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7月,井勿幕、錢鼎等促成陜西革命黨與新軍、會黨等聯合,召集眾人于西安大雁塔歃血盟誓,時稱大雁塔“三十六兄弟”,當時參與集會的主要人員包括:井勿幕、錢鼎、張鈁、胡景翼、張云山、萬炳南、劉世杰、馬玉貴、韓福祥、鄒子良、李仲三、張光奎、馬開臣、黨自新、張仲仁、王榮鎮、陳樹發、朱福勝、郭錦鏞、陳殿卿、劉剛才、朱漢、張玉成、曹健安、郭勝清、張建有、陳素子、吳世昌、李漢章、陳得貴、朱敘五、劉伯明、李長蘭、邱彥彪、王克明等。1911年10月23日西安起義成功,急促之間籌建“秦隴復漢軍政府”,軍政府設置“三大統領、六大都督”組成,分別是:大統領張鳳翙,副大統領錢鼎、萬炳南,兵馬大都督張云山、糧餉大都督馬玉貴,軍令大都督劉世杰、東路征討大都督張鈁、西路征討右翼大都督萬炳南、西路征討左翼大都督韓福祥,其中除大統領張鳳翙外,其余皆出自大雁塔“三十六兄弟”。 ![]() 大雁塔 張鳳翙曾被清朝派赴日本學習軍事,回國后就職陜西新軍管帶,西安起義事起倉促,錢鼎、張鈁等恐不能服眾,故推戴張鳳翙統領新軍起事。起義成功后,革命軍欲更以井勿幕為統領,當時井勿幕于渭北發動起義而推辭,故而以張鳳翙、錢鼎、萬炳南為三大統領,又擇其余人等充任六大都督,隨即分領部眾抗擊入陜的清軍。11月初,錢鼎僅帶40多名學生軍前往潼關抗敵,行至渭南督促地方征糧支援前線,被清朝武進士韓映堃組織的民團殺害,時年僅27歲,為大雁塔“三十六兄弟”就義之元勛。 ![]() 錢鼎(1884—1911) 原來錢鼎兼習文武精于軍事,自1909年起擔任陜西新軍督隊官,1907年于保定求學時加入同盟會,聯絡會黨深受井勿幕倚重,先井勿幕以錢鼎在軍政府可以托付革命大任,故而推辭大統領一職,至錢鼎遭劫殺,井勿幕憂上心來大慟不止。錢鼎之死使革命軍大震,軍政府旋即派遣張鈁揮兵東出,擊敗民團處死兇手韓映堃,此后張鈁與河南趙倜來回拉鋸作戰。至1912年2月清帝宣告退位,趙倜、張鈁停戰言和,陜西東線危局告一段落。 ![]() 末代清帝(影視劇照) 甘軍數萬自西線來攻,陜西軍政府派遣張云山率軍抵御,雙方互有進退死傷頗重,最終于11月底相持于乾州,期間大統領張鳳翙外出親赴督期,則由張云山回省府主持大局。隨后甘軍分兵襲擊鳳翔,陜西軍政府急令萬炳南引兵迎敵,其召集近萬名哥老會會眾抵御,至1月底兩軍呈相持局面。清帝退位之后,甘軍仍舊攻擊不止,又分兵進攻禮泉、咸陽威脅西安,井勿幕指派陳樹藩收復禮泉與之相持,甘軍不能前進逐漸失去信心,聽聞清帝退位消息后遂解斗,陜軍張云山與甘軍馬安良議和,3月8日陜西西線戰爭正式結束,至此陜西東、西兩線戰爭告終,陜西革命政權得以保全。 ![]() 張云山(1877—1915) 張云山、萬炳南皆是哥老會首領,其中張云山為西安長安縣人,早年投軍陶模、董福祥麾下輾轉甘肅、新疆,因軍功升任都司,后加入哥老會脫離軍隊,往來于甘陜秘密反清,于陜西開設山堂,陜西新軍官兵50%皆入其堂口,而萬炳南則生于秦楚交界的湖北鄖西,早年走江湖加入哥老會,先后入陜西清軍巡防營、新軍當兵,以哥老會身份結識錢鼎等人且加入同盟會,說服新軍各營哥老會頭目參加西安起義。1913年3月袁世凱下令縮編陜軍,萬炳南被任命為旅長,萬炳南心有不滿而為陜督張鳳翙銜恨,于4月13日設計將其槍殺,后值陸建章督陜縮編張云山師為旅且授其陜北鎮守使一職,張云山收斂習氣投機賄賂,甚至不知羞恥的認陸建章為義父,最終耗竭錢財亦未能如愿赴任,其憤恨咯血一病不起,于1915年6月逝世。 ![]() 袁世凱稱帝 這一期間,革命黨甘肅寧州人鄒子良、陜西長安人馬開臣亦參與軍機,軍政府初建之際,二人皆入張云山幕府擔任參謀,隨革命軍與甘軍血戰乾縣,其中鄒子良也是總攬渭北革命的領導人;又河南新野人郭錦鏞,初為新軍炮營中隊正目,于軍中加入哥老會參加西安起義,在潼關與來自河南的清軍作戰,此后出任統帶、旅長等職,另陜西渭南人陳得貴,為哥老會會員,擔任軍政府監軍于東、西兩線作戰,值袁世凱調張鳳翙、張鈁赴京,使其親信陸建章督陜打壓陜軍各部,鄒、馬、郭起兵反袁皆被殺害,陳于討袁戰爭中病逝。 ![]() 陸建章(1862—1918) 革命黨江蘇人朱敘五、陜西潼關人李仲三、陜西長安人張光奎初皆入陜西新軍,于軍政府分別出任炮兵司令、東路安撫招討使、實業廳廳長,各自參與東、西線保衛戰爭,戰后3人皆退出軍政界,亦有吳世昌初任新軍正目,于軍中加入哥老會,在陜西軍政府擔任兵馬副都督,后亦退出軍政界;另有陜西紫陽人陳樹發,初入清軍后升軍官,西安起義后于陜西軍政府擔任軍政部次長,后任東路招討使兼第一標統,期間因屠殺哥老會會眾引起兵變,退出軍界后被暗殺,此外新軍郭勝清、劉剛才、王克明、陳殿卿及哥老會李漢章、張玉成、朱福勝皆參與起義,隨后于東、西線與清軍作戰,或任職于軍政府,袁世凱時期有充任旅長者,其后事跡不顯。 ![]() 西安掠影 革命黨陜西三原人黨自新初任新軍炮營中隊隊長,西安起義中進占軍裝局協攻滿城,出任軍政府軍政部部長,至陸建章督陜時離職,后來起兵參與護國戰爭,戰后辭不就任陜北鎮守使一職,其后事跡未詳。這一時期,井勿幕參與陜西多起革命運動,至1918年護法戰爭中,井勿幕被陜西靖國軍推為總指揮,當時胡景翼、張鈁等人皆在靖國軍中任職,不久即遭郭堅麾下暗害,為陜西革命一大損傷。1921年胡景翼接受陜督馮玉祥收編,后胡、馮奉直系吳佩孚之命東出作戰,二人于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扳倒直系,胡景翼出任國民軍第三軍,此后揮兵督豫擊走吳佩孚、憨玉琨,于1925年突發疾病去逝。期間原同盟會革命黨、西安未央人王榮鎮,因事被胡景翼國民三軍所殺;又原新軍河南南陽人劉世杰,曾于軍政府擔任軍令大都督,后任陜西陸軍旅長,后于國民三軍岳維峻麾下從事,因兵士鬧餉兵變被殺。 ![]() 胡景翼(1892—1925) 湖北谷城人馬玉貴先入陜西新軍,后加入哥老會、同盟會,曾任軍政府糧餉大都督,于西線與清軍作戰,袁世凱時期在陜軍張坊師部擔任旅長,后投向寧夏省主席馬鴻逵,解放后去世。河南新安人張鈁16歲隨父至西安,于保定學習軍事期間加入同盟會,1909年加入陜西新軍,與錢鼎、曹健安、劉伯明皆為革命黨,于軍政府擔任東路征討大都督,后任統制、師長等職,后參與護國戰爭,戰后回鄉蟄居,北洋政府滅亡后投向蔣介石,解放戰爭后期棄暗投明,1966年病逝。 ![]() 張鈁(1886—1966) 火鐮曰:陜西革命首倡有三:曰革命黨、曰哥老會、曰新軍,其間人事滲透為援,三者所合者在于反清,故一朝成功遂復又派系林立,三十六兄弟境遇迥然,有功名顯于當世者,有沉寂無聞者,惟見時代潮流稍縱而逝,一時弄潮何其張揚,時也命也,足可嘆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