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原國棉十七廠濱江地塊被改造成國際時尚中心后,楊浦濱江又一塊濱江風景線建成并對外開放。這就是號稱"漁人碼頭"的濱江地段。 楊浦區的"漁人碼頭"位于黃浦江、楊樹浦港"兩港交匯"處,是楊浦區濱江開發的首個重大項目。整個"漁人碼頭"西起楊樹浦水廠,東至楊樹浦港,北起楊樹浦路,南至黃浦江,占地面積約19萬平方米(約合250畝),沿江岸線長度約700米。"漁人碼頭"的概念來自于舊金山的漁人碼頭,那里原來是漁民出海捕魚的港口,而在失去了碼頭功效后,經過商業包裝,形成了有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地段。可見,曾經陷入沉寂的楊樹浦路,將再度喧鬧,成為上海的一個時尚新地標。 早在1882年前后,清政府就在楊浦濱江建造了上海機器織布局和倫章造紙廠。19世紀末,英國、美國、日本的商人,紛紛把目光投向楊浦,在楊浦濱江地區相繼建成了中國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煤氣廠、第一家水廠、第一家紡織廠,規模在當時均為遠東第一。解放后,這里更是上海重要的工業集聚區,沿江的楊樹浦路上遍布萬人大廠。最盛時,楊浦區的工業總產值曾占到全市的1/4。可以說,楊浦濱江的老工業帶,是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 這段剛對外開放的楊浦濱江風景線全長416米,設有工業之舟、紗廠廊架、蘆池杉徑、漁港再現等景觀,盡可能地保留了老工業元素,以打造具有楊浦自身優勢和特色的濱水景觀區域和公共活動空間。 當年魚市場留下的建筑已被修繕改建,樓層立面被改造成高低交錯的琴鍵狀,有靈氣且有韻律感。 成片的纜樁像一座座雕塑,營造著碼頭的特色的。 老樓整個一層全被打通,成為通透的公共空間 扛大包的碼頭工人 像水管一樣的路燈 地面上的運輸軌道帶你走進當年的紡織廠。 雕塑“紡織女工 步行道上清晰地標明了這段濱江地塊的曾經的主人。1895年這里是英商楊樹浦紗廠;1915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這里開設了楊樹浦紗廠(簡稱“新怡和紗廠),解放后幾經變更這里是第五毛紡廠和毛條一廠。 從丹東路輪渡站往西走,沿江的路中“停泊”著一列列和燈柱欄桿同樣色澤的“小船”。它其實是花壇和坐凳的結合體,“船艙”里種植著鮮花綠草,兩側的“船舷”可供游人休憩,設計師叫它“工業之舟”。“工業之舟”是在高樁碼頭上形成具有漂浮感的一個個生態島,同時結合座椅功能,創造出背靠綠化面江而坐的愜意情景。 上海 楊浦區 不可移動文物------英商怡和洋行大班住宅 建于918年 "漁人碼頭"的建設,在創造最大化的觀賞江景視線的同時又為浦江兩岸的美景群增添一道新的亮麗風景,將精心打造這一上海標志性城市濱水區和歷史文化區,使之成為浦江兩岸一顆新的明珠,并為楊浦區15公里黃浦江岸線建設創造良好的示范和輻射效用。"漁人碼頭"是楊浦濱江崛起的標志。 對面浦東陸家嘴 提示:文章底部可以寫評論了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