,心煩不眠。張鏡人用梔子豆豉湯為主治新感,伏邪無不應手,并以“表、透”二字盡道玄機,經方至此,則出神入化。 ● 參蘇飲。再造丸。桑菊飲皆可以加減治療。 ● 銀翹散功效: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治療風熱感冒。 也可以加減治療痤瘡,蕁麻疹。 ● 桑菊飲和銀翹散兩方,是時方大腕之精華組方。臨床醫師要熟悉應用。 ● 銀翹散臨床用藥規律:便秘加大黃,全瓜蔞。外感風寒發熱時加石膏。失眠者加酸棗仁。項背直僵加葛根。口干渴加天花粉。呼吸不利加酸棗仁。頻汗者加白芍。嘔惡加半夏。咳嗽加五味子。胸悶加黃連。心悸加茯苓。胃脘痞加瓜蔞。腹脹加厚樸。精神恍惚加百合。尿少加滑石。心煩躁加梔子。驚恐不安加龍骨牡蠣。有寒熱往來加柴胡、黃芩。咽痛,痰多加桔梗。 ● 凡夏季外感出現發熱者,兼有咳嗽納差,用小柴胡湯加利尿的竹葉,給邪出路,即可退熱病愈。 三、馬有度小柴胡湯臨床治療變通用法摘錄 1.小柴胡湯加荊芥lO克、防風lO克,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證而怕風、鼻塞、清涕等表寒癥狀較為明顯者。 2.小柴胡湯加羌活12克,獨活12克,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證而腰膝肢節疼痛明顯者。 3.小柴胡湯加杏仁12克,蘇葉12克,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證兼見輕度咳嗽者。 4.小柴胡湯加藿香12克,蘇葉lO克,用于暑天感寒而見半表半里證者。 5.小柴胡湯合止嗽散兩方合用,治療外感半表半里證而咳嗽明顯咯痰不暢者。 四、經驗方:風寒感冒初期,用生姜兩三片,煮沸片刻,加入薄荷6克左右,蔥白帶須1節,蓋燜保溫十幾分鐘左右,乘熱服,散風邪效佳。薄荷宣肺解表,疏肝,退熱。 流行性感冒 一、臨床治療流行性感冒要點提示 感冒雖非大病,真正要療效好最難令醫者思考。故,清代名醫徐靈胎說,“傷風雖小病,最不可不慎者。”魏玉橫也說,“世俗淡者,咸以傷風不醒便成勞為言。當易之曰:傷風誤表必成勞。” 強壯人感冒用麻黃湯,氣虛人感冒用桂枝湯,陽虛人感冒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二、經方治療思路選擇 ● 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咽炎。以及鼻出清涕多者,怕冷無力者,麻黃附子細辛湯3劑可治愈。 ● 麻杏石甘湯,防預,及治療流行性感冒效果好。如果用西藥治療感冒發熱,或用中藥“銀黃”退熱,熱退了,但閉門留寇之寒邪仍留在患者的體內,后面就繼發咳嗽嚴重了。清代名醫尤在涇解釋:“肺中之邪,非麻黃、杏仁、不能發。寒郁之熱,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獨救肺氣之因,亦以緩石膏之悍也。” 故,其方治療甲流感病效果理想。用了“麻杏石甘湯”后,咳嗽就好了。如果用西醫理論來解釋中醫,就如同用西洋拳擊解釋華佗五禽戲一樣,越解釋越糊涂。其實,疾病變化,病毒變化,永遠超過科技發展。 ● 銀翹散治療流行性外感時,要伍入羌獨活。羌獨乃治流感之要藥。乃經驗之談。(來春茂)。 ● 疫病流行,易傳染,觀舌苔白厚膩,口渴不思飲,用銀翹散加一味蒼術,使患者衛分解,濕邪除,愈病快。(安慶趙平璦醫師經驗)。 桑菊飲(葦根20克,薄荷4克,杏仁12克,甘草、桔梗、菊花各6克,連翹12克,桑葉9克)。現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 桑菊飲加減:①肺熱加黃芩。②渴者加天花粉。③痰多者加瓜蔞皮,浙貝母。 二、時方經驗方治療思路選擇 ● 人參敗毒散為扶正祛邪之劑。現多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習慣性癤瘡效果好。 云南已故名老中醫來春茂說:人參敗毒散去了羌活,邪毒難以祛除,療效降低。臨床應用時,不能去羌獨活。岳美中說:“若外感方需人參時,用太子參較好。”張璐曰:“方中柴胡、前胡通為風藥,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有不同耳。” 再造丸(桂枝6克,白芍6克,大棗10克,甘草6克,黃芪12克,制附子4克,川芎5克,人參6克,羌活9克,細辛4克,防風5克)。治療所治之證為陽虛之人,外感風寒,陽虛不能作汗,表證不解者。癥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項強。 對流行性感冒,屬于風寒濕邪在表而兼有里熱者,九味羌活湯減治療。 ● 流行性感冒經驗方:柴胡、黃芩、青蒿各15克,大黃3克。水煎服,1日2次,連服3天。對發熱,流青涕,咳嗽療效好。(張志遠)。 體虛易感冒 一、臨床治療體虛易感冒要點提示 1.《黃帝內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二十四個字是養生原則的總結概括。臨床建議此類人,在加強營養和適當煅煉,應隨氣候變化,保暖好頸前窩(天突穴),背部及額頭,以防受涼感冒誘發咽癢咳嗽發作。 2.傷風藥用:防風,荊芥。傷寒藥用:蘇葉,蔥白。 3.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虛者:虧而不足。實者:盈而有余。 4.傷寒不思飲食,不可服溫脾藥。傷寒不思飲食,本是常事,終無饑死之理,如理中丸之類,亦不可輕服。若陽病服之,致熱氣增重,或致不救。又曰:傷寒初差,不可過飽及勞動,或食羊肉及行房事,與食諸骨汁并飲酒。病方愈,過飽不能消化,病即再來。勞動太早,病也復來。又傷寒食羊肉,行房事,并重。食諸汁,飲酒,再病也。《類證活人書》。這一條臨床發現不注意者,病剛愈后,加重住院治療。故錄之提醒。 5.傷寒胸脅痛及腹脹滿,不可妄用艾灸。艾灸致毒氣隨火而熾,膨脹發喘而死。不知胸脅痛身屬少陽,腹膨脹自屬太陰也。此外惟陰證乃可灸耳。《類證活人書》。 6.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傷寒論》。 7.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熱甚者,名曰溫病。《溫病條辨》。 二、經方治療思路選擇 ● 增強體質,預防易感冒,桂枝湯加黃芪效果好。對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神經衰弱也有效。 縱觀《傷寒論》113方,91味藥。大都是補藥,都是能讓正氣恢復的藥,方都是祛邪扶正之方,邪氣被去掉幾分,正氣就能恢復幾分。從中西醫結合認識問題來看,桂枝湯不是發汗劑,而是強壯劑。另外,凡青年女性經期感冒者,均用桂枝湯治療。 ● 桂枝湯治療特點:出現惡心嘔吐,多加生姜量,出現外感風寒,但汗少,桂枝量大于白芍量,如果汗多,桂枝白芍量相等,出現體弱者,大棗量可以增加20~40枚。(張志遠)。 ● 柴胡桂枝湯為少陽兼有太陽的主方,是治療體虛外感的良方,臨床用于透發三陽之熱效佳。治發熱,柴胡一般需要用到20~60克以上,甚至120克,效果才明顯。 ●“虛人傷寒建其中”。對虛人外感,張仲景從來不用解表藥,先溫中補虛,用理中湯恢復后,表邪仍未解,再用桂枝湯解決。 ● 貧血,自汗,易感冒者。中焦虛寒腹痛。黃芪建中湯治之。 ● 黃芪建中湯,治療一切虛勞病癥,如體弱無力,消化力弱,反復感冒,體虛自汗。面色黃,肌肉松馳,浮腫貌相。黃芪建中湯的飴糖,(麥芽糖,味甘甜)。若患者不喜甜食者,或腹脹,舌苔厚者,可以麥芽代替。若患者便秘者,以沖服蜂蜜代替,蜂蜜即可補中,又可潤腸通便。一藥雙用。 ● 炙甘草湯視為體虛患者的強壯方,為營養的滋補方。 ● 苓桂術甘湯補氣作用強,常服可以增強免疫力,防止感冒。 ● 虛人感冒,或者產婦感冒,用小柴胡湯治療效佳。 三、時方治療思路選擇 ● 治療反復感冒用右歸飲不效者,加重黃芪30~40克,效果理想。對乏力體質差者再加仙靈脾30克。右歸飲組成:熟地18克,山藥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山萸肉6克,肉桂2克,附子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或黃芪。仙靈脾兩藥水煎熬送服中成藥右歸丸。前賢曰:附子補命門火而暖血;肉桂善守而暖氣。 ● 對兒童、老人體弱,反復易感冒者,受風寒便鼻塞流涕者,右歸飲合桂枝湯治療。故,反復感冒纏綿不愈,臨床應從溫腎入手用藥才是治本之正途。 ● 陽虛感冒高效方(玉屏風散加桂附人羌花草)組方:黃芪12克,白術9克,防風10克,桂枝9克,制附子6克,人參6克,羌活10克,金銀花6克,炙甘草6克。治療體質差,易感冒,反復外感難愈。 ● 參蘇飲(黨參10克,姜半夏6克,陳皮6克,茯苓9克,甘草3克,生姜7片,前胡6克,枳殼6克,木香5克,蘇葉9克,桔梗9克,葛根9克)。主治內傷體虛,又外感風寒之虛人感冒。本證為肺脾氣虛,風寒犯肺所致。 ● 多汗乏力,易感冒、五苓散合玉屏風散治療。 ● 小量長服玉屏風散2個月,可由量變達質變而改變體質,治及易感冒反復感冒者,若仍然效果差。玉屏風散加重黃芪30~40克,效果好。是治療“黃芪體質”的多汗,易感冒的有效方劑。玉屏風散能補氣固表,好象屏風能擋住外感風邪,不使侵襲人體一樣,故名“玉屏風”之名。如果說黃芪是增強機體系統的白蛋白,那么白術是機體產生白蛋白的促進劑。黃芪給人以“魚”,白術則給人以“漁”。方中黃芪能促進細胞生成,白術能提高蛋白,防風是個免疫增強劑,加起來為玉屏風散。 ● 虛人感冒者,玉屏風散合補中益氣湯治療。對易感冒者,復方加松節30克效佳。 ● 虛人感冒者,表虛自汗癥,桂枝湯,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三方合用比單純方效果好。 ● 易感冒、易咳喘打噴嚏,多汗者,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玉屏風散治療。 ● 體虛外感和老年人常常感冒,柴胡桂枝湯合玉屏風散三方組合,能有病可治,無病可防,高熱可治,低熱能平,尤其是老年體弱之人,實是一張不用補藥的保健良方。 以上選錄《一病多方》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