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程莘農60多年來致力于針灸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對針灸學術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在長期的醫療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易學、易教、痛苦小的“程氏三才針法”,筆者作為程氏針灸第4代傳承弟子,經過學習有所收益,介紹如下,供同道參考。 “程氏三才針法”內涵 中醫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整體觀念。《靈樞·歲露論》:“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程氏針灸之“理、法、方、穴、術”五步均貫穿天地人合一思想。明·楊繼洲在《針灸大成·金針賦》中曰:“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本文論述明為補瀉手法,暗含進針手法。程莘農院士由此悟出“程氏三才針法”,集點穴、押指、穿皮、進針于一體,要領簡明,便于應用。 “程氏三才針法”,取意天、人、地三才,進針時分皮膚、淺部和深部3個層次操作。 先針1~2分深,通過皮膚的淺部,為天才,即天部。刺入天部后,據證虛實,實行補瀉手法。意在通利一身之氣,調和營衛。善于治療皮膚麻木不仁、發熱惡寒、咳嗽氣喘等癥。 再刺5~6分深,從皮下到達肌肉為人才,即人部,據證虛實,施以補瀉手法,以調理脾胃,補后天之本。善治肌肉無力、肌肉萎縮、脾胃不和之證。 最后,再入3~4分深,進入筋肉之間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針柄與皮膚之間留有一定間距。據證施以補瀉手法,可調理肝腎。善治深層肌肉勞損、筋膜炎、骨關節病、骨質增生、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松、咳嗽、哮喘等。 程莘農認為,如此進針,輕巧迅速簡捷,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得氣迅速,一則減少患者的疼痛,二則可以調引氣機之升降。進針講究指實腕虛,專心致志,氣隨人意,方使針達病所,氣血調和,正勝邪去。 穴位不同三才有異 腧穴所在的部位是決定針刺淺深的基礎。程莘農認為“三才是天人地,天是淺時,地就是深時,人就是不深不淺。”“三才針法就是天人地,跟病人要結合起來。”“跟病人結合看胖瘦了。”對于同一個體而言,穴位分布全身,頭面部、手足部及胸部穴位表淺,四肢、背部、腰臀部及腹部肌肉豐厚,穴位深。除四肢末端及頭面部諸多穴位外,一般而言,天才部深度無差別,主要不同點在人才部與地才部。對不同體格或不同體質的人而言,天、人、地三才深度有差異。成年人穴位三才深度比其嬰幼兒時期要深,進針深度需適當調整。臨證時當因人因病制宜,不可拘泥。 病位不同三才有異 病證的虛實是決定針刺淺深的關鍵。程莘農認為:“三才針法就是天人地,跟表證、里證都有關系。”“表證就刺淺一點,刺天;里證就刺地,深一點,刺地。”即輕癥、新病者,病位淺,其淺、中、深之三才深度就須淺,進針就須淺;相對而言,重癥、久病者,病位深,其淺、中、深之三才深度就相對深些,進針就須深。 評價標準 程氏三才針法評價標準有2條: ①即時標準,即治療時的“得氣”情況。程莘農認為:“針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須得氣。”一般而言,針感出現迅速,容易傳導的療效就好,反之則差。 ②遠期標準,即患者癥狀改善情況。 醫案舉隅 今舉一例筆者應用“程氏三才針法”治療腰痛驗案如下。 患者,男,66歲。初診:2015年6月5日,因“右側下腰部及下肢反復疼痛6年余,加重1周”入院。病初疼痛不劇,未予重視。間斷予中藥針灸等治療,疼痛時輕時重。入院后查腰椎MRI示:腰4/5,腰5/骶1椎間盤突出。骨科建議其手術治療,患者要求針灸治療。刻診:患者腰腿疼痛劇烈,行走不超過10米,即須躺下;蹲坐馬桶時疼痛加重;疼痛部位在右髂后至殷門穴區域,及右陽陵泉至外踝尖,膽經與膀胱經之間,足底發木,以大趾為甚。自述穿拖鞋行走時,鞋子脫落,亦不能感知;病側肢體無發涼及肌肉萎縮。納可、二便調,寐欠安。舌質紫,苔白膩,脈弦滑。 診斷:(寒濕型)腰痛。 辨經絡:邪在足太陽與少陽兩經,取穴以此二經為主。 取右側穴:腎俞、腰陽關、環跳、風市、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太沖、昆侖、豐隆、承山、三陰交等。 毫針刺法:環跳用針長75毫米,其余穴位均取40毫米針,直徑0.25毫米。按“程氏三才針法”要求,逐層進針35~37毫米至地才,環跳進針70毫米至地才,施以震顫催氣及飛旋補瀉手法,以上穴位均取得“酸、脹、麻”之針感,其中環跳針感傳至足底。留針30分鐘。命門、腰陽關施以艾灸溫通經絡,針畢,沿太陽、少陽經拔罐以活血通經止痛,1次/天。治療3次后,疼痛依舊,仍需間斷服用芬必得止痛,常下午三四時疼痛加劇,改為每日2次治療。 2015年6月8日:患者疼痛仍無明顯緩解。患者診斷明確,考慮其病程長久,無虛象,邪氣入里,雖依“程氏三才針法”進針,但是病位深,未能真正通達“天、人、地”三部以散邪,故除太沖、昆侖外,其他穴位均改用75毫米長針,進針70毫米至地才,操作方法同上。每穴均針感強烈,并出現明顯走竄感覺,多數穴位有“酸、脹、麻”的得氣感覺,且能竄至小腿,乃至足底;筆者手下“沉緊”針感亦較前明顯加重。 本次治療之后,可步行約100米。其后,守方治療20次,癥狀基本消失,囑其避寒濕、半年內忌負重。3個月后回訪未見復發。 按:本案腎俞、腰陽關強健腰膝、祛風散寒;環跳、風市、殷門、陽陵泉、足三里、豐隆、承山、昆侖“循脈之分”“各隨其過”,取病痛肢節部的經穴以蠲邪定痛;“腰背委中求”,委中為膀胱經合穴、下合穴,可強健腰膝,通經活絡;陽陵泉,筋之會以舒筋活絡;足三里、豐隆理脾胃、調中氣、化痰濕、通經絡;三陰交配足三里,補益后天,令谷氣內充,營衛強盛,循于常道,“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太沖為肝經之原穴,可柔肝緩急止痛。初起治療主要以長40毫米毫針進行針刺,施以震顫催氣及飛旋補寫手法,以上穴位均取得“酸、脹、麻”之針感,其中環跳針感傳至足底。從評價標準來看,已符合第一條,按理效果應該出現,患者疼痛卻無改善。筆者思:辨證、治療均無偏差,為何初診療效不佳?分析認為患者病程長久,無虛象,邪氣入里,雖依“程氏三才針法”進針,但是病位深,未能真正通達“天、人、地”三部以散邪。改用長度為75毫米毫針后,患者得氣感明顯增強,而療效也隨之出現。故筆者認為,第一條評價標準,即治療當時的“得氣”情況可以補充為: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氣至弱則效弱,氣至強則效強。(劉永濤 劉美章 江蘇省淮安市中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