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篇 距離的喜與憂 鄧笛/文 我從前的一個學生,這些天開心的不得了,又是發朋友圈,又是請客吃飯,原因就是一個:女兒考上了北京大學。 這真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但是,到了我這個年紀,相對比較冷靜,我在心里想:不過是又一個小鳥翅膀長硬了,要遠去他鄉,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闖一番天地了。 這個學生的女兒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是重點學校的學霸,好學上進,從未出過年級前3名。 她一定會是有出息的。 我甚至能想出她將來的樣子: 北大畢業后,去國外名校讀碩念博,然后嫁一個同樣有出息的男人,在類似美國華爾街這樣的地方安家,生子,工作。 我還能想像出她父母將來的樣子: 剛開始,總是沉浸在有一個優秀女兒的幸福之中,走到哪兒臉上都帶著笑,還時常去國外看一看女兒。 可是隨著時間漸漸遠走,他們慢慢老去,懶得走動,生活需要照顧了。 女兒一家難得回來與他們團聚一次,不是不孝,只是空間的分隔和日常的忙碌,決定了這種異國他鄉的距離無比遙遠。 我的這種想象不是憑空而起的。 我們身邊已經發生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有兩個朋友可以做一個對比。 朋友甲有一對兒女,是龍鳳胎,都有出息,上的都是名牌大學。 兒子后來在北京工作,長駐國外,女兒嫁到了西班牙。 朋友乙也有一對兒女,考上的大學都很一般。 畢業后,兒子在省城工作,女兒在老家工作。 兒女都先后成家,對象也都很一般。 大家都說朋友甲幸福,在朋友乙面前盡量不提朋友甲的兒女,怕朋友乙受到刺激。 但是幾年過后,到了逢年過節,朋友乙家兒孫繞膝,歡聚一堂,而朋友甲家冷冷清清,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守在一起,本該有的三世同堂的熱鬧卻不見了。 朋友甲的妻子有時也會自嘲,說:“孩子離遠了,就相當于白生養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很難完美。 孩子走得越遠,越可能有出息,但是同時,距離又是孩子的鄉思和父母的孤獨與思念。 那就把孩子留在身邊吧。 另一個不完美的事實是,兒女長大后,離父母越近,越沒出息。 這種情況,雖然不是絕對,但很普遍。 某種程度上,距離就是孩子的出息,也是父母的成就。 動物似乎也知道這個道理。 老虎的孩子都是被母親趕走的,因為虎媽本能地知道,總是在母親身邊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要自己學會生存,就必須離開父母。 鷹爸鷹媽們也會把羽毛長全的孩子推出巢穴,逼它們學會飛行,學會自立。 但是,人沒有動物那么狠心,總有不忍趕走的孩子,也總有趕不走的孩子。 當父母一天天老去,看著這些長不大的孩子在自己身邊一天天失去謀生的能力,怎能不心如刀絞呢? 還是往好處想吧,畢竟有人養老送終,畢竟在生病的時候,有人能給你倒杯水,服侍左右,再不濟也是一個伴兒。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真是太難訴說了。 有歡笑,有淚水,有無奈,嬉笑怒罵無所不包。 父母最初的追求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望子成龍,但最后不外乎兩種結果: 一種是不如意,子女沒有出息; 另一種是心想事成,子女成龍成鳳了,但有一天又發現這些似乎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結果。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無論距離遠近,生活還是要繼續往前走; 無論距離遠近,父母和兒女總有緊密相連的一部分——這部分會帶動著人類才有的美好情感一天天地延續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