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高速增長。那什么是知識,中華古代先賢是如何定義知識的?我們來看看漢字“知”的演變及表意原理。 ![]()
“知”字的原始字形由三個部件并列構成:干、口、矢。這三個字符并列一起有什么意義呢?傳統解法可能不止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人們在一起談論打獵的事兒,其中把干、矢看作打獵的武器,把中間的口字看作談論。 那么這種觀點正確嗎? 打獵,必然涉及到對動物習性的了解,出沒規律的認識,捕捉或獵殺的技術等知識的認識,所以談論交流打獵事宜確實能增長知識。問題是這些知識能做為所有知識的代表嗎?有典型意義嗎? 按上述邏輯,說在談論打仗殺人亦未不可。以此比喻知識合適嗎? 還有的根據簡化字的寫法,以為知就是一言即中,一句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就是知。這個解釋貌似有理,其實非也。難道多說幾句才能讓人明白就是無知識嗎? 另外,以什么聲旁形旁解讀“知”字表意原理就更是胡扯了! 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知”字才算正確呢? 原來“知”字的意象是這樣的:干表示樂器竽,口表示竽管的開口,矢則表示氣流經過竽管的進出口從管內通過。 那么這個象為何就有“知識”之類的意象呢?原來從外觀上我們看得到竽之形,聽得到竽之聲,卻不了解竽發聲的道理,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即先得知表象,卻不知表象發生的原理。 經過深入的研究,最終我們能了解事物發生的內部機理,這時才算有了知識。好比樂器竽,只有了解了氣流是如何穿過竽管內部而發聲的等等道理,才算對樂器竽和音樂有了知識。這就是“知”字表示知識的道理:了解事物內部變化機理方為有知識。 “知”字的上述意象,還可以通過另一個字形予以證實,即“智”。知和智,原本就是同一個字義,只是后來進行了分化,智字做名詞性質使用的時候更多些而已。 ![]() 上面圖片中間的文字是智,下部多了一個口中有一短橫的字形。而這個曰字形符號的意象是有物從內腔中通過的示意圖,與上面幾個符號組合,就有在下在前一段所言的意象。 人能了解事物內部運動變化的規律,才算是有了知識,而如此才算得上具有智慧。說一個人有智慧,必然他對事物變動的內因比別人了解的更多,也能夠利用這些知識預知未來或過去。理論上的圣人與常人相比,就在于這點差別:對于某些事圣人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而常人則只能知其然而已。 “知”字后來多用來做動詞,主要表示知其然,部分也表示知其所以然者。而“智”字作名詞使用,多用來指能知其所以然者。 “知”字的基本含義如下: 【知 zhī 1,曉得,明了:~道?!ㄖ!X(有感覺而知道)。良~。~人善任。溫故~新?!y而進。~情達理。 2,使知道:通~?!?。 3,學識,學問:~識,求~。無~。 4,主管:~縣(舊時的縣長)。~府。~州?!e(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 5,彼此了解:相~。~音。~近。 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p> 以上各項含義都容易理解,故不贅述。 接下來單獨講解一下樂器竽。 ![]() 來自某公開網頁 竽,是中國漢民族古老的吹奏樂器,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 竽的形制 原三十六管,后減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絳色漆。設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徑約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長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分前后兩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條絳色羅綺帶為飾。前排一根長竽管上端插有一個角質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鄰一根長竽管下端都有兩個按音孔,靠近兩管內側的竽斗上有兩圓孔。后排兩根長管也同此情形。 參照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后兩排。推測它們可能是為折疊管而設置的。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竽、笙是仿鳳凰的外形而發明的兩種樂器。竽為雄鳳,笙為雌凰。 ![]() 來自某公開網頁 笙的發音原理示意圖,竽類似 “于”字形是不規則物品的代號,與干的古字形有區別(干字古字形請讀者查閱甲骨文資料)。知字中的干字實際就是于字,讀者請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