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午后,藍天白云下的小紅樓格外醒目,這里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的特需門診。
診室里,國醫大師施杞正在教患者練習養生功,運氣完畢,一聲氣力雄渾的長嘯響徹診間。
這嘯聲,這精氣神,這身姿,無不體現出施杞多年來的養生成果。
他致力于中醫骨傷科事業59年,針對老年人如何養護筋骨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都說“生命在于運動”,施杞提倡老年人生命在于“活動”。
他建議老年人根據自己情況適當運動,杜絕久坐,每天保證2~3次20分鐘左右的活動。
對于老年人外出運動的時間,現在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在農村生活者可以晨練,居住在城市則不宜晨練,因為空氣中有霧、露水裹挾著灰塵下降,不益于健康;而晚上鍛煉,對老年人來說不安全,有發生意外的可能。
“所以老年人最好的鍛煉時間是吃過午飯后。”施杞認為,午時的陽氣正好,適合鍛煉,一天可以走2000~3000步。
天氣好的時候,半小時至1小時的陽光照射就能基本上解決維生素D的合成需要。
養生者,不傷身也。
養生貫穿人的一生,施杞總結為:少年重養,青年防傷,中年防邪,老年防衰。
青年時期要養身體、防損傷,比如運動員在青少年期間易造成筋骨損傷,普通人盲目健身會造成運動損傷,運動要有度,盲目追求某種效果恐得不償失。
“中年防邪”說的是防風、寒、濕等外邪,提醒中年人正值拼搏時刻,不要疏于關照健康。
“老年防衰”則指生活習慣要順應自然,衣食住行都要合理,這樣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早在20世紀90年代,施杞就提出“慢性筋骨病”的概念,他認為,慢性筋骨病這一類病有其發生發展過程,與年齡相關性較大,隨著年齡的增長,筋骨衰老是無法逆轉的自然規律。
因此,筋骨的養護與整體養生分不開。
養生中的“養”字,就是要注重全身的調理,“生”指的是一個生命過程,是做到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地為個體生命提供能量。
養生要注意衣食住行順應四時、天人合一。
穿衣上,要做到什么季節穿什么衣服,溫涼搭配考慮好。
飲食上,施杞主張葷素搭配、不偏食,魚、瘦肉、豆制品等蛋白質提供人體的基本能量,蔬菜則提供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均不可少。同時要做到飲食有度,每餐七分飽,四季五味,順應自然。
關于住所,施杞認為,住所不單純是一個避風避雨的場所,要有活動和休息的空間,還要注意內部環境的文化修養,做到內外兼修、自然文化一體。
86歲高齡的施杞步伐穩健,甚至比身旁的年輕學生走得還要快,這得益于他長期保持鍛煉的好習慣。
施杞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及科學研究,總結出一套調暢全身氣機的養生操,即“施氏十二字養生功”,以“洗、梳、揉、搓、松、按、轉、磨、蹲、摩、吐、調”十二勢組成。
完成一套養生功大約15分鐘,建議每日1~2次。
△跟著視頻學功法
本功法適合有頸腰痛、關節痛等慢性筋骨病的人,從頭到腳都能活動到,是對身體全面的調理鍛煉。
施杞指出,練功要量力而行,規律鍛煉,練習時自然呼吸,思緒集中,動作連貫,和緩舒展,不宜過猛過快。
適合老年人生活中操練的簡易版養生功主要為以下三個動作。
腳跟提起,雙手交叉向上舉過頭頂,拔伸腰背。雙手疊放,左手掌心壓于右手背上,順時針方向按摩上焦(胸部)、中焦(上腹部)、下焦(下腹部)各6次。
雙腳自然分開,雙手掌心向下,吸氣,并緩慢抬起雙臂,到略高于肩膀時,再內收沉肘近胸前,雙手成立掌,呼氣時雙手配合用力前推,推至1/3處時,氣隨手出,猛然大吼一聲迸發出“哈”氣聲。重復3次。
雙臂自然伸展,體前交叉擴胸。雙腿踏步,自然呼吸,像踩著波浪一樣踏步前行,上肢順勢前后左右交叉擺動。
施杞習慣于早晨吃早飯之前、午休之前、晚飯后簡單運動,操練以上動作10~20分鐘,“基本上達到了活動四肢、內外調理的作用,對腸胃蠕動也有好處。”施杞說,70歲以后,老年人就可以減少劇烈運動,適當勞動、適度運動,以強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