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記者 張悅 2017年6月26日上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幾千名自發前來的群眾自發前來送著名指揮家、中央樂團合唱團的締造者之一嚴良堃最后一程。6月18日,嚴良堃在京去世,享年94歲。一代指揮名家在父親節這個特殊日子,與他的樂迷以及演繹了一輩子的《黃河大合唱》作別。 告別大廳里沒有播放肅穆的哀樂,而是滾動播放著嚴良堃生前指揮合唱團演唱的《黃河大合唱》《歡樂頌》……前來吊唁的人們安靜地緩步走入告別大廳向嚴良堃的遺體三鞠躬,做最后的告別。 嚴良堃告別儀式 告別儀式大廳外 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藝術家以及老一輩音樂家及其后人,諸多樂團和合唱機構紛紛敬獻了花圈和挽聯。 鮮花寄托哀思 國交著名指揮家邵恩等題字 前來告別的朋友們寫下告別的話 前來告別的群眾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團長李玉寧和著名歌唱家王宏偉題字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中宣部副部長庹震,文化部、中國文聯等各部室有關單位負責人,韓新安、關峽、郭淑珍、楊鴻年、劉秉義、俞峰、王次炤、譚利華、宋官林、李志祥、李玉寧、王宏偉、邵恩等音樂界人士和其生前好以及嚴良堃的女兒嚴渡、張援、嚴鏑、女婿石顯智、蔣人英、外孫蔣定鴿等前來送別。 作為《黃河》的權威指揮和主要詮釋者,嚴良堃被譽為中國大合唱第一指揮。面對贊揚,他總是謙虛地表示:“這并不是我個人的成就,而是《黃河》中所蘊含的那種民族氣魄、愛國精神、音樂強烈的感染力,使人民感動了。”盡管70多年來他已經指揮《黃河》上千場,但每次提到這部作品時,他依然絲毫不減熱情。2015年8月24日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銘記歷史 向英雄致敬交響合唱音樂會》在北京音樂會舉行,已是92歲高齡的嚴良堃再次登臺指揮了《黃河大合唱》。 告別的朋友們深情唱起《黃河大合唱》送嚴良堃最后一程 著名歌唱家、教育家郭淑珍與嚴良堃家屬擁抱 著名歌唱家王宏偉和解放軍合唱團的團員們早早地就來到告別現場。王宏偉特別敬佩嚴老的為人。他說:“嚴老真是給我們這些音樂后輩做了很好的榜樣。他是我國第一代合唱指揮家,是我國合唱事業的奠基人,他為我們解放軍合唱團也做了很多重要的指導工作,我們這次全團的團員包括一些退休的老同志都來了,想送嚴老最后一程。我們還一直有個心愿,解放軍合唱團本來還想將嚴老做我們的藝術指導,沒想到老人離開了我們,我們真摯地懷念他。” 歌唱家王宏偉帶領解放軍合唱團的所有團員以整齊的隊列前來告別 83歲的著名指揮家、教育家楊鴻年坐著輪椅來到了告別現場,2013年他曾與馬革順、嚴良堃、黃飛立、蕭白這4位德高望重的老指揮家共同獲得了中國合唱協會授予的中國合唱“終身成就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楊鴻年創建并擔任藝術指導及常任指揮的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及女子合唱團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三大童聲合唱團之一。楊鴻年談到,30年前,1987年12月在合唱團遭到解散的危機時,時任中央樂團團長的嚴良堃作出決定:合唱團由中央樂團管理,并親自取名“中央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后隨樂團改為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30年來合唱團在他的鼓勵和支持下,已發展成為一支享譽國際的童聲合唱團。“對于中國合唱事業,他真的做了很多事。”楊鴻年說。 歌唱家劉秉義前來告別 楊鴻年步入告別大廳送別老友 俞峰(中)與王次炤(右)、譚利華在告別儀式現場 “嚴良堃是中國合唱藝術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指揮細膩嚴謹,樂風含蓄抒情,動作瀟灑洗練,是中國杰出的合唱指揮藝術家。”談到嚴良堃的藝術成就,關峽說,“《黃河大合唱》伴隨著他的一生。《黃河大合唱》是從延安產生的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巨作。嚴老的一生都在盡心演繹、潤色這部偉大的作品。他對《黃河大合唱》的深刻理解與藝術演繹已成為經典,是指揮《黃河大合唱》的絕對權威。”在關峽看來,由于當年受創作條件所限,最初版本的《黃河大合唱》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而嚴老為1975年版本的確立做了很多工作,這為《黃河大合唱》走向更寬廣的舞臺奠定了基礎。 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談嚴良堃對中國音樂的貢獻 著名合唱指揮楊鴻年談嚴良堃對合唱事業的貢獻 嚴良堃去世前曾有遺囑特告喪事一切從簡,不設靈堂,不開追悼會。在很多前來告別的嚴良堃的生前好友來看“這充分說明他一生做人的準則,不給別人添麻煩,總是替別人想。他一生奉獻給中國的合唱事業,從不索取,無私奉獻”。 前來告別的人群中有很多白發老人 嚴良堃的二女兒張援特別談到,“特別感謝那么多人冒著酷暑趕到這里送父親最后一程。我的老父親嚴良堃,我們都喜歡稱他是——親愛的老爹。他是高高興興在音樂中安詳地走的,我想這次隆重的告別儀式可能是老爹對我最后的一次批評。他走之前一直強調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不搞紀念活動,他說他就是普普通通的群眾中的一員,是人民大眾養育的他,是老一輩革命家、藝術家培養的他,他牢記他的老師冼星海對他所說'所學的一切都要獻給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要與民族大業連在一起’,老爹的一輩子確實都在做這件事。他說周恩來總理曾經囑咐他不要迷戀名譽地位,要做一位普通的文藝工作者。” 親人朋友最后告別 張援說:“老爹不愿意這些老朋友、老同事在大熱的天跑那么老遠來看他,不愿意浪費財力人力來做這樣的告別活動。是中國交響樂團團領導的一句話最終說服了我們,他們說'嚴老不僅有你們三個女兒,我們全團的新老同志都是他的親人,我們作為他的親人要跟你們一起送一送他。’這讓我們不能回絕。”據張援講,父親是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曾說“我從大自然來,要回到大自然。生前我已占了很多的榮譽,希望去世后做最后的貢獻就是把骨灰撒到大地上,作為其他生命再生的養料。” 嚴良堃夫人張式敏的骨灰已經撒進湘江,嚴老的骨灰將從家鄉撒向長江,兩人將在當年定情的九江口再度重逢,攜手歸入大海。 (本文壓題圖片來源于網絡,其余圖片均為中國藝術報記者張悅攝) 嚴良堃同志生平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家、我國合唱藝術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嚴良堃同志,因病于2017年6月18日上午7時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嚴良堃,1923年12月生于湖北武昌,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家,中央樂團合唱團(現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締造者之一。歷任中央樂團團長,中國文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中國合唱協會首任理事長,是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作為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嚴良堃少年時就師從冼星海學習指揮,自學樂理,參加抗日救亡歌詠活動,見證了《黃河大合唱》最初版本的誕生并與之產生了長達70余年的難舍情緣。早在1940年,他就以17歲的年紀登臺指揮了《黃河大合唱》。一生中指揮這部名曲逾千場。他對《黃河大合唱》的深刻理解與藝術演繹已成為經典,是指揮《黃河大合唱》的最佳權威。 嚴良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唱藝術事業的奠基人之一,為中國合唱事業的發展及合唱隊伍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1938年他參加“演劇隊”,開始其指揮生涯。1942年考入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系,師從江定仙,并隨吳伯超學習指揮。1947年7月擔任香港中華音樂學院教師,從事理論作曲、指揮等教學工作。1949年7月在北平參加第一屆文代會,同年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并擔任該院音工團指揮。1952年11月任中央歌舞團指揮。1954年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攻讀研究生,主修交響樂及合唱指揮,師從尼·阿諾索夫及符·索可洛夫。1958年回國后,歷任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團長、藝術顧問等。他使中央樂團合唱團的藝術水準提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中付出的心血非常令人尊敬。 嚴良堃同志是杰出的合唱指揮藝術家,指揮風格細膩嚴謹,樂風含蓄灑脫,動作氣勢磅礴。1940年指揮“孩子劇團”在重慶首演《黃河大合唱》。195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嚴良堃同志執棒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新中國的首演,其中第四樂章《歡樂頌》首次用中文演唱,在國內外引起熱烈反響。1961年在“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上,首次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出了合唱專場音樂會。1964年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主持指揮組工作。1979年率中央樂團合唱團赴菲律賓馬尼拉參加國際合唱節,廣受好評。1981年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與北京交響樂團成功演出了中國首場莫扎特《安魂曲》。1983年,為表彰他在介紹柯達伊作品和教學法方面的貢獻,匈牙利柯達伊紀念委員會授予他證書和紀念章。1984年任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指揮組組長。1985年率團參加香港“黃河音樂節”,指揮千人參加的《黃河大合唱》,引起海內外轟動。同年十月應邀再度赴港參加“亞洲藝術節”,指揮專場合唱音樂會。1986年在第二屆“北京合唱節”中,由他指揮的中央樂團合唱團獲專業組比賽一等獎。1992年率中央樂團合唱團赴新加坡舉行五場合唱音樂會,受到熱烈歡迎。1993年,他率領中央樂團合唱團參加了由國際合唱聯盟舉辦的第三屆世界合唱研討會,取得了巨大成功。2013年,中國合唱協會授予他中國合唱“終身成就獎”;2015年,國際合唱聯盟授予他世界合唱“終身成就獎”。 多年來,嚴良堃同志為普及提高合唱藝術不辭辛苦,經常赴全國各大城市和高等院校講座并指揮各類業余合唱團演出。1986年,他在時任文化部代部長周巍峙同志的支持下創辦了“北京合唱指揮學會”,即現在“中國合唱協會”。在他的指揮下,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出了數百臺合唱音樂會、星期音樂會,演繹和傳播了大量國內外優秀合唱作品,使得中央樂團合唱團成為一支業務過硬、享譽國內外的專業合唱隊伍。他還扶持、指揮了許多國內作曲家創作的合唱作品,推動了中國本土合唱作品的普及,提高了我國合唱藝術水平。他嚴謹的藝術追求、高尚品格和奉獻精神,是中國交響樂團乃至中國音樂界的寶貴精神財富。 嚴良堃同志安息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