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閏二月,“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是什么意思? 2023年,公歷平年,共365天,53周。農歷癸卯年(兔年),閏二月,共384天,農歷起止時間是2023年1月22日-2024年2月9日。由于該年閏月,所以在農歷的1年里有2個立春,故稱為雙春年。 ![]() 一、為什么要閏月?咱們國家從古至今一共設立了100多種歷法,每個立法都自己的名字。例如,像漢武帝時期的“太初歷”,曹魏時期的“景初歷”,劉宋時期的“元嘉歷”,南梁時期的“大明歷”,后秦時期的“三紀歷” 。到了唐代歷法更多,多達8個(戊寅元歷、麟德歷、大衍歷、五紀歷、正元歷、觀象歷、宣明歷和崇玄歷),清朝的“時憲歷”等等。我們現在用的農歷就是從1929年開始用得“紫金歷”。 ![]() 我們翻看手機上日歷,上面的那個阿拉伯數字,是民國時期改用的西方歷法,叫公歷。還有一種就是農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12個月,閏年為13個月,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其平均長度為一個朔望月。 1、陽歷、陰歷和農歷的區別 陽歷是以太陽的周年運動為一年的歷法,就是我們說的一年有365天。像我們說的公歷和節氣都屬于陽歷,莊稼生長看節氣,其實看的就是陽歷。 陰歷是以月亮圓缺12次為一年的歷法,就是我們常說一年有354天的歷法。陰歷的新年可以出現在春夏秋冬的任何一個季節里,因此,農民看陰歷沒法安排播種、耕耘、收獲和冬藏。 農歷既不是陰歷也不是陽歷,是陰陽合歷,是以月亮的朔望周期為月的長度,年的長度要接近太陽周年運動的周期,是“陰月陽年”。農歷平年的長度是354天(12個月),閏年一年有384天(13月)。農歷的日期能夠大致對應四季,但不是完全準確,同一個日期在陽歷里能夠相差30天。例如,農歷新年有的年份在公歷1月里,有的年份在公歷2月里。所以,農歷也不能夠指導農事安排。 ![]() 古人發現作物的生長和太陽角度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代天文和歷法學家在夏商的時候開始測定節氣,到了先秦的時候二十四節氣陸續出現了,到了漢武帝時期把二十四節氣加到傳統歷法里。有了二十四節氣,人們就可以在每兩個節氣之間安排相應的農事活動。所以,從這點上來看,二十四節氣是陽歷。 總之,陰歷論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論太陽與地球關系,是陽歷,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其基本內容。 2、什么是閏月? 明確一點,閏月和閏年不是一概念,閏年是為了彌補因人為歷法規定造成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而設立的,補上時間差的年份為閏年。其中,普通閏年是指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且不是100的倍數,世紀閏年則必須是400的倍數。 ![]() 閏月是為了協調陰歷年與陽歷年之間的天數,于是通過農歷“置閏法”進行調整使兩者年總天數相適應。 在唐代之前采用的是19年置7閏的閏周的方法,在唐代《麟德歷》中廢除了這種固定的閏周方法,而是改用了無節令月置閏,也就是該閏的時候就置閏。 2023年是平年不是閏年,但有閏月,閏二月。 二、2023年是雙春年所謂的雙春年不是指一年有兩個春天,而是說在農歷年中有兩個“立春”節氣。文章開頭已經說了,2023年農歷起止時間是2023年1月22日-2024年2月9日。在這期間2023年2月4日是立春,是農歷癸卯年正月十四,2024年2月4日是立春,是農歷癸卯年十二月二十五。所以,在農歷癸卯年中有兩個立春節氣,是雙春年。 ![]() 古人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根據雙春年的年景也總結了一些農諺,我們接下來看看是咋說的! 1、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 這句農諺用了一種夸張的說法,意思是說,在“雙春年”的年份里,冬天通常會很冷,連抗凍的老牛都扛不住,可能被凍死,給農民帶來損失。 類似的農諺“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兩春夾一冬,來年兩手空空”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2、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 冷冬對養殖業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對農業上可不一定是壞事。 冬天寒冷雪多,有利于像小麥、大蒜等越冬作物安全越冬;有利于緩解春天的旱情的發展,使小麥和大蒜等作物返青更快;有利于凍死蟲卵和病菌,來年病蟲害就會很少發生。 因此,冷冬有利于莊稼獲得高產,老話“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了“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的說法。 類似的農諺還有“一年兩個春,披毛帶莢貴如金” ,“兩春夾一冬,來年麥子大豐收”等等。 ![]() 寫到最后:農諺是古人經歷了千百年與自然相處,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能夠流傳這么久,還是有一定道理在里面。但是,農諺不是預言,我們還要隨時留意天氣預報,在惡劣天氣來臨之前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 2023年閏二月,是“雙春年”,農諺說是可能會很冷,您認為呢?期待您的評論! 全文完,都看到這了,麻煩您幫忙轉發一下,幫助更多的農民朋友,謝謝您了!感謝閱讀。 |
|
來自: 黑天鵝20010520 > 《二十四節氣,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