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感,即一個人對自我天生屬性的尋找與實現。 每一個人都有天生屬于并適合自己的那個角色,無論你是醫生還是科學家,又或者廚師也罷,也許你現正在從事著某個并不情愿的行業,這些都是使命感最淺層部分的表現,亦即人類為了生存而從事的初級使命感行為。但這樣的認同會隨著對社會文化及人類經濟乃至哲學宇宙等整體的認知而逐漸加深,從而更加清晰化那個自我本有的個體屬性,并出現一定的排他現象,促使自己努力轉換到那樣一個角色中,這時候使命感的認知深度就開始形成。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個人的感動獲得正確與否的指引,直到你或許實現自己對使命感最終的價值認同,即對自我的認同為止。 馬克思曾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 ![]() 在生命的前三十八年,在工作的十七年里,我常常把工作搞成了創作,把責任搞成了使命。我內心里會認為:這個事情很重要,我應該去完成,我不去完成那誰去完成呢…………。 但經歷了內向和外向、事情和人心、做事和做人、褒揚和打壓、高潮和低谷、快樂和痛苦、不解和理解等以后,我已經懂得:做正確的事,關鍵不在事,關鍵在于人,因為是否正確由人評判。但有權的人只能評判一時,有心的人才能評判一世。 我曾在社會屬性充裕的企業充分體會道貌岸然、口蜜腹劍、人心險惡,我看懂了、看透了、看慣了某些人,也知道某些人會干出什么事情,但我卻理解他們,因為他們的內心我很清楚,是什么驅動他們干出這些事情的內在邏輯也明白。 但我仍然會認為去做關鍵的事情,是應該的,即便有風險,但這就是我的使命。也許,我內心里仍然有著英雄主義情節,我想成為英雄,至少成為我自己的英雄。 但是,社會無比現實,有時候真的是多做多錯。有技巧的推脫和回避成為了很多企業的生存法則,而更有技巧的甩鍋和傾軋成為了很多企業的爬升方法。但花上太多精力來進行進攻或防守的內部博弈的時候,我看到了內耗、無窮的內耗中,一個個人精在修煉、成長,但對企業卻無益,對自身也無益。 我是一個中年人嗎?不是。我仍然還是那個少年,內心沒有一絲改變,做事依舊輕狂,做風依舊傻,呼呼的卻不失純真,笑靨如花不負韶華,愿韶華不負少年。 我依然在很多事情上,充滿了使命感。 ![]() 深度系列專輯: 雜文小說專輯: 詩詞散文專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