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次接觸“雄關”這個詞,是在距離我家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有一個小鄉鎮叫做雄關鄉。那時候的我還并不知道雄關是什么,只是單純地覺得這個小鄉鎮的名字似乎很獨特。后來,我在毛澤東的詩里讀到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從詩句里感受到了雄關漫道的艱難險阻,一種被歲月沉淀的滄桑和即使歲月也無法把它磨滅的氣勢磅礴。 在寫這篇文的時候,我特意去查了“雄關”的注釋:雄偉險要的關隘。那么建在萬里長城之上的雄關,似乎比其它雄關更多了一層傳奇的色彩。萬里長城在中國的土地上橫亙數千年,它曾在歷朝歷代中,抵御了無數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鐵騎,保衛國家安寧,山河無恙。長城之上的無數個關隘,更是承受了無數次戰火的摧殘,但他們依舊在那里巍峨屹立在那里,守護了我們數千年之久。 或許很多人如我一般,還未曾到過長城,但在我們接觸了無數和長城有關的語言、文字、圖片、影像之后,我們只要想到“長城”一詞,就能夠感受到它在歲月長河中沉淀累積的雄偉壯麗與滄桑斑駁,能夠想象到長城上留下的戰火殘垣與它數千年屹立不倒的氣勢磅礴…… 長城不僅僅是一道孤獨屹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題,與無數城、障、亭、標相結合,從而形成了非常強大、無堅不摧的防御體系。城墻之上有無數個雄偉險要的關隘,也就是“雄關”。而在無數雄關之中,有八大雄關最為著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萬里長城的八大雄關! ![]() 山 海 關 ![]() “ 天下第一關” ![]() ![]() 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和遼寧交界處,聳立在“萬里長城的脖頸”之上。它北臨燕山支脈的角山,南靠蒼茫無垠的渤海,山清水秀,山海相依。晴朗之日,登關遠眺,雄奇秀麗的山色海景蔚為壯觀,由此得名山海關。 ![]() 紫 荊 關 ![]() 紫荊關頭晝吹角, 殺氣軍聲滿幽朔。 ![]() ![]() 紫荊關位于河北易縣紫荊嶺上,始建于戰國時期,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坡關,元代以后稱紫荊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自古便是進出太行山的交通要沖,位于“太行八徑”的第七徑“蒲陰徑”,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關周圍漫山遍野長滿了紫荊樹,故名紫荊關。 居 庸 關 ![]() 巨關隔元氣, 寒暑南北殊。 ![]() ![]() ![]() 居庸關位于北京市昌平區,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 “天下九塞”之一,建于明朝洪武元年,與紫荊關、倒馬關合稱"內三關"。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 娘子關 ![]() 雄關百二誰為最? 要塞三千此關名。 ![]() ![]() 娘子關位于山西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原名葦澤關,后因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平陽公主率娘子軍鎮守此關,故改名娘子關。娘子關有“三晉門戶”和“天下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雁門關 ![]() 羊馬群中覓人道, 雁門關外絕人家。 ![]() ![]() ![]() 雁門關位于山西代縣北郊的一條峽谷內,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因關的兩側山峰陡峭,直刺云天,大雁到此無法飛過,只好飛下峽谷從關前穿過,由此定名雁門關。 漢元帝時期,王昭君出塞和親就是從雁門關初塞,自此以后,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唐書·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 偏頭關 ![]() 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 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 ![]() 偏頭關位于山西偏關縣境內,因偏關縣地勢不平,東頭高、西頭低,縣又偏斜,故稱偏頭關。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此三關鼎峙晉北,互為犄角,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同時,偏頭關也是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戰爭的烽煙消失之后,邊禁開放,關城及其周圍的一些堡寨就成為蒙漢人民互市的區域,兩族人民互通有無。 嘉峪關 ![]() 險是盧龍山海險, 東南誰比此關雄。 ![]() ![]() ![]() 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嘉嶺山上,隨山而得名,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多少年來,此關未遭戰亂,又稱和平關。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東通甘肅,西達安溪,是京都長安和西域聯系的紐帶。嘉峪關位于長城西部,與東部山海關、中部鎮北臺并稱“中國長城三大奇觀” 。 ![]() 玉門關 ![]()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 ![]() 玉門關是萬里長城的最后一關,位于甘肅敦煌縣之西。古時,新疆和田出產玉石,玉石運往內陸,必須路經此關,故稱玉門關。漢武帝為抗御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辟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由令居筑塞至酒泉,元封四年由酒泉筑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