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華中分局會議的現場格外壓抑。一名軍人向會議上講話的主持人突然發難:“這三個月來,我軍六戰五敗,你到底會不會打仗?”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名在眾人面前遭到責備的會議主持人,正是日后位列十大開國元帥的陳毅。 (陳毅) 正當眾人以為陳毅會毫不客氣地反駁回去時,只見這名資歷比會場任何一人都老的指揮員,竟然滿懷歉意地說: “仗打得不好,不是我們的部隊不好,參謀不好,是我這個統帥不行,我愿意為此承擔責任。” (陳毅與毛主席) 隨后,陳毅等華中分局領導人將前線兵敗,想要換帥的電報發給了毛主席。毛主席在得知情況后,最初同意讓徐向前接替陳毅的職務。然而,在考慮二十天后,主席還是撤回了原來的決定,讓陳毅繼續擔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主持局勢。 那么,陳毅為何會在1946年9月受到眾將的批評并且泰然自若?又是什么原因,讓毛主席收回了撤換陳毅的決定? 今天,本期節目為您講述:陳毅入魯后的換帥風云。 (陳毅)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后,毛主席料到今后必有與蔣介石的一場大戰,于是在采納了黃克誠“經略東北”的建議后,迅速調兵遣將:派林彪趕赴東北,讓劉、鄧經略中原,彭德懷坐鎮陜北,陳毅駐軍山東。 對于主席最初的這一安排,陳毅的內心有些不情愿,他向毛主席說道:“自己寧愿去東北,也不想在山東。” (毛主席、周恩來與陳毅) 陳毅之所以不想去山東,是因為當時的山東云集了一批我軍的精兵悍將:諸如許世友、王建安等猛將都在山東駐軍。這些將領打起仗來確實是一把好手,可在平時也難以服從管教。對于文人出身的陳毅而言,他沒有讓山東諸將聽命于自己的把握。 面對陳毅擔心自己在山東“不能發揮作用”的憂慮,毛主席安慰他道:“只要你坐在那里,你就一定有用!” 被毛主席信任所打動的陳毅,決定顧全大局,趕赴山東,擔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 事實果如毛主席所料,重慶談判不到一年后,蔣介石就單方面撕毀了“雙十協定”,令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陜北、中原和蘇北解放區,這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的“全面進攻階段”。 (國民黨軍隊) 在蘇北地區,蔣介石令有著“能文能武”之稱的李默庵掛帥,以12萬大軍的優勢兵力,進攻駐扎在蘇北地區僅3萬兵力的粟裕部隊。但令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李默庵的數輪攻勢均被粟裕巧妙化解。在蘇中地區,粟裕巧妙用兵,以多擊少,殲滅國軍5萬余人,是為“蘇中戰役,七戰七捷”。 相比蘇北地區,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面臨的局勢卻不容樂觀。由于山東地區正處于津浦鐵路的咽喉要道,蔣介石在開戰之初就調去了有著“國民黨五大王牌”之稱的國民革命軍整編第74師,師長是國軍名將張靈甫。在整編第七十四師的強大攻勢下,陳毅入魯的五場戰役,只有泰安一場戰役獲得了勝利。 (國軍將領張靈甫) 眼看著和自己相鄰的粟裕部隊連打勝仗,而自己的人員和裝備都要比華中野戰軍更多,卻屢戰屢敗。一些脾氣大的將領,開始對陳毅的指揮能力頗有微詞,部隊的士氣也日漸低迷。考慮到軍心不能垮,陳毅決定要試著打一個勝仗:1946年8月,陳毅將目光投向了國軍駐守兵力不多的泗縣。 然而,正當陳毅決定要攻打泗縣時,平日里的驕兵悍將“唱起了反調”,對陳毅說道:“泗縣太難打,我們打不下來!” 當時山東野戰軍眾將不愿打泗縣,除了確實有一部分情緒因素外,也有軍事戰術上的考慮:泗縣雖然國軍兵力不多,但城內的國軍是第七軍第172師,這支部隊的官兵平均服役時間都在7年以上,是在當地小有名氣的一支“狼兵”。 陳毅正因眾將的反對感到猶豫不決時,山東野戰軍的參謀長宋時輪忽然站出來,同意了陳毅打泗縣的決定:在他看來,盡管泗縣的國軍部隊戰斗力兇悍,但架不住山東野戰軍人多。根據宋時輪的估計,山東野戰軍一共可以調來22個團打泗縣,是敵軍兵力的11倍有余。即便縣城外圍有敵軍增援,山東野戰軍也恰好可以圍點打援。 (泗縣戰斗) 在聽完宋時輪有理有據的分析后,陳毅拍案決定:打!1946年8月7日,山東野戰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泗縣,大戰一觸即發。 但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正當泗縣戰役打響之際,當地卻忽然下起傾盆大雨,泛濫的雨水幾乎能淌過解放軍戰士的胸脯,這給部隊的行進速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當時計劃中攻打泗縣的22個團,也只有6個團實際參與了戰斗。而盤踞在泗縣城內的國軍則以逸待勞,戰局對我軍非常不利。 (山東野戰軍) 到戰斗進行的第三天,盡管山東野戰軍第8師的幾百名戰士攻入的城內,但因國軍的猛烈抵抗,加上陰雨連綿的天氣,這幾百名戰士均在泗縣的城墻下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見國軍的馳援部隊正急速向泗縣趕來,陳毅不得不下令撤回6個團,結束泗縣戰役。 到泗縣戰役結束為止,陳毅在山東的戰績是六戰五敗。然而,這還并不是山東野戰軍面臨的“至暗時刻”。在得知山東野戰軍進攻泗縣受挫后,坐鎮徐州的薛岳令張靈甫率領整編第74師趁我軍立足未穩,大舉進攻淮陰、淮安,到1946年9月,兩淮失守,山東野戰軍陷入了空前被動的局面。 (兩淮戰役) 在經歷過數場敗仗之后,山東野戰軍內對陳毅積壓已久的情緒在1946年9月集中爆發。在華中分局會議上,更有將領當眾指責陳毅“不會打仗”,于是就有了我們故事開頭的那一幕。 對山東野戰軍連吃的幾場敗仗和犧牲的解放軍戰士,陳毅自己的內心也十分難受,在他發給粟裕的電報里,他說自己“五內如焚,力圖挽救”。華中分局會議結束后,陳毅主動向毛主席提出換帥,表示自己文人出身,“還是做文化方面的工作更適合一些”。 (毛主席與陳毅等人合影) 毛主席在接到了陳毅的電報后,先是暫時同意了陳毅“換帥”的請求,并且決定讓徐向前接替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司令員一職。但在左右考慮二十天后,主席給陳毅發去電報,讓他“繼續統籌山東大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毛主席收回了對陳毅的“撤換令”呢? 其一,陳毅雖然是文人出身,打仗本領要比其他軍伍出身的將領要遜色一些。但是,陳毅為人有著十分謙遜、廣博的胸懷,在華中分局會議上,陳毅幾乎主動承擔下戰敗的所有責任就證明了這一點。在面對強悍的山東諸將時,陳毅的脾氣恰好可以“以柔克剛”,如果換上其他既強勢又會打仗的將領,可能會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從性格上來看,陳毅絕對是統籌山東戰局的不二人選。 其二,準備接替陳毅,擔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的徐向前雖然很有帶兵打仗的本事,從紅軍時期起就能指揮動十萬大軍。但是,徐向前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從太行前線到山東歷經路途顛簸,如果徐向前的身體吃不消,那么到山東也難以發揮作用,更何況當時毛主席準備在華北戰局中對徐向前另有所用。 其三,臨陣換帥,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大忌。一旦因為幾場敗仗,就將陳毅撤換掉,那么山東野戰軍必然將失去主心骨,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團結工作,又要另換一人重新開始。此外,主席深知“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陳毅碰巧在山東遇到的是張靈甫和薛岳這兩塊難啃的硬骨頭,因此戰敗的責任不全在陳毅。 (陳毅與眾將合影) 苦等“撤換令”的陳毅,在時隔二十天后等來的竟然是毛主席讓他在山東野戰軍中“繼續留任”的電報。毛主席對自己的格外信任,令陳毅感動不已。與此同時,在戰敗的情緒平息之后,陳毅謙遜和負責任的態度,逐漸得到了山東野戰軍將領的集體尊重,他們越來越相信這個為人平和,愿意聽他人意見的司令員,帶領他們走向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在穩定山東野戰軍軍心的同時,接下來如何打仗的問題還需要解決。因此,在1946年10月11日這一天, 毛主席向陳毅等人發來電報:讓陳毅、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粟裕、譚正林六人共同商議大事,戰役指揮權交由粟裕決定。在毛主席的巧妙安排下,陳毅、粟裕二人各自發揮所長,文人出身的陳毅從事政工工作,而善于打仗的粟裕留在前線指揮,部隊的軍心因此得以重新樹立。 (陳毅、粟裕、周恩來等人合影) 在陳毅、粟裕的二人配合下,我軍在1946年12月和1947年1月分別發起宿北、魯南兩場戰役,這兩場戰役均以我軍的勝利而告終,這讓人們不禁贊嘆毛主席用人的巧妙。1947年1月起,陳毅原先領導的山東野戰軍和粟裕主要負責指揮的華中野戰軍進行合并,從此誕生了名震天下的華東野戰軍。陳毅繼續負責政策方針的制定,粟裕負責前線的作戰指揮,兩人相互取長補短,終使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成長為了令國民黨聞風喪膽的一支勁旅。 1948年5月初,由于戰爭形勢的變化,毛主席決定撤掉陳毅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職務,轉調陳毅到中原軍區工作。在得知毛主席的人事調動后,粟裕對毛主席說道:“主席,華野離不開陳老總啊!”——這短短的一句話中,既包含了粟裕對自己這個老搭檔、老上級的深厚感情,也飽含著華東野戰軍上下將士對陳毅這名謙遜寬和的老總深深的認可。 毛主席被粟裕的真誠所觸動,最終決定讓陳毅繼續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的職務,兼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粟裕則擔任華東野戰軍代理司令員和代理政治委員,繼續負責主持軍事指揮。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銘記著華東野戰軍中“粟不離陳,陳不離粟”的這段佳話。而在這段佳話的背后,不僅僅有一名胸襟寬廣的老總,一名善于領兵的大將,更有毛主席善于用人的非凡智慧。 聲明: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