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腦獎勵系統? 1953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兩位科學家詹姆斯·奧爾茲(James Olds)和皮特·米爾納(Peter Milner)開展了一項研究,將電極插進了一只小白鼠大腦的某片區域中,試圖用電擊來研究小白鼠對恐懼的反應。但這次實驗卻出現了一個微小的失誤,電極并沒有進入到預想的掌控恐懼的區域,而是到了一個被他們后來稱為“快感中心”的區域。然后在這次實驗中,老鼠竟對電擊產生了無比的渴望。 科學家后來將觸發電擊的裝置做成木質杠桿放在手籠中,只要按下杠桿老鼠就能接受電擊,實驗的結果令所有人大吃一驚。老鼠在明白杠桿與電擊的關系后,開始主動按下杠桿,以主動尋求刺激。發展到實驗末期時,老鼠開始對飲水、進食與睡眠失去興趣,但按下杠桿的頻率卻達到了驚人的每小時2000次,直到精疲力竭的死亡來到他們身邊。 實際上小白鼠們通過電擊刺激得到的并不是滿足感,而是電流促使大腦產生了多巴胺,讓大腦誤以為電擊就是“我想要”的東西。 大腦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或譯犒賞系統)是大腦中最原始的動力系統的一部分,其定義是:大腦中存在的受到刺激能引起自我滿足和快感的系統。 獎勵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位于中腦區(紋狀體)的腹側被蓋區和伏隔核,而這正是奧爾茲和米爾納博士在小白鼠大腦中埋下電極的位置。 ![]() 神經遞質是我們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可以幫助塑造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我們獎勵系統中的一種主要神經遞質就是“愉悅”化學物質多巴胺(Dopamine)。如果伏隔核認為這個行為很好,便會批準獎賞。獎賞的實際發放則是由腹側被蓋區負責,它負責分泌和獎勵與此相關的多巴胺。愉悅或快樂的情緒實際上就是一種獎勵或刺激。這便是大腦的獎賞系統。 多巴胺與人的情欲、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瑞典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森(Arvid Carlsson,1923-2018)由于發現多巴胺是腦內信息傳遞的物質,因此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 大腦獎勵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想象是有目的的白日夢。”——博·貝內特 當我們的大腦釋放多巴胺時,我們會感到興奮,我們的海馬體(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會把這些愉快的時刻記錄在我們的長期記憶中。我們越是想象成功,我們的大腦就越會把這種想象的成功與愉快的感覺聯系起來。 我們的腦袋中并沒有插著電極,所以我們并不能通過電流主動使我們獲得多巴胺,那現實中我們是如何啟動我們的獎勵系統的呢? 這是因為大腦獎賞系統的主線任務就是為了生存和繁衍。最簡單的例子便是當我們餓了,體內某些生理指標下降,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發布任務),我們知道只有吃飽才能滿足(獎勵的承諾),然后誘導我們攝取食物(完成任務),結果吃飽后感到舒服了(獎勵發放)。 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提高多巴胺水平,提高維生素D和鎂也有助于提高多巴胺的水平,讓人感到快樂和放松的活動也會增加多巴胺水平,包括鍛煉、治療性按摩和冥想。運動可以促進分泌多巴胺,運動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 多巴胺的預期獎賞機制雖然可以正面激勵人們積極主動地去實現自己設下的一個個目標,但投機賭博心態和各種依賴成癮行為也正是陷入了被多巴胺支配的囹圄。例如當下人們對電子設備的成癮,即熱衷于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的成癮。人們每天在小小的屏幕上花費數小時的時間,其目的與攝取酒精和尼古丁一樣為了獲得滿足。而為了得到一點由網絡帶來的多巴胺,我們將人生投入屏幕中不知疲倦,甚至無視了自己身處的真實世界。 繼奧爾茲和米爾納兩位的實驗之后,科學家們做了另一個實驗:他們毀損了小白鼠的多巴胺系統,讓它無法產生多巴胺。但是當小白鼠吃到了食物后,它依然表現出了滿足。這說明了兩件事實,一是沒有了多巴胺系統(任務系統),獎勵系統依然可以通過完成任務的行為獲得獎勵,二是任務系統和獎勵兌現系統是獨立的。 自律:控制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它的效用產生于期待獎賞,產生行為的動機,而不是獲得獎賞本身。多巴胺雖然令我們快樂,但并不能保證一定會喜歡你所得到的東西。我們只不過是被興奮著的獎勵系統奴役驅使而已。 內啡肽(endorphin)是由腦垂體分泌的一種內源性嗎啡生物化學合成激素,它能和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與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和欣快感,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會到一種安逸的、溫暖的、親密的、平靜的感覺。英文endorphin是endomorphin的簡化寫法,endo有內在之含意,而morphin則為嗎啡的英文名稱,所以內啡肽又被稱之為我們的“內源性嗎啡”。 內啡肽被身體當做情緒和疼痛調節劑使用。哭泣,害怕,焦慮和其它情緒以及疼痛可以促使身體反應增加內啡肽的分泌。同樣,大笑,開玩笑或幽默也能釋放內啡肽。當辣椒素與口腔黏膜細胞受體結合,細胞傳遞給大腦的信息是疼痛,受到疼痛刺激,大腦就會分泌內啡肽;內啡肽在消除舌上痛苦的同時,在人體內制造了類似于快樂的感覺,所以,吃辣椒,是可緩解壓力的一個簡便方法。巧克力也會增加內啡肽分泌。吃完巧克力,人們總有一種辛福感。人在疲憊的時候,總想吃巧克力,也是因為內啡肽可以緩解疲勞。那些高強度的運動,需要我們咬牙堅持的痛苦時刻,內啡肽的分泌都會增多。當你跑完一場馬拉松,感覺很高興、很牛,很有成就感,這就是內啡肽造成的感覺。 ![]() 內啡肽研究者、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羅杰.吉爾曼發現,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居然就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因此內啡肽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加深記憶。內啡肽釋放時,人的學習能力會增強,專注力會提升。 內啡肽的產生很吝嗇,需要你付出心血和汗水,需要一定的強度和時間才會換來。因為它本質上不是獎勵機制,而是補償機制。付出的努力越多,內啡肽分泌的越多,我們越能感覺到充實和幸福的感覺。奮斗之后的快樂,自律后的愉悅,很多都是源自內啡肽的作用。寒窗 12 年的學子考上理想大學的那一刻,抽取血樣,內啡肽的含量一定超標;辛苦一年的農夫,看到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歷經磨難久別重逢的情侶,見到心愛的人的那一刻,內啡肽在體內一定洶涌澎湃。 現在一般認為,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運動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長期堅持體育運動的人常在運動后感到心情舒暢,就是由于運動促進內啡肽分泌的緣故。如果有一天不去運動,內啡肽分泌減少,人會變得無精打采。 需要指出的是,不旦跑步、爬山、打太極拳等運動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冥想、靜坐、瑜珈等修行也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有些人干脆把這些“修行者”叫做內啡肽體驗者,而內在的欣快感是他們的“高峰體驗”。另外,深呼吸也是分泌腦內啡的條件。我們在緊張的時候,做一下深呼吸,就可以放松我們的緊張情緒。氣功運動中,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深呼吸,讓我們入靜。 如果一個人習慣了通過“多巴胺”獲得快樂,那么就會逐漸失去探索的興趣,難以做那些需要多投入的事情,更沒法從中獲得持續的滿足快樂。控制多巴胺,“愛上”內啡肽,才是一個人高級的自律。 ![]() 周 三 相 見 《 魯 原 心 論 壇 》 ![]() 陳魯原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 廣東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