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指揮家按長幼排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同迎接美好春天 在過去的兩年里,受疫情影響,演出和教學活動難以正常進行。現在,疫情的陰霾終于淡去,我相信,我們每一位女指揮姐妹都將以更大的熱情,重新站上各自的舞臺。 2023年度“世界華人女指揮之聲”公益宣傳活動,旨在向社會介紹女指揮這個勤奮、智慧、勇敢的女性音樂家群體,促進社會對于女指揮家的了解和理解,以喚起社會上更多女性朋友的自強精神。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迎接一個更加燦爛的、充滿希望的春天吧! 鄭小瑛 2023.3.8. ![]() (女指揮家按長幼排序) 點擊下圖可觀看視頻 ![]() 鄭小瑛,1929年9月出生于上海。是中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中央歌劇院終身榮譽指揮,也是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社會活動家。1962年她成為第一位登上外國歌劇院指揮臺的中國指揮。 ![]() ![]() ![]() ![]() 楊秀娟,1933年6月16日 生于上海市,上海音樂學院指揮教授。她1988年退休赴加拿大探親前,曾率領全院師生排練莫扎特《安魂曲》,并在美琪大戲院進行了上海首演,觀眾極度感動;她還在聲樂系排演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并應邀在上海樂團指揮演出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歡樂頌等。 ![]() ![]() ![]() 張眉,1939年5月生于上海,國家一級指揮。1963年任吉林省歌舞劇院指揮。1981年任長春電影制片廠交響樂團指揮、副團長。1991年任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並任指揮系教研室主任。2003年退休。 幾十年藝術生涯,張眉曾指揮歌劇、舞劇、交響音樂、京劇樣板戲、電影音樂錄音等各種體裁。1991年曾參加第十四屆上海之春,獲優秀指揮證書,優秀作品演奏獎。1993年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赴泰國為慶賀泰皇登基五十周年舉辦音樂會。1996年參加中國華人音樂經典演出團赴臺演出,擔任音樂會指揮之一。在90年代十年間,多次帶領上海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在囯內各地和美、德、法、日等國進行交流演出,擔任指揮。 張眉1956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專業,免試直升本科鋼琴系,1963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是上海音樂學院培養的第一位樂隊女指揮。 ![]() ![]() ![]() ![]() ![]() ![]() ![]() 1992年5月16日,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徐瑞祺指揮廣州交響樂團與四百人合唱團演出《黃河大合唱》。 ![]() 丁靄悅,1942年12月出生于北京,福建晉江人。1961年她從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七年制)鋼琴專業畢業后,直接被保送進了本科指揮系,1966年以優異的成績本科畢業。 ![]() ![]() ![]() ![]() ![]() ![]() ![]() ![]() ![]() 許瀞心,1956年10月出生于臺灣基隆市。 現任教于臺灣師范大學音樂學系,指導指揮主修研究生。曾任美國舊金山女子愛樂交響樂團指揮暨藝術總監、密蘇里州春田市交響樂團指揮暨音樂總監、奧瑞岡州尤金市莫扎特室內樂團指揮暨音樂總監及奧瑞岡州波特蘭市奧瑞岡交響樂團專任助理指揮。代表性表演曲目有“春之祭”等。2013年應巴西巴哈曼薩交響樂團之邀請,參與紀錄片拍攝計劃,介紹音樂教育之重要性與對青少年之正面影響。客席指揮足跡遍及南北美洲、南北亞洲、歐洲等地。 許瀞心在美國康州哈特(Hartt)音樂院獲得低音大提琴碩士學位,及指揮藝術家文憑。 在教學崗位上,許瀞心帶領臺灣師范大學管弦樂團在澳美日等國的大學進行過多次國際交流,包括較具代表性的澳洲昆士蘭大學、悉尼大學、 堪培拉大學(2006),美國加州《福爾摩沙之夢》巡回音樂會(2007),東京武藏野音樂大學(2013)等;于發掘培養具指揮天份的學生亦不遺余力,多位子弟曾獲國際指揮大獎,包括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首獎 (2016) 與波蘭費特伯格 (Fitelberg) 國際指揮大賽首獎 (2017)等,并有數名學生在美國和臺灣的交響樂團和國樂團任職音樂總監、副指揮、助理指揮。 ![]() ![]() ![]() ![]() 葉詠詩,1960年出生于廣州。 亞洲樂壇備受尊崇的指揮家葉詠詩,于2002年起出任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20年4月底卸任,轉任桂冠音樂總監。 葉詠詩在1985年贏得法國貝桑松第35屆國際青年指揮大賽冠軍及「金豎琴」獎,并在1988年獲第八屆東京國際指揮比賽獎項。她曾先后出任香港大學的學院藝術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秀桃音樂學院王鼎昌杰出客座教授、廣州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和音樂總監及香港管弦樂團的駐團指揮。 她經常獲邀擔任世界各地樂團的客席指揮,曾合作的包括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和上海、首爾、大阪、新日本愛樂、札幌、讀賣、臺灣、布里斯本、墨爾本、昆士蘭等及新西蘭的奧克蘭愛樂樂團等。在歐洲,她曾與法國圖盧茲國家樂團、貝桑松室樂團、波蘭華沙愛樂、西班牙特納里夫島、和捷克科希策省樂團合作演出。她亦曾率領廣州交響樂團于國際知名的維也納音樂協會會堂演出及參與北京國際音樂節。近年曾指揮的歌劇包括郭文景的《詩人李白》及臺灣愛樂委約錢南章作曲的《畫魂》。 葉詠詩繼2004年帶領香港小交響樂團代表中國參加「中國在法國」文化年的成功演出后,經常獲邀赴世界各地演出,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及臺灣,以及法國、德國、波蘭、意大利、葡萄牙、日本、韓國和立陶宛的音樂節。 生于廣州、香港長大的葉詠詩,曾遠赴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攻讀;后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取得小提琴及指揮碩士學位。1986和1992年曾前往鄧肯活音樂中心研習指揮。指導過她的指揮大師包括狄瑪爾、伯恩斯坦、小澤征爾、米亞及艾德敦。葉詠詩于2007年獲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2010年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頒授院士榮銜(FRCM),2013年香港政府授勛銅紫荊星章。2015年,她又獲法國政府頒授「國家榮譽騎士勛章」,表揚她在音樂界的杰出成就。2022年,葉詠詩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及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榮銜。 ![]() ![]() ![]() ![]() 1982年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獲學士學位;1989年至1991年在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學習,師從吳靈芬、李華德教授學習指揮。 她指揮過的舞臺藝術形式豐富,涉獵多種音樂領域,囊括了民族管弦樂、歌劇、戲曲與交響樂等音樂形式。如沈陽音樂學院大型原創清唱劇《遮不住的青山》;沈陽音樂學院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李劫夫歌劇《星星之火》;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原野》音樂會版的首演,并演出近百場;指揮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民族交響合唱《壯族詩情》、《國之瑰寶》等民族音樂會;吉林藝術學院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神話詩劇《大愛長白》等。 在指揮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全球巡演中,受到各地媒體和評論家高度的評價。澳洲的樂評人克林頓·懷特在文章中對指揮是這樣評論的:“音樂會自始至終指揮家洪俠女士精準而極富表現力的指揮,無一絲多余的動作或某種炫耀,她的指揮是極其的優雅—顯然是一位領袖級的指揮。” ![]() ![]() ![]() ![]() 現任臺北市立大學及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所教授,且擔任藝聲管樂團音樂總監暨常任指揮。她曾任”國家“交響樂團助理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副團長,目前還定期客席指揮各大樂團演出。她合作過的樂團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國樂團。 張佳韻受教于美國南加州大學樂隊指揮系,師從Mr. DanielLewis 教授。她曾參加東京國際管弦樂團指揮大賽,榮獲亞洲區優勝。2000年于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管弦樂指揮大賽成為進入決賽的唯一亞洲人,獲第四獎優勝。以Sir Neville Mariner 為主席的評審團評論張佳韻“指揮拍點清晰、極富音樂性、能與樂團在融洽的氣氛中保持流暢優異的交流,并顯現杰出敏銳的聽力”。前任”國家“交響樂團總監及指揮林望杰亦稱贊張佳韻“經由敏銳的聽力及卓越的能力,在指揮臺上能清晰地溝通音樂概念,是極富經驗并具杰出水平的指揮”。Peter-Lukas Graf 國際知名的長笛大師則特別指出“AmyChang能完全領悟與立即反映獨奏家的音樂而與其配合,具有極為優異的能力”。 ![]() ![]() ![]() ![]() 易娟子自幼學習小提琴、鋼琴,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獲學士學位、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獲碩士學位、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MDW)指揮系獲最高藝術家文憑,先后跟隨著名指揮家徐新教授、Uro?
Lajovic教授及Johannes Wildner教授學習交響樂指揮及歌劇指揮。 易娟子指揮了貝多芬第九、布魯克納第七、肖斯塔科維奇第十等交響曲、和《春之祭》、《幻想交響曲》、音樂會歌劇《卡門》、《圖蘭朵》等,還成功指揮了中國歌劇《劉胡蘭》、交響合唱《鳳凰涅槃》、《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黃河之水天上來》,首演交響詩《江山如此多嬌》、《中國狂想曲》等中國作品。 在“娟子時間”系列音樂會中,指揮了郭文景、葉小綱等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專場音樂會,并錄制了“中國當代作曲家系列”中的多張CD。 在維也納留學期間,易娟子創建了 “奧地利中國留學生愛樂樂團”,受到當地觀眾和我駐奧使館的高度評價和熱烈稱贊;2009年易娟子受中國交響樂基金委派參加了愛沙尼亞國際指揮大師班;2010年與2011年受邀出訪俄羅斯,指揮莫斯科國立交響樂團和伊爾庫斯克州立交響樂團;2012年受邀訪美,指揮美國多地城市交響樂團,都獲得高度贊譽。俄羅斯資深音樂人卡琳娜女士評價道:“中國女指揮家的出色表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指揮技巧高超、儀態動人,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 ![]() ![]() ![]() 王雅蕙,1968年2月出生于 臺北。現任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專任指揮。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兼楊秀桃音樂學院樂團音樂總監、臺灣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美國俄亥俄州 Akron 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 ![]() ![]() 張潔敏,1970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現任上海交響樂團駐團指揮。 張潔敏17歲開始學習作曲和指揮,師從著名指揮家黃曉同教授、張國勇和張眉教授。1995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并受聘于上海歌劇院,2011年,出任上海交響樂團的駐團指揮。 張潔敏曾多次參加北京國際音樂節,澳門國際音樂節,上海之春和上海夏季音樂節。2012年,為慶祝中國土耳其文化年,指揮了伊斯坦布爾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 她在國內合作過的樂團和歌劇院有:中國國家大劇院樂隊,中國愛樂,上海愛樂,上海歌劇院,廣州,深圳,杭州,香港,和澳門管弦樂團等。 張潔敏擁有豐富的在歐洲指揮歌劇的經驗:1997到1999年,她在拉托維亞國家歌劇院指揮了歌劇《卡門》、《波西米亞人》和《圖蘭朵》,并擔任過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和米歇爾·普拉松的助理指揮。2006年,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指揮了威尼斯狂歡節閉幕音樂會,并指揮該歌劇院樂隊在多個意大利音樂節巡回演出。2007年在西班牙馬德里指揮威爾第歌劇《茶花女》,并于同年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指揮了新的歌劇制作普契尼的《圖蘭朵》,在意大利拿波里圣·卡羅歌劇院指揮馬斯卡尼歌劇《鄉村騎士》,成為首位在最負盛名的意大利拿波里和威尼斯歌劇院指揮歌劇的女指揮家。也曾是意大利卡塔尼亞與薩來諾歌劇院的客席指揮。并執棒了羅馬,馬德里,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 張潔敏2007年在拿波里圣·卡羅歌劇院指揮的馬斯卡尼歌劇《鄉村騎士》,由TDK唱片公司錄制DVD出版全球發行。 ![]() ![]() ![]() 莊文貞,1971年出生于臺灣高雄,現任臺灣長榮交響樂團駐團指揮及臺灣大學交響樂團指揮,指揮足跡遍布臺灣各大音樂廳、日本東京國際會議中心、美國洛杉磯、上海音樂廳等地;也應邀擔任高雄市交響樂團及高雄市國樂團等客席指揮,并與多位著名鋼琴家,長笛演奏家,和小提琴家成功合作,其指揮風格自然感人,深受聽眾喜愛。 ![]() ![]() ![]() 張弦1973年6月生于遼寧鞍山,現任新澤西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墨爾本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是當代最具國際影響的華人女指揮家。 張弦1996年畢業于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獲碩士學位,先后師從鄭小瑛、吳靈芬和俞峰教授。1998年她在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兩年后升任該學院樂團的音樂總監,同年在意大利盧卡歌劇院舉辦的盧卡音樂節上擔任音樂總監。 2002年,她在“馬澤爾·維拉指揮大賽”中獲得第一名,同年被任命為紐約愛樂樂團的助理指揮,2005年成為副指揮,并擔任托斯卡尼尼合唱團的首席指揮,同年并與倫敦交響樂團簽約。 2008,她成為指揮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的首位女性。 2009年至2016年期間,張弦成功地擔任意大利米蘭威爾第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這是她指揮生涯中綻放璀璨光芒的時刻。因此她目前還是該團的榮譽指揮。2011年,她又擔任了荷蘭國家演奏學院音樂總監。 2015年11月,張弦被任命為有近百年歷史的新澤西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由于她的工作獲得了高度評價,該樂團已經續聘她到2023至2024演出季,其間她將主導2022年該團的100周年慶典。這也使她在北美的音樂職業生涯擁有了驕人的成績,贏得了包括芝加哥,達拉斯,巴爾的摩,蒙特利爾,渥太華,辛辛那提,休斯敦,明尼蘇達州交響樂團的邀約。 同時,她又成為英國BBC威爾士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成為首位在BBC旗下擔任固定職位的女指揮家,2018年她攜該團來中國巡演,獲得了巨大成功。 2019年8月, 她在洛杉磯愛樂樂團,指揮了Caroline Shaw《天文臺》的世界首演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她在歐洲也與倫敦愛樂樂團里昂國家管弦樂團,法國廣播交響樂團,和萊比錫MDR樂團進行了合作。張弦與北京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和杭州愛樂樂團也舉行了多場音樂會, 在執棒歌劇方面,張弦2018年曾與北京國家大劇院合作演出了歌劇《長征》,與威爾士國家歌劇院合作演出歌劇《納布柯》,與薩翁林納音樂節合作演出歌劇《奧賽羅》,與Den Norske 劇院(OSLO)合作《茶花女》,與英國國家劇院合作《藝術家的生涯》,與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劇院合作了《命運之力》。她還將在 2022年于圣達菲歌劇院上演黃若的歌劇《蝴蝶夫人》。 2023年2月,張弦與費城交響樂團合作的《寫給未來的信》專輯(DG)獲得第65屆格萊美“最佳古典器樂獨奏”和“最佳當代古典作品”兩項大獎。 ![]() ![]() ![]() ![]() 陳美安(Mei-Ann Chen),1973年7月出生于臺灣高雄。她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史上第一位同時獲得小提琴和指揮雙碩士學位的學生。 ![]() ![]() ![]() ![]() 陳冰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師從鄭小瑛、俞峰教授,獲碩士學位。她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創辦了指揮教學,她的學生近年來在國內外屢獲大獎。 陳冰是足跡遍布歐、亞、美洲等十多個國家的青年指揮家。她的指揮涉及交響樂、歌劇、合唱、民樂、室內樂等等。她頻繁執棒重要國事活動,多次受到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表揚。 她常年致力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播工作,與眾多民樂演奏家、作曲家成功合作,首演并錄制了包括郭文景的《鑼的宣敘》、葉小綱的《紫薇》、秦文琛的《大地音詩》、郝維亞的《牡丹亭夢》等大量作品,其中《彈撥中國》已被美國國家圖書館收錄為永久收藏。 2018年1月、4月,陳冰執棒中央音樂學院室內樂團和民樂獨奏家,分別在美國林肯中心和中國國家大劇院,上演了“2018中國當代音樂會”,引起海內外著名媒體和業界高度關注,被評為當年度中國十大音樂新聞。 2018年10月,她執棒的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全國十大優秀民族樂團之一。 2020年1月,陳冰受邀指揮美國巴德當代樂團分別于費舍爾表演藝術中心與紐約林肯中心玫瑰廳成功上演了“春之聲”首屆中國新春音樂會,再次引起主流媒體關注。 ![]() ![]() ![]() ![]() 王燕,1976年生于武漢,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合唱協會副理事長,上海音協合唱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國際合唱藝術節”音樂總監。曾任中央歌劇院常任指揮,國際國內合唱與合唱指揮比賽評委。 1994年考取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與鋼琴系雙本科,2002年在著名指揮家馬革順教授的指導下獲指揮碩士學位。 王燕24歲就指揮了遼寧歌劇院的歌劇《滄海》。26歲起擔任中央歌劇院常任指揮,排演過十余部外國經典歌劇,擔任過兩部歌劇《杜十娘》及《霸王別姬》的副指揮。她執棒過15部中國歌劇的首演,包括音樂會歌劇《狂人日記》,總政歌劇團的歌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我心飛翔》和《天下黃河》、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的《青春之歌》,甘肅歌劇院的《貂蟬》,武漢歌舞劇院的《高山流水》,郴州市歌舞團的《陳家大屋》,株洲戲劇傳承中心的《英·雄》,福建省歌舞劇院的《與妻書》,溫州大學的《五星紅旗》,浙江省歌舞劇院的《紅船》,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的《天使日記》,南方歌舞團的《紅流澎湃》,河南省演藝集團的《銀杏樹下》等等。她還擔任過多部歌劇的執行導演,被譽為最懂戲劇的歌劇指揮。在文化部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中,王燕獲“優秀指揮獎”。 她指揮錄制并出版發行了《永遠的黃自》和《黃河大合唱》,著有《指揮家、教育家黃曉同研究》,監制《指揮家、教育家馬革順》《指揮家、教育家黃曉同》藝術人生專題片。 2021年以來,指揮首演的劇目有:長沙市歌舞劇院的《半條紅軍被》,甘肅省歌劇院的《呼兒嘿喲》和《不遙遠的胡麻嶺》,武漢京劇院的新編現代京劇《母親》。 ![]() ![]() ![]() ![]() 關琦安 (Carolyn Kuan)1977年2月出生于臺北 。她于2011年成為美國哈特福德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是該樂團最年輕的、第一位亞洲女性音樂總監。 她還受邀成為巴爾的摩交響樂團,底特律,香港,密爾沃基,臺灣,瑞士瑞曼羅德,西雅圖,舊金山,和多倫多交響樂團的客席指揮,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交響樂團的首次亮相。 關琦安曾任紐約市芭蕾舞團的駐場指揮,也曾與莫斯科古典舞團和皇家丹麥芭蕾舞團合作。2014年,她在圣達菲歌劇院進行了個人歌劇首演,接著又和紐約市歌劇院、圣塔芭芭拉交響樂團和波特蘭歌劇院合作。她在圣路易斯歌劇劇院首演了歌劇《審判》,并在圣達菲歌劇院執導了黃若的歌劇《孫中山》, 在華盛頓國家歌劇院執棒。 關琦安從2003年到2012年參與了由卡布里洛與著名女指揮家馬林·阿爾索普創辦的當代音樂節和作曲家的演出。還特別關注了亞洲音樂;她在舊金山交響樂團執棒了五次農歷春節音樂會。在西雅圖交響樂團發起了代表八種亞洲文化的“亞洲之慶”!她還領導過日本音樂的世界首演。 她的唱片包括備受贊譽的《人生:穿越時空的旅程》,在Naxos唱片公司,她與新西蘭交響樂團合作指揮了深受人們喜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和《黃河》鋼琴協奏曲。 關琦安以優異的成績從史密斯學院畢業,后獲得了伊利諾伊大學的音樂碩士學位和皮博迪音樂學院的表演文憑。她曾多次獲得重要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03年卡拉揚基金會授予的卡拉揚指揮獎學金,使她得以入駐薩爾茨堡音樂節;她是第一屆塔基·康科迪亞獎學金的獲得者,還獲得過女子愛樂樂團、指揮協會和蘇珊·W·羅斯音樂基金會的特別獎勵。 ![]() ![]() ![]() ![]() 陳琳,1978年5月出生于黑龍江哈爾濱。現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系主任。 199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指揮家俞峰教授。2006年榮獲“第二屆全國指揮比賽”二等獎,2007年,榮獲第八屆菲黛爾伯格國際指揮大賽第二名,取得“銀指揮棒獎”,以及“波蘭著名作曲家西曼諾夫斯基作品最佳指揮獎”。 2003年起,陳琳擔任小澤征爾音樂塾助理指揮,2006年曾被邀請參加在日本松本舉行的、著名的齋藤秀雄紀念音樂節。她作為歌劇指揮也受到業內外矚目,2011年受邀于中央歌劇院,指揮演出了在中國首演的約翰·施特勞斯輕歌劇《蝙蝠》(中文版),成為她指揮生涯的一個里程碑;2015年再次受邀與中央歌劇院合作,指揮演出了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 2018年期間,她曾數次赴美,在茱莉亞音樂學院舉辦的聚焦音樂節閉幕式、首屆中國當代音樂節等重要演出中擔任指揮。2019年又與哥本哈根愛樂交響樂團合作,成功舉辦了 “熊貓組曲”《璽徙喜》世界首演音樂會。 自2004年留校任教以來,陳琳潛心研究現代指揮法教學,成績突出,培養的指揮專業學生屢次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得優異成績,其參與研究的科研項目“現代指揮教學法”于2004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至2008年受聘于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擔任學生樂團音樂總監及指揮系教授。 2011年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稱號。2017年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 ![]() ![]() ![]() ![]() ![]() ![]() ![]() ![]() 景煥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師從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徐新教授。2009年師從美國指揮家馬克·吉布森,以優異成績取得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指揮碩士學位,并獲得全額獎學金繼續攻讀該校博士學位。曾任美國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和五月音樂節樂團指揮助理,同時兼任辛辛那提青年管弦樂團助理指揮以及阿塔利亞室內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2012年6月,景煥在中國青島舉行的第一屆李德倫全國指揮比賽中成為兩位獲獎者之一。同年,赴巴西圣保羅參加若丹山莊國際音樂節,獲得了著名女指揮馬琳·阿爾索普的賞識。2013年,受到著名指揮家余隆先生的關注和大力提攜,隨后回國任職于廣州交響樂團。 2013年12月以廣州交響樂團駐團指揮的身份首次亮相樂季音樂會,此后陸續受到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杭州愛樂樂團、深圳交響樂團、澳門樂團、青島交響樂團、陜西交響樂團、新疆交響樂團、昆明聶耳交響樂團、沈陽交響樂團的邀請,執棒樂季音樂會,備受贊譽。 2014年景煥出任廣州青年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16年7月,景煥在意大利貝加莫高票當選為國際青年音樂聯盟執行委員。自2016年起,多次率團參加國內、國際音樂節和重要的巡回演出,皆獲好評。 ![]() ![]() ![]() ![]() 朱曼,1982年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國家一級指揮,中央歌劇院常任指揮,中央音樂學院培養的第一位指揮博士,2021年1月正式成為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被譽為當今中國最具活力的青年指揮家之一。朱曼師從中國著名指揮家、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指揮協會會長俞峰教授。 在掌握豐富交響樂作品的同時,四十余部中外歌劇作品的積累使其成為了世界同齡指揮家中的佼佼者。2012、2013連續兩年,朱曼于國家大劇院指揮上演了普契尼歌劇《圖蘭朵》、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歌劇音樂會,并憑借兩部歌劇作品,喜獲文化部首次特別設立并頒發的“國家藝術院團劇目展演優秀青年指揮獎”。2014年,由朱曼指揮的原創歌劇《紅幫裁縫》榮獲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同年9月,朱曼執棒中央歌劇院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了貝多芬唯一一部歌劇作品《費德里奧》。 2016年4月,受匈牙利“布達佩斯之春音樂節”的邀請,朱曼執棒中央歌劇院強大演出陣容于布達佩斯歌劇院上演了普契尼歌劇《圖蘭朵》。德國著名樂評人Robert Quitta評價“當晚在指揮家朱曼的引領下全體藝術家以最高的水準演出了普契尼歌劇《圖蘭朵》”。同年9月,朱曼執棒中央歌劇院歌劇團、交響樂團于國家大劇院全華班底中國首演了瓦格納歌劇《萊茵的黃金》,
取得巨大成功。 2019年,由朱曼擔任指揮首演、復演高達六十余場次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再次榮獲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 ![]() ![]() 高嵩,1982年出生于遼寧沈陽。現任天津音樂學院管弦系教師,天津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指揮,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常任指揮,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駐院藝術家,曾任福建省歌舞劇院常任指揮,師從著名指揮家鄭小瑛教授。 2007—2013年間,她作為我國著名指揮家鄭小瑛教授的助手,參與排演了大量的交響樂走品并隨團出訪多個國家;同時,她還是一位優秀的歌劇指揮,多次受邀在重要活動中執棒歌劇演出,如在“紀念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活動中指揮歌劇《北大1918》;在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活動中指揮歌劇《青春之歌》;以及作為助理指揮,為著名作曲家黃安倫先生的歌劇《岳飛》世界首演進行排練工作。 高嵩的指揮風格精準簡練且富有感染力,與眾多藝術家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如“中國三大男高音”巡演的合作指揮;“中國唐宋名篇詩詞詠誦會”以及“再別康橋——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巡演指揮等。 高嵩曾與國內多家樂團有過良好的合作: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中國電影樂團,北京、廣州、貴陽、蘇州、西安交響樂團,上海愛樂、陜西愛樂、廈門愛樂、四川愛樂、武漢愛樂、新疆愛樂樂團,天津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廈門、成都、湖南、遼寧、吉林、哈爾濱、昆明交響樂團等。 高嵩曾指揮過的歌劇有:《La Traviata》、《Don Pasquale》、《傷逝》、《紫藤花》(《傷逝》校園版)、《岳飛》、《土樓》、《北大1918》、《青春之歌》、《江姐》、《Rigoletto》、《Die Fledermaus》、《L’elisir D’amore》、《Tosca》等。去年,她還受邀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及上海夏季音樂節中指揮歌劇《Songs Of Nature》。 ![]() ![]() ![]() 陳同,1983年6月出生于上海。現任紐約楊克斯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紐約皇后大學指揮教授。 陳同經常和世界上許多交響樂團合作,包括丹麥國家交響樂團,巴西圣保羅,法國貝桑松,德國萊比錫,芬蘭圣米斯,布達佩斯,和美國的巴爾的摩,阿斯本,洛杉磯,佛杰尼亞,新澤西,阿拉巴馬,查爾斯頓,阿斯本,曼哈頓音樂學院等交響樂團。近年來,她也與國內眾多樂團合作演出,包括青島交響樂團,廈門愛樂,廣州愛樂,上海愛樂。2014年,
陳同在紐約著名的林肯中心首次登臺,與Paul Taylor MordernDance
Company合作,獲得業界的一致好評,受邀長期和此舞蹈團演出。 陳同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師從著名指揮家張國勇。畢業后前往美國皮巴蒂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師從Gustav Meier,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獲得指揮碩士、博士學位。 2008,陳同參加了德國指揮傳奇KurtMasur指揮大師班,從2010一直到2015大師離世,一直和大師一起工作學習。2012年,接受了在德國萊比錫的門德爾松獎學金以及榮譽勛章,并在丹麥的馬可國際指揮大賽,獲得獎項。2016年,作為唯一的亞洲女指揮,進入班貝格古斯塔夫馬勒指揮大賽決賽。2019年,獲得美國樂團聯盟頒發的布魯諾·沃爾特(Bruno
Walter)年度青年指揮大獎。 陳同還是一位活躍的音樂教育家。她創辦了皇后大學國際指揮大師班。2020年,大師班將擴建成紐約夏季新音樂節,吸引和培育更多來自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年輕音樂家,踏上音樂之旅。 ![]() ![]() ![]() ![]() ![]() ![]() 周昊宇,1986年1月出生于河南洛陽 。2015年3月,開始協助中央歌劇院合唱團的排演工作,2016年7月任中央歌劇院合唱團常任指揮,成功完成了民族歌劇《北川蘭輝》、《我的母親叫太行》、《紅軍不怕遠征難》、《紅色娘子軍》、《瑪納斯》、《道路》、《命運》、《蕭紅》、《秋分種麥正當時》等,以及清唱劇《屈原頌》、交響大合唱《金陵祭》、《黃河大合唱》、《布蘭詩歌》、經典歌劇《白毛女》、《眾神的黃昏》、《托斯卡》、《圖蘭朵》、《蝴蝶夫人》、《游吟詩人》、《丑角》、《鄉村騎士》、《魔笛》、《卡門》、《藝術家生涯》、《費加羅的婚禮》、《女人心》、《修女安杰麗卡》等作品的合唱排練。 周昊宇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先后師從徐新、俞峰、楊力、夏小湯教授學習樂隊指揮及合唱指揮,本、碩期間成績優異,連續每年獲得國家獎學金,并榮獲“北京市高校優秀畢業生”稱號。她曾多次與中央歌劇院、中國愛樂樂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大劇院交響樂團、杭州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等合作排演。2008年至2015年,她擔任中央音樂學院本科生合唱必修課、選修課的教學工作,并成功舉辦五場教學音樂會,受到高度贊譽。 2009年至2015年,她任教于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多次隨團出訪英國、意大利、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芬蘭等國家,參加演出、文化交流、國際比賽及國際合唱節。 2014年8月,她帶領未來之聲合唱團赴挪威參加特隆赫姆國際音樂節,被評為“最佳指揮”。 ![]() ![]() ![]() ![]() ![]() ![]() 陳以琳 (Elim Chan),1986年11月出生于中國香港。自2019/20樂季起,擔任安特衛普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從2018/19樂季起擔任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 2019/20賽季的演出繁多,除指揮威爾士BBC國家管弦樂團于BBC逍遙音樂節亮相外,亦包括與科隆居策尼茲樂團,哥德堡交響樂團,荷蘭愛樂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的首演。早前,她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與多特蒙德音樂廳,指揮荷蘭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樂季開幕音樂會;她亦為愛樂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等眾多樂團擔任客席指揮。 2019年,她與費城樂團以及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首演,均獲媒體稱譽。近年賽季其他重要的合作包括:不萊梅德意志室樂團,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悉尼交響樂團,以及與洛杉磯愛樂樂團再度合作。 陳以琳在2015/16年樂季擔任倫敦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并于2016/17樂季入選洛杉磯愛樂“杜達美駐團指揮計劃“。她是美國史密斯學院的高材生,又在密歇根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她是首位贏得多娜泰拉·弗里克國際指揮比賽的女指揮,炙手可熱的年輕指揮家陳以琳憑著富“戲劇性與親切感,力量與靈巧”(赫里福德時報)的精湛表現而備受贊賞。 ![]() ![]() ![]() ![]() 紀玉玨,1989年2月出生于山東青島,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與歌劇指揮博士,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指揮,中央音樂學院合唱指揮教師,匈牙利“MAV”布達佩斯交響樂團、西班牙瓦倫西亞室內樂團、阿爾巴尼亞國家廣播電視臺交響樂團、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遠東交響樂團的客席指揮。滿天星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北京理工大學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北京第一零一中學金帆交響樂團常任指揮。 紀玉玨先后獲美國SMICI國際指揮大賽金獎、皮埃爾蒙多大獎;2019波蘭利平斯基國際合唱指揮比賽金獎;首屆NRTA阿爾巴尼亞國際指揮大賽第二名;法國第五十三屆貝桑松世界指揮大賽亞洲賽區優勝獎。 紀玉玨同時受到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中國青年指揮人才培養計劃”及“中國青年合唱指揮人才培養計劃”資助。多次執棒美國朱麗亞音樂學院室內樂隊演出亞美音樂季系列音樂會,執棒2019-2021樂季系列音樂會,執棒美國SMICI交響樂團及室內樂合唱團演出音樂季系列音樂會。 紀玉玨與中央歌劇院成功上演貝多芬交響樂系列音樂會,排演《我的母親叫太行》、《lucia Di Lammermoor》、中央音樂學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黃河大合唱》專場音樂會等。 紀玉玨與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首演清唱劇《愛的神話》、大型聲樂套曲《感悟論語》、中國合唱藝術百年經典音樂會、外國經典名曲合唱音樂會、世界民族音樂專場音樂會、紀念嚴良堃逝世一周年專場音樂會、“一帶一路 樂音流韻”音樂會、《紅色經典,世紀歌聲》慶祝建黨百年音樂會等。 ![]() ![]() ![]() ![]() 范妮,1989年10月出生于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并任教于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華中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訪問學者,中國青年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德國薩爾布呂肯音樂學院首位指揮博士,師從于著名指揮家曼紐埃尓·納弗里教授,并任其助理指揮。 ![]() ![]() ![]() ![]() 包樂,1990年出生于上海,旅美青年指揮家,現任美國休斯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當今活躍于北美主要舞臺的為數不多的中國籍指揮家之一。 2020/21樂季,包樂攜休斯頓交響樂團樂季開幕音樂會首演,并指揮了樂團在米勒劇院夏季音樂會系列演出。2021年,她首度執棒芝加哥交響樂團于拉維尼亞音樂節亮相。其后分別執棒舊金山交響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及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本樂季,包樂將與巴爾的摩交響樂團,西雅圖交響樂團,加拿大卡爾加里愛樂樂團及新加坡交響樂團合作。2023/24樂季,她將與慕尼黑交響樂團,新澤西州交響樂團,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薩拉索塔樂團(Sarasota Orchestra )以及薩斯卡通交響樂團 (Saskatoon
Symphony Orchestra)等合作。 包樂曾獲布魯諾·瓦爾特紀念基金獎在美國卡布里奧現代音樂節出任研習指揮。2018 年作為戴維·埃夫隆研習指揮在美國肖托夸音樂節中首次亮相,并在 2022 年作為客席指揮再度回歸。包樂的演出足跡覆蓋美國內外,2019年她隨維也納愛樂樂團于中國巡演。 包樂曾合作并指揮過的樂團有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廈門愛樂樂團,保加利亞新交響樂團等。她的曲目覆蓋交響樂和歌劇劇目,如柴可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比才《卡門》、庫爾特·魏爾《馬哈哥尼城的興衰》以及梅諾蒂《靈媒》等。包樂在國家大劇院奧芬巴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作為鋼琴指導參與主制作。曾于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作曲專業,后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隊指揮與歌劇藝術指導專業,以及取得美國曼尼斯音樂學院取得管弦樂隊指揮專業碩士學位。包樂現擁有柯蒂斯音
樂學院最高藝術家文憑。 ![]() ![]() ![]() ![]() 賴嘉靜,1991年3
月出生于湖南株洲。現任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助理指揮。2018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指揮家陳琳教授。后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樂隊指揮雙碩士;師從指揮家Mark
Gibson,指揮家、鋼琴家P.V. Dobrovolsky。 ![]() ![]() ![]() ![]() 崔琳涵,1994年6月出生于沈陽。現任美國洛杉磯愛樂樂團音樂總監杜達梅爾的助理指揮。 2021年,崔琳涵在丹麥舉行的國際最重量級指揮比賽之一的馬爾科國際指揮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同年,她還在韓國國家交響樂團首屆國際指揮大賽中贏得獎項。這些成績確立了她作為“炙手可熱”的藝術家的地位。 她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十八歲開始學習指揮,2012年成為當年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唯一被錄取的指揮本科學生。她已擁有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本科學位和美國皮博迪音樂學院的指揮碩士學位,目前正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雅各布斯音樂學院攻讀管弦樂指揮博士學位。
崔琳涵參加過多個國際音樂節大師班,在活動中也曾被邀請指揮多個世界知名樂團,例如美國國家交響樂團,西雅圖交響樂團,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等。她的指揮自然而又極富表現力。她曾與美國巴爾的摩交響樂團、丹麥國家交響樂團、韓國國家交響樂團、星海交響樂團、皮博迪交響樂團和印第安納大學指揮樂團合作演出。作為助理指揮,她也曾與馬林·阿爾索普,萊昂·弗萊舍、張弦等多位世界知名音樂家合作。 2019-2020音樂季,崔琳涵被巴爾的摩交響樂團任命為助理指揮,并擔任馬林·阿爾索普的助理指揮。 ![]() ![]() ![]() 策劃、審定:鄭小瑛 https://mp.weixin.qq.com/s/tRWL0DhDUjQ4u4LhElct1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