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老地名系列 禮拜寺胡同(二) 文/張大鵬 一座城市、鎮店、村莊名稱的由來,都有其典故因果,往往一個地名中,包含著某些歷史淵源和鮮為人知的故事。咱唐山的禮拜寺胡同即是如此。 唐山大地震以前,路南區小山片區東北部,原老車站(現在的金匙橋一帶)以東,隆義客棧商行以北,曾有一條小胡同叫“禮拜寺胡同”,按今天的位置在復興路鐵路立交橋西南二三十米處。這條胡同,可謂唐山最老的胡同之一,東西走向,中部往北拐彎,總長度不足百米,兩三米左右寬的胡同兩側,座落著高矮不一的平房民居。截止至1976年大地震,這條胡同存在了八十多個春秋。 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小胡同,為什么冠名“禮拜寺”?很多人會有疑問或產生各種猜想,這個名稱當然有它的歷史淵源。說起唐山歷史,必然要談到開灤煤礦,唐山這座城市,是因煤而興,因煤而發展興旺的。十九世紀后半頁的1878年,中國第一座現代化采煤技術的開平礦務局誕生,后與灤州煤礦合并稱做開灤礦務局。隨著煤炭生產規模的擴大,唐胥鐵路、京山鐵路逐步形成運輸規模,鐵路工廠誕生和擴建,再有細棉土廠(啟新水泥廠前身)投產等等,來唐山打工的人及家屬日益增多,除唐山四鄰各縣區、郊區農民,還有來自廣東、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前來謀生的人群,他們除了參與煤礦、鐵路、鐵路工廠等工礦企業生產勞動外,更多人從事食品加工、縫紉制作、小買小賣等服務性的產業。這眾多人口中有少數民族回族人口,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按照教規參與宗教活動。據《文史資料》記載:通常的宗教儀式有“海特乃”、討白(懺悔)、撒拉特等,每日有禮拜,每星期五午后集體聚禮,每年開齋節和宰牲節還有合拜。那個時期,因煤炭而新興的唐山城填還沒有清真寺,舉行眾多的宗教儀式,大小聚會,唐山的回民只好成群結隊步行前往開平清真寺,參與活動完畢步行返回,一來一往,往返40多里路程,至少得占用一整天時間,多則占用兩天時間,弄得人們疲勞不堪,甚至影響一些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人們渴望在唐山本地有一座清真寺,以方便大家的宗教活動?!段氖焚Y料》載:1886年,德高望重的回民前輩何蘭亭、張志清、何春元等人發起倡議,在小山一帶捐款籌建清真寺,開灤當局同意在老車站(現在的金匙橋)一帶塌陷區撥地三分,做為修建清寺的地址。當時,按需求格式,蓋起東西廂房六間,其中西三間為禮拜殿,東面南兩間為沐浴室,北一間為阿訇住室。 三分地畝也就現在農家院大小,220多平方米的面積,你別看規模不大,卻是唐山城鎮的第一座清真寺,大大方便了唐山片區回民的宗教活動,每天有人來此禮拜或周五聚禮,一年中的重大節日,往來于清真寺的伊斯蘭教徒更是絡繹不絕。那條東西走向帶拐彎的小胡同,成為去往清真寺的必經之路。再者,胡同周邊居住人口又以回民居多,人們取其清真寺方位常作禮拜之意,把那條作禮拜必經之路順理成章叫“禮拜寺胡同”。后來此名稱被地方行政管理部門釆用。 這座新建的清真寺為宗教活動服務了三十余年。這期間,唐山經濟發展迅速,常住人口數量逐年增加,信仰伊斯蘭教徒也在增多,原有清真寺面積越發顯得狹小,更因開灤唐山礦釆煤地面沉降,清真寺房屋出現裂痕而成為危險建筑物,于1930年該寺遷往他處。 此地清真寺雖早已不復存在,參與禮拜的伊斯蘭教徒們也早就改行他處,但禮拜寺胡同之名卻沿用下來。當初那里曾住有我的同學,從胡同東口雪白的墻壁上可以看到,一塊藍底白字正楷書“禮拜寺胡同”地名標志牌,高高懸掛在那里,成為寞生人來到此地的向導,或在給過往的行人們做著無聲的訴說。直到唐山大地震此胡同徹底消失。 此文原載1998年5月《開灤礦工報》 ![]() |
|
來自: 雄風847 > 《201期-3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