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 包斐豐 一個多月前,L女士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她的左側大腿肌肉會時不時地跳動幾下。一開始她并未在意,但跳動變得越來越頻繁,從一開始的偶然發作到最近每天持續地跳動,這讓L女士心煩意亂。到醫院做了檢查都正常,看著L女士外觀并無異樣的大腿,醫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9月15日她來索方時,體型胖壯,有眼袋,浮腫貌,舌胖大潤澤,舌邊一圈的齒痕非常醒目,腹軟,皮膚表面汗水多,觸之濕手。我認定是水飲上沖,肌肉瞤動,是皮水病的四肢聶聶動證無疑。處方:防己20克,黃芪20克,桂枝20克,茯苓40克,甘草15克,七劑。一周后反饋,服藥第三天,肌肉的跳動感就慢慢減少,后消失。 我給L女士開的方,名為“防己茯苓湯”,是古代治療水氣病的方,首見《金匱要略》,藥僅5味。防己茯苓湯的方證,《金匱要略》有清晰地表述:“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方機》對此方的應用補充有“治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肉瞤筋惕者......”,由此可見,皮水病是古代一種病名,以“四肢水腫、肢體顫動”表現為特征的一類疾病。如何理解“聶聶動”?日本漢方家大塚敬節先生在其《金匱要略研究》中有云:“四肢肌肉哆哆嗦嗦樣痙攣如樹葉搖動。”根據我的臨床觀察,患者的描述,有的是手足持續抽動震顫感,有的是四肢不自主的搐搦,有的如本文L女士以局部肌肉的抖動為主訴,還有的患者伴有局部麻木疼痛感。這種表述不同的抖動癥狀,可見于良性肌束震顫、甲亢、低血鈣、周圍神經病、運動神經元病等。 在臨床上用好防己茯苓湯,除了要熟悉上述的經典條文外,還要掌握此方適用人群的體質特征。這就是黃煌經方醫學“方人相應”的診療思維方式。這種皮水病,多見于易胖水腫多汗的病人。他們或嗜食生冷,或久坐少動,或濫用藥物,或有遺傳因素等,導致體內水飲內停。病人大多偏胖,皮膚黃白,或面目浮腫,或四肢水腫,或腹軟無力,或舌胖齒痕,或易上半身汗,易口渴,這類體質被稱為“飲家”。也就是說,飲家出現四肢部位的抖動,才用防己茯苓湯。 我們可以從防己茯苓湯的藥物組成來分析求證。方中的茯苓用量最大,多達6兩。茯苓是止眩悸的常用藥,張仲景方中凡用茯苓者,大多都有眩暈、心悸癥狀,且眩悸上沖感越強,茯苓的用量也隨之增加;桂枝、甘草配伍茯苓,是張仲景治療悸動的經典組合,代表方有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等。恩師黃煌先生在《張仲景50味藥證》云:茯苓主治眩悸,悸即表示心跳、也可以是臍腹部跳,也可以是肌肉跳動;適用茯苓的人,多伴有胖大齒痕舌-茯苓舌、有口渴、有水腫貌等。防己能利尿退腫,在民間俗稱“見腫消”,《名醫別錄》:防己主治水腫。《張仲景50味藥證》關于防己藥證闡述清晰:主治下肢水腫,尤其以下肢凹陷性水腫為主。方中黃芪的藥證更值得重視。張仲景用黃芪,體質特征就是汗出而腫,肌無力者。(《張仲景50味藥證》)黃芪能補氣、能止汗的作用婦孺皆知,民間也有用黃芪泡水、做藥膳止盜汗、退水腫的保健常識。這種生活經驗,都為防己茯苓湯用黃芪指征的補充。可見,防己茯苓湯是一首利水降逆止顫抖方。 與防己茯苓湯相近的是防己黃芪湯,藥用防己、黃芪、白術、甘草、生姜、大棗六味藥,也是利水退腫方。用于“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金匱要略》)“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外臺》)。兩方的區別在哪里?其一,防己黃芪湯治風水,而防己茯苓湯治皮水。其二,防己黃芪湯證表里皆有水,防己配伍黃芪、白術;防己茯苓湯水氣上沖在皮膚中,防己配伍桂枝、茯苓。其三,防己黃芪湯證以汗出、身重、惡風;而防己茯苓湯證為四肢聶聶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