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毛澤東告訴陳毅6個人要團結,是哪6人?有何特殊之處? 1946年,毛澤東專門給陳毅發電報,提到了6個人,要6個人團結協同。 山東軍區司令員兼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當時正面臨極大的壓力:華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實力極其強大,足足有23個整編師堵在解放區的大門口,而且,五大王牌主力中,有兩支都布置在華東戰場來對付陳毅和粟裕,有著國民黨“戰神”之稱的薛岳坐鎮徐州,指揮作戰。 在南線粟裕的戰區,兩淮和蘇中地區一共有敵軍12個整編師;北線陳毅的戰區,魯南和膠濟線上,有敵軍11個整編師。 整編師就是軍,而且比過去的軍實力更強,因為他們受過美國最先進的軍事訓練,多數都是美械師,而人數比過于叫“軍”的時候只增不減。 國軍和山東解放區發動凌厲攻勢的時候,首府臨沂已經非常危險,就在10月15日毛澤東給陳毅發這封電報的時候,敵軍離臨沂只有一百多公里了! 陳毅對山東解放區的知情判斷是:今冬明春,敵人可能 登堂入室,占領主要城市,打通鐵路線,并控制某些鄉村,在我們腹地殘酷糾纏! 無論是陳毅的魯南,還是粟裕的華中,都不可能單獨面對強大的敵人,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必須協同作戰!但兩大軍區和兩大野戰軍高層領導之間的“協同”還沒有最后解決,毛澤東來電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1946年10月15日,毛澤東決定兩軍協同作戰,他給陳毅等人發去一封電報:“你們六個人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毅統一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這封電報在軍史上有著相當大的分量,等于是正式明確了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時的分工:陳毅坐鎮,是總負責,戰事指揮由粟裕來做,這個思路在兩個月后華東野戰軍正式成立時也成為陳毅和粟裕的基本分工。 但同時,毛澤東也強調了陳毅和華中地區幾位領導人之后必須要保持“團結協和”,換句話說,毛澤東正是因為看到了陳毅和這些人在“團結協和”上有些問題,所以才親自發了這份電報——強調領導人之間的“團結協和”,這在毛澤東發給各大戰區領導的電報中是唯一的一次。 毛澤東嗅到了陳毅等人在你來我往的電報中一絲火藥味,也明確感知到了華中領導人對陳毅的不滿情緒,因為山東和華中兩大區高級領導人之間的電報全是抄送毛澤東和軍委的。 盡管陳毅和這些人有著多年的戰斗情誼,盡管陳毅從抗日戰爭擔任一支隊司令員、江北指揮部指揮以及新四軍代軍長時,就是他們的老領導,甚至有些人是從紅軍三年游擊戰時就是陳毅的老部下,但自從中原突圍、解放戰爭爆發以來這短短幾個月來,陳毅和他們的分歧太大了! 蘇中“七戰七捷”中,陳毅和粟裕等人為淮南5旅南調問題產生分歧。 粟裕在解放戰爭初期代表作是著名的“七戰七捷”。 當時,粟裕的對手是國軍名將李默庵。李默庵是國民黨中生代將領的代表人物,畢業于黃埔軍校,是蔣介石的親信將領之一,在國軍中素有“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之稱。 在蘇中,粟裕手下人馬3萬多人,而李默庵卻有5個整編師不下12萬人,部隊比例差不多是1比4!而且,敵軍中就有全副美械裝備、精干強悍、戰斗力超強的王牌軍整編74師。 不過,粟裕是真正的戰神,他在宣家堡和泰興地區一反常態先打強者,利用地形和群眾優勢,一夜之間消滅李天霞的整編83師3000人,整編83師雖然只是日械師,但戰斗力爆表,李天霞更是狂妄不可一世,連張靈甫都不放在眼里。 打了李天霞,震驚李默庵,粟裕再度發揮戰神本色,一方面做出主力仍在宣家堡和泰興地區的假象,一方面長驅直入,一下子抄了整編49師的后路。整編49師不是嫡系,前身是張作霖的“禁衛軍”,本來師長王鐵漢是率領整編49師抄粟裕后路的,但結果被粟裕抄了后路,一下子被殲1.5萬人,成為解放戰爭中第一個被消滅的整編師。 兩次大捷下來,敵軍固然損失慘重,但并未改變敵強我弱的局面,粟裕的兵力已經非常疲憊,急需援助,他在7月25日給陳毅發電報請求調淮南5旅南下:“淮南地區僅留少數部隊堅持即可,是否考慮在淮北戰役尚未開打時,將五旅調往蘇中參戰,比留在淮南更有用,如何?” 陳毅當時剛剛從魯南地區南下淮北,不同意粟裕調淮南5旅:“淮南五旅不宜東調,仍留淮南。” 粟裕急了,顧不得越級的嫌疑(當時陳毅負有對華中的戰略指導之責,算是粟裕的上級),直接給毛澤東接連發電,請求調淮南5旅南下華中。最后,在考慮了戰場的實際情況之后,毛澤東支持了粟裕的想法,他給陳毅發報:“盡可能滿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p> 正是因為淮南5旅的南下,才保證了粟裕在蘇中的第三次大捷,應該說,這次分赴并不嚴重,在毛澤東的“斡旋”下,最終陳毅同意了粟裕的要求??梢哉f粟裕的“七戰七捷”,也有陳毅的一份功勞! 泗縣之戰:陳毅不顧華中方面的意見,堅持要打,結果造成非常被動的局面。 泗縣之敗可以說是陳毅軍政生涯中最無法忘懷的失敗,不僅使陳毅跌入低谷,還差點被徐向前代替。 泗縣戰斗之前,陳毅剛剛取得一場大捷。在朝陽集,陳毅包圍了國民黨整編69師的92旅,交戰一天一夜后,山東野戰軍幾乎全殲這支戰斗力極強的部隊,其所部3個團被一舉消滅。整編69師不是小綿羊,當年在著名的血戰臺兒莊和長沙會戰中,是響當當的抗日鐵軍! 但接下來,陳毅在以19比1的局部優勢中迎來一場大敗。 陳毅本來想攻擊隴海鐵路線上的敵軍,但這一線的國民黨部隊有4個師,緊緊靠在一起,無從下手。于是陳毅和山野參謀長宋時輪決定改打泗縣,當時泗縣只有第7軍172師的兩個團,而陳毅卻集中了19個團,他認為,以19打2,無論如何會打贏。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桂系的第7軍雖然裝備上不如嫡系的美械師,但卻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看家部隊,從北伐時期的“鋼7軍”開始,就是一支令人膽寒的部隊。華中分局的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人來電提醒陳毅,但陳毅不以為然。 泗縣之戰以陳毅的慘痛失利結束,在瓢潑大雨中,泗縣一帶成為一片汪洋,山野的重武器都陷在泥濘中動彈不得,炸藥包和手榴彈被大雨浸濕無法使用,甚至在游泳靠近城墻的時候,連機槍都掉進了深不可測的壕溝中……戰斗持續了3天毫無進展,陳毅無奈之下下令撤出戰斗。 泗縣戰斗使山野損失慘重,國民黨軍從蘇中、魯南和淮北三個方向同時進攻,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和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暴露在敵軍的炮口下。 后來回憶起這段戰斗,陳毅這樣評價桂系第7軍:“兩廣軍隊是很頑強的,是蔣軍中戰斗力最強的,硬不繳槍……消滅他一個團要傷亡近千人,非常吃勁,要付相當代價?!?/p> 兩淮保衛戰:陳毅和華中分局人員分歧很大,在沭陽被敵軍迷惑,淮陰和淮安丟失。 陳毅在泗縣失敗之后,對于是南下蘇中還是回到山東舉棋不定,在華中,雖然粟裕的“七戰七捷”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解放區面臨的壓力,但解放區內部消耗很大,兵源幾乎枯竭,很難再支撐下去。陳毅想在兩淮一帶打幾仗,爭取消滅敵軍幾個旅,以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 但這時,壞消息再次傳來,國民黨整編74師在師長張靈甫的指揮下,和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發動了進攻。為了遲滯敵軍的進攻,華中野戰軍的“皮旅”甚至扒開了淮陰城外的大運河,但仍然無法遏制整編74師凌厲的攻勢。 當時淮陰萬分危急,而粟裕的部隊遠在海安,離淮陰至少有200多公里;陳毅的主力在正面被攔截,他本來判斷敵軍主攻方向是沭陽,結果中了敵軍的調虎離山之計。等陳毅決定再度調遣大軍的時候,張靈甫的整編74師已經把淮陰拿下他:兩個連的國民黨軍騙過解放軍的崗哨潛入城中,次日總攻中,國軍里應外合,等粟裕趕到的時候,敵軍已經突入城內至少一個團,粟裕見無法挽回敗局,下令撤離。 三天以后,淮安失陷。 淮陰對于解放軍來說異常重要,不僅僅因為這里是蘇皖解放區的首府,更重要的是這里也是毛澤東設想的未來的黨中央在和平時期的落腳點,相當于是第二個“革命圣地”! 隨后的漣水戰斗期間,除粟裕在戰場指揮不能到場之外,山東和華中的主要領導人開會總結經驗和教訓,陳毅因為軍事指揮的一系列失誤受到批評和指責,陳毅表示接受這些批評,承擔了戰事不利的責任。 遠在陜北的毛澤東發來電報:“決心在淮北打仗,甚慰……陳、張、鄧、曾、粟、譚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主席電報中說的6人:陳、張、鄧、曾、粟、譚,分別是誰? 當時的華東戰場,北有陳毅和宋時輪的山東野戰軍,南有粟裕和張鼎丞的華中野戰軍。山東軍區和山東野戰軍的司令員都是陳毅,華中軍區的司令員是張鼎丞,粟裕擔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山東野戰軍是抗日戰爭時期羅榮桓以八路軍115師為基礎建立建立起來的,華中野戰軍的根基則是新四軍。 毛澤東在電報中所說的6個人中,陳是指陳毅,抗日戰爭中的新四軍代軍長,解放戰爭中的新四軍軍長、山野司令員。張是張鼎丞,鄧是鄧子恢,曾是曾山,粟裕是粟裕,譚是譚震林。 這幾個人大多是陳毅在新四軍時期的老部下,曾山略有不同,他在黨內陸位一度高過陳毅,抗日戰爭中,東南局書記是項英,副書記是曾山,陳毅當時任東南局委員??谷諔馉巹倮螅愐銇淼缴綎|,接手羅榮桓的工作,而另外幾人則組成了華中分局,但從戰略上講,陳毅又負有指導之責。 泗縣之戰、兩淮丟失,這讓陳毅壓力很大,鄧、張、譚等人也對陳毅的指揮有些意見,陳毅對這些都能坦然接受,并做好了徐向前來代替自己、自己去后方做文化工作的打算。 毛澤東10月15日的電報解決了問題,山東和華中要協同作戰,陳毅坐鎮,粟裕指揮。有了主席的親自部署,兩大戰區便不再有不同意見,在協同作戰方面也取得輝煌的成績。主席話音未落,宿北戰役爆發,此役全殲國軍整編69師兩萬多人,整69師師長、蔣經國的紅人戴之奇自殺;不久以后的魯南戰役又殲滅國軍5萬多人,生俘整編26師師長馬勵武以及周毓英。 這個馬勵武是個死硬分子,被山東的父老恨之入骨,被俘之后作為戰犯被關了十幾年,在戰犯管理所中,他除了英語之外,抗拒一切學習,更不肯改造。60年代被赦免出獄。 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正式合并為華東野戰軍,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華野的輝煌和領導團隊的團結都直接的關系,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曾經提到,解放戰爭第一年,華東的戰績最突出,排第一名,原因恐怕要追溯到主席半年前發的這封電報了。 聲明: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聯系刪除。 |
|
來自: hy01 > 《舊事記憶/歷史檔案/歷史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