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加載圖片 彭堅,男,1948年出生,湖南省長沙市人,祖籍湖南岳陽縣。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科名老專家、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省政協常委,知名中醫臨床家。出生于湖南著名的中醫世家,70年代師從伯父,成為湘雅醫學院中醫顧問彭崇讓教授的學徒,1979年考取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在學校長期從事中醫教學與臨床。200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我是鐵桿中醫》一書,以60萬字的篇幅總結了彭教授的學術觀點和臨床經驗,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擅長運用經方、古方、家傳方治療各種疑難雜病,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用藥簡便驗廉,深受患者歡迎。 ![]() 點擊加載圖片 “鐵桿中醫”,原是鄧鐵濤老對青年一代中醫的期許,也是鄧老一生行醫的自況。然而面對鄧老的呼吁,又有幾個人能像彭堅先生那樣,心雄膽壯地站出來說:“我是鐵桿中醫!” 捷徑:學醫要會“偷” 30多年以前,彭堅跟隨伯父彭崇讓先生學徒時,伯父已經70多歲,正逢“文革”時,無法帶彭堅上門診看病。在家中授課時,伯父經常教誨:“學醫要會'偷’,要能'奪人之長’!偷誰的?偷古今名醫成功的治療經驗。治病完靠自己在臨床摸索,幾十年也出不了頭,只有懷著謙虛之心,好學之志,偷學的本事,實施的勇氣,多讀書,勤實踐,善于將別人的間接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直接經驗,才能打破常規,迅速成才。不會'偷’的醫生,一輩子不會有出息。”對中醫而言,有時候間接經驗比直接經驗還重要。比如,在年輕時,因為臨床的時間短,見識少,必然有很多病從未見過,完全靠自己從頭摸索,會耽誤病情,走許多彎路。如果讀的書多,發現古今名醫有類似的治療經驗,拿來運用,則可以用來彌補自己直接經驗的不足。 鐵桿中醫,就是磨礪的中醫。俗語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種功夫就是磨礪的過程。中醫只有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摸爬滾打,不斷地探索創新,才有可能積累經驗,錘煉技術,提高認識,升華智慧,使中醫繼續發揚光大,老樹新芽。否則,一輩子沒有上過幾天臨床,一天看不到幾個病人,哪能有過硬的本領?哪能鐵得起來呢? “偷”也有技巧 ![]() 點擊加載圖片 彭堅先生認為一輩子埋頭臨床,只重視自己的經驗或家傳的經驗,而不肯花時間多讀書,多吸取他人經驗的人,只能是一個平庸的醫生,是絕不可能成為一個有成就的臨床家的。當然,讀書是有訣竅的,要有計劃地讀,有選擇地讀,分階段地讀。 新的“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是一個中醫臨床醫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讀書階段,就要背誦,至少《傷寒論》、《溫病條辨》要背熟,其他則要熟讀,可以一輩子受用無窮。 此外還要“備讀”,即對某些書要完整地讀幾遍,盡量記住其中的內容,讀完還要備用,時常翻閱,一輩子參考運用。《醫宗金鑒》、《張氏醫通》和《臨證指南醫案》是彭堅先生年輕時所備讀的綜合著作。這三本書,是號稱清初三大國手所著,臨床水平之高,有口皆碑。 讀完以上,再上一層,則是一些單科著作以及小冊子,還有《醫學衷中參西錄》、《傅青主女科》、《辨證奇聞》、《外科正宗》、《針灸大成》、《審視瑤函》、《醫林改錯》、《醫學心悟》、《驗方新編》、《串雅內外編》等,一定要讀原著,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細微之處。 鐵桿中醫,就是純正的中醫。“既然學的是中醫,就應當以中醫為本,花大力氣,扎扎實實打好中醫的功底,用純中醫的方法治病。”彭堅先生強調“診斷疾病,全憑望聞問切;遣方開藥,純用湯散膏丸;不會看片子,不用聽診器,不開西藥,治病的成敗得失,全憑中醫的本事。” ![]() 點擊加載圖片 立場上站穩中醫的腳跟,思想上把握辨證論治的靈魂,手段上突出中醫的特色。一句話,就是堅持傳統,發揮優勢,衷中參西,不排斥汲取西醫的長處,但在聲、光、電、化各種檢查的數字單據面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所惑,守住中醫的砥柱,辨病辨證,始終是中醫的套路。中醫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傳承至今,而且能在現代醫學的強勢擠兌之下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能在醫療市場上占有一定的份額,靠的就是顯著的療效和老百姓的信仰。中醫立世,靠的是望聞問切徒手作戰,每一個中醫師都必須練苦功,練實功,沒有兩手過硬的功夫,沒有神圣工巧的水平,是難以嘯傲江湖的。相信中醫的歷史,相信中醫的經驗,相信中醫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決不是幾只小白鼠就可以驗證。當然,落實到個人,就是要像彭堅先生那樣“鐵心搞中醫,對中醫事業充滿信心,并且有能力運用中醫自身的一套方法治好病。”這種堅定的信念,不僅來自對中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熱愛,更要在臨證中凝聚提升。 |
|
來自: 陰陽先生林國良 > 《陰陽失眠調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