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路,位于虹口區南部。西起大名路,東至長治路橋。長422米。清同治三年(1864年)筑,以美駐滬領事名命名熙華德路(Seward Road),因地處中虹橋西堍,又稱中虹橋西堍。民國32年(1943年)以山西長治改今名。
長治路上有兩處優秀歷史建筑,一處是“萬歲館”舊址,另一處是“同仁醫院”舊址。
長治路119~135號“萬歲館”舊址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HK-J-033-V;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9805190000284 長治路119~135號住宅民國 提籃橋街道
現名稱/現使用單位:住宅
地址:長治路119~135號
長治路119~135號“萬歲館”舊址
“萬歲館”舊址位于長治路與閔行路口,是一幢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三層紅磚建筑,頂部帶有“老虎窗”。這幢房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初建于1904年,早期來滬的日本人在此開建了一家旅館——“萬歲館”。
1921年3月30日,剛剛抵達上海的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就下榻在早期的“萬歲館”里。芥川龍之介1892年出生于東京,從小對中國產生濃厚興趣,到中國游歷一直是他的夢想,1921年3月30日,他乘坐從門司港出發的“筑后丸”,來到了黃浦江邊的碼頭。先是來到了一家名曰“東和洋行”的旅館,后來覺得不合適,就換到了“萬歲館”。由于一路勞頓,第二天芥川龍之介就發高燒,住進了日本人開的里見病院。里見病院就在距萬歲館不遠的密勒路(Miller Road,今峨眉路)上,是三層的紅磚建筑(頂部也有老虎窗),有兩個門牌號,里見病院是今天的峨眉路10號,東北側的110號是后來為魯迅看病三年的須藤病院。芥川被檢查出了肋膜炎,不得不在此靜養三個星期。院長里見義彥畢業于長崎醫學專門學校,主治內科,1907年來到上海并開設醫院,愛好文學,擅長創作俳句,對芥川也頗為景仰。在上海期間,芥川還會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創建人之一李漢俊(1890-1927)。后來芥川以上海為據點,又去游歷了蘇州、杭州、揚州、南京,并溯長江而上,抵達廬山,再北上北京、天津、大同。7月12日離開天津,經奉天(今沈陽)抵朝鮮的釜山,由釜山坐船返回下關,結束了在中國三個多月的旅行,寫了部《中國游記》。
“萬歲館”老照片
當年的“萬歲館”是日本人到上海下榻的主要旅館之一,這里下榻過的日本政要,包括松井石根大將、日本駐華公使、議員等,還有各行各業的各式人等。從下面一些當年《申報》的報道中可以看到萬歲館的繁忙。
1914-06-16《申報》上的廣告
1921-05-22《申報》報道:日本遠東運動會駐滬委員團,于今日起,事務所設在虹口蓬路日本總會內。會長本埠日總領事山崎君......,副會長日華紡織紗廠經理田邊輝雄(Mr.T.Tanabe)。此次日本全國實選運動員一百十一人,并同來委員十三人,其委員之姓氏如下:加納治五郎(Mr.J.Kano)(萬國體育會委員)、岸清一(Dr.S.Kishi)(全日本體育會委員長)、大下東作(Dr.T.Kinoshita)、武田千代三郎(Mr.C.Takeda)、近藤茂吉(Mr.S.Kondo)、日日野寛(Mr.K.Hibino),以上四人均為全日本體育會委員。此六人為此次來華者主干,已賃定禮查旅館,一俟抵滬,即下榻該處。鐮田芳雄(Mr.Y.Kamada)、峯豐(Mr.Y.Mine),以上二人與后列五人均系全日本體育會技術委員。此二人已先來滬,現住虹口萬歲館。野口源三郎(Mr.G.Noguchi)、後藤(Mr.H.Goto)、金栗四三(Mr.S.Kanaguri)、金成(Mr.T.Kanari)、澤田一郎(Mr.I.Sawada),以上五人已賃定萬歲館,到滬后即住該處云。
1921-05-25《申報》報道:昨晨八時,日本方面,參與遠東運動會之委員二十三人,運動員九十人,乘八幡丸抵滬匯山碼頭。日僑等群往接候,爆竹與歡呼談笑聲并作。嗣由日本郵船會社,用拖船金陵丸,接往該社。當登岸時,并有許多日僑揚旗歡迎,日本同文書院學生亦均到埠歡迎。入該社后,登三層樓開會,首由上海日僑體育會會長田邊君致詞,表示歡迎希望之意;次由日本赴遠東運動會委員長岸清一君致答詞,謂承殷殷歡迎,益當請選手諸君努力進行云云;次,全日本體育會技術委員鐮田芳雄君、野口君演說,皆致欣勉之意;遂進茶點,散會。聞各委員、運動員等散居于萬歲館、豐陽館、江星館、東和洋行、常盤館、朝日館、東洋館云。
1921-12-10《申報》報道:日本飛行士供雪中氏昨乘筑後丸來華,現住萬歲館。又有日本領事署職員宮尾升及石井芳造二君,亦搭乘斯輪來滬任職。尚有明石軍艦之海軍官中村寛作,及吳淞同濟醫校之權重協均乘斯船來申。
1921-12-13《申報》報道:此次日本政府對于駐華各處領事及領署職員頗多更迭。前昨兩日,各處日領事及職員之來華任事者甚多。乘山城丸到滬者,有蕪湖日領事署之草政吉與草政記等五人,漢口領事堀內孝等四人,九江領事片柳德造,及上海總領署之桂助吉。又有明石軍艦之海軍大尉阿野千萬城,亦同船抵滬。乘春日丸到滬者有上海總領事署之外交官,和久井吉五明夫婦,及伏見軍艦中之海軍職員海東啓六。又有鹿島丸由北美之西雅圖來申,有駐滬挪威領事署職員亞司威德敎士、約翰彼得森。由日本乘此船來申者,有日政府派來中國之官吏船津文雄與船津芳次二人,聞現住在萬歲館。又有該國新聞記者望月政之、石喬仁二人亦同輪抵滬云。
1922-04-14《申報》報道:國聞社云,修改稅則會,前以日本代表遲到,以致十二日不能如期開會。現據日人方面消息,謂日本代表橫濱稅關檢查科長早川繁雄技師,農商務省技手荻田萬之助、上品川政和,外務省囑托日倉精一,上技師大山清一郎,上囑托村上蒙溫,大藏省囑托原田信行七氏,均已到滬,寓虹口萬歲館......
1922-07-01《申報》報道:日本派駐重慶之領事阪東氏,茲因公務來滬,業乘日清公司之長江班輪南洋丸抵申,暫寓萬歲館。
1922-07-05《申報》報道:日本派赴萬國代議士大會之眾議院議員代表正本照藏、湯線凡平二人,現已搭日本郵社之筥崎丸來滬。因須赴浙江西湖游玩,故到申后即投寓萬歲館,不日赴杭云。
1922-10-19《申報》報道:南滿洲大連大東商業學校,特選派學生三十名,組織視察團,乘南滿鐵道會社之西京丸來滬,現居萬歲館。預備瀏覽上海四天,至二十一日,便起程赴蘇杭各地視察。
1923-01-18《申報》報道:國際律師協會第二屆會議地點,定在菲律賓馬尼拉地方開會,遠東各國律師協會均預先推定代表,擬不日赴菲,參與斯會。聞日本國際律師協會代表增鳴六一郎等,由日本乘輪于前日抵滬,下榻于虹口萬歲館。本埠上海律師公會得悉日本代表抵滬后,昨日發出通告,召集評議干事兩部議員,定于今日下午二時開臨時評干聯席會議,預備開會歡迎各國律師協會過滬代表,以敦睦誼云。
1923-01-22《申報》報道:日本長崎市商業學校四年級、五年級學生三十六人,此次利用寒假之便,組織長崎商業考察團,來華考察商業。該團已于前日(二十),搭加賀丸抵滬,寓虹口萬歲館。領袖為林重治及戶井正勝等一工教師。日昨在南京路漢口路等一帶游覽,晚間該校旅滬同學,在大東旅社設宴歡迎。昨日至同文書院、圣約翰大學參觀。惟約翰大學,因消毒防疫,未能入內。今日將至各銀行公司參觀。預定明日(二十三)乘山城丸歸國云云。
1923-02-06《申報》報道:日議員奧村安太郎,于昨日由香港搭箱根丸來滬,現寓虹口萬歲館。同船來者尚有日本國際聯盟會委員附澤章、文學博士日島庫吉、陸軍少佐多田札吉多人云。
1923-02-22《申報》報道:日本駐青島巖崎副領事,前日乘盛京丸船公干,到滬現投宿萬歲館,在滬須勾留一星期,方始回任。據云,前十一日中日人在青島沖突一事,今已和平解決,以后日人將組織自衛團云。
1923-02-27《申報》報道:日本政府所派來華調查司法事宜之參事官北田正元,及事務官山本熊一,通譯官興津良鄕等各員,由蘇州乘火車來申,寓萬歲館二十九號。茲定于二十七號下午詣上海地方審檢兩廳,調查司法狀況,參觀一切,先期致函該兩廳沈錫慶、車顯承,兩廳長查明,昨午沈、車兩君,已飭吏警并公役人等,預備歡迎云......
1923-03-10《申報》報道:日本新任駐滬副領事淸水君,前日(八日)偕其夫人乘長崎丸抵滬,暫住萬歲館。連日拜會中日各官署及各國領事等,頗為忙碌。淸水君現年三十三歲,新婚未久。向居美之紐約,故政治思想頗為新穎。日內即當接任視事,舊任田中莊太郎氏,起程在即。現由日僑官商等,定本月十二日設宴歡送云。
1923-04-25《申報》報道:日本岐埠日日新聞所發起之中國觀光團團員五十三人,業于前日到滬,下榻萬歲館。有在滬游覽者,有往蘇杭游覽者,一隨各人意志,惟限定于本月二十七日一律乘長崎丸回日。此外尙有日本長崎島原中學第五學年學生八十名,與福岡商業學校學生四十名,將于本月三十日同乘上海丸船來滬考察云。
1923-07-14《申報》報道:......又一消息,日本東京、大阪等地之商業會議所,為對付中國抵制日貨起見,各派代表來滬,參與上海之大會,籌議辦法。計昨日之到滬者,共有日本七大埠之商業會議員,東京市之常議員大山斐,隨員吉田源藏、內海源氏,大阪市之議員森平氏、書記長高柳氏,長崎市之議員本庫氏、長野氏,名古屋市之副會長納富氏,神戶市之副會長西川氏,廣島市之議員池垣氏,富山市之議員籐井氏,均系專為對付抵貨事而來,現俱下榻于萬歲館。
1923-07-30《申報》報道:日本大阪市教育會所組織之來華參觀團,計有該地各中小學男校員武本謙吉等三十名,已于二十八日由大阪出發,將于今日乘日船上海丸來滬,參觀本埠及蘇、杭、寧各地學校。又日本神戶商業學校學生二十名,定于八月一日乘長平丸經由青島來滬參觀,俱投宿萬歲館云。
1923-08-22《申報》報道:國聞電信社云,日政府前曾派送海軍士卒六十余人來滬,充補新建炮艦堅田勢多兩艦之艦兵。昨又有上海丸郵船運來佐世保海軍士卒六十四人,現均由該國駐滬海軍杉版安置于萬歲館旅館內。不日即擬登艦供職,并編入第一遣外艦隊云。
1923-12-19《申報》報道:駐寧日領事林出賢次郎,昨日因報告某項要公來滬晉謁矢田領事,現寓萬歲館云。
1925-01-09《申報》報道:日本大孤商務視察團,系由該巿巿役所之工商課所組織。去冬即擬來滬視察,旋以江浙戰事發生,遂展緩行期。現已由視察團團長吉村勝太郎,率領大阪工商兩業代表三十四名,由日乘上海丸輪來滬。昨已抵埠,當即在萬歲館下榻。聞該團在滬視察后,即赴蘇州、鎮江、南京,然后還滬,再往杭州。此行目的,在預備發展大阪工藝品及商貿之對華貿易,視察其何種需要,俾可乘機推廣云。
1925-01-10《申報》報道:大阪巿役所吉村勝太郎等三十五人,組織之中國實業考察團,前日乘上海丸由日來滬,現寓萬歲館。并傳帶有商品樣本不少,自前日起已在九江路大阪貿易調查所陳列。曾遍請本埠東洋莊前往參觀并訂購云。
1925-02-09《申報》報道:東亞影片株式會社之甲陽撮影所撮影監督本山裕兒,及助理柴田俊之,于本月四日抵申,擬調查本埠電影事業,刻住萬歲館十號云。
1925-03-18《申報》報道:日本派駐四川成都府之領事國源喜一郎,現因有事歸國,今已由重慶乘輪至滬,住萬歲館,定本日乘長崎丸東渡。
1925-05-09《申報》報道:日本堺市貿易商聯合各業主,組織中國考察團。由堺市商業巨子周井太郎任游歷團團長,團員三十一名。昨日已由日本到滬。該團之最注重者,為福州一埠。昨日抵滬后,即在萬歲館下榻。明后日便須赴閩,又有南京師范第一校教務長王伯秋所組之赴日視察團,昨已在日本視察完畢,搭乘上海丸歸國。
1925-05-21《申報》報道:日本岐阜日日新聞社所發起之上海視察團,共有團員十名,于日昨乘船來滬視察,寓萬歲館。
1925-08-21《申報》報道:政府現依對華文化事業之規定,派遣專門學校以上各校學生二十名,來華視察。該學生團由教職員四名率領,業已起程來華,由北而南,于前(十九)晚七時許,乘車由寧抵滬,投宿萬歲館云。
1926-01-08《申報》報道:日本大阪巿產業部長矢柴匡雄氏,因準備擴張在滬所設之貿易調查所,視察日貨巿場狀態,并擬在滬設立物產陳列所,直接供給商品于需要者,以便與各國商品對抗等事,于日昨乘船來滬,寓萬歲館。預定在滬視察數日至十六日乘船回國。
1926-04-14《申報》報道:日本名古屋松田租所發起之上海視察團,于前日午后一時,乘日郵船長崎丸抵滬,寓萬歲館。昨日在滬參觀,擬乘夜車赴寧,并定十四日赴蘇州,十五日回滬,十六日赴杭州,至十八日乘上海丸回國......
1926-05-19《申報》報道:日本熊本商業學校,現由其校長組織學生旅行考察團,就本校之六十一名學生,由教員橫地徹三、松本賴一,二人率領,自日本門司乘日郵船生駒丸來滬,業于昨日至申。總計有學生本田之古、田原茂美、渡過淸治等合教員共六十三名。到滬后,即在萬歲館內下榻。該校學生團之來滬旨在視察中國商業狀況,又有大阪市立高等女子學校,由校長須籐甚之助,親偕教員岡部加一郎及學生篠淸子、井口綾子、谷上口等十七名,因舉行修業旅行,亦于昨日乘日輪由門司來滬,同系住在萬歲館內。
1926-06-16《申報》報道:日本神戶又新日報發起中國視察團,團員有神戶市議會議員及報界名人,若戶田盛氏、有阪忠平氏、紫田保氏、太多下吉氏等共十九名,均于昨日同華商視察團同乘長崎丸輪到上海,下榻萬歲館。聞團員盡為日本著名人物 ......
1926-07-16《申報》報道:日本各校學生團現利用暑假陸續來滬。如,十三日進口之日郵船上海丸,載來大分高商及明治學院之學生團體,分寓萬歲館、江星館。又臺灣高商之中韓視察團一行二十名,于十一日乘盛京丸來滬,昨己乘榊丸赴青島。又東京商科大學之東亞俱樂部發起由該校學生十四名,分組記錄、通信、照相、會計四部,于十一日由下關赴韓,預定參觀京城與奉天、哈爾濱、天津、北京諸地后,于來月十一日經由漢口來滬。又兵庫縣立神戶商校職員學生十八名,將于本月二十五日乘長崎丸來滬,二十七日乘日清船鳳陽丸赴漢,來月三日回滬,四日回國。大阪府立商津中校職員學生二十七名,亦于是日同船來滬,擬寓萬歲館。俟視察寧蘇杭諸地后,于四日乘長崎丸回國。山口高商學生十名將于本月下旬來滬。亞細亞學生會華南旅行團第二班,森山得露等三名,第三班水野信一等五名,預定日內來滬,第二班由滬赴徐州、長安、鄭州、青島諸地。第三班則由滬經由寧漢入川,于二月后回滬......
1926-07-26《申報》報道:日本政友本黨議員星廉平氏,政友會議員窒坂豐一氏,于上月七日,加入中韓視察議員團。由三韓視察滿蒙及山東方面之狀況,因擬視察華南方面,于前(二十四)日同乘大連丸,由大連來滬,寓豐陽館。定于今(二十六)日乘日郵船長崎丸離滬。又前任駐長沙日領事野田氏,因奉命回國,于前日乘日清船風陽丸攜眷來滬,寓豐陽館。亦定今日乘長崎丸回國。又日本臨濟宗方廣寺派管長間宮宗英,昨乘長崎丸來滬,寓萬歲館。擬留滬一月,并游覽蘇杭及普陀山等地,同行者有京都實業家山口玄洞氏之子息云。
1926-07-31《申報》報道:日本名僧宮英宗大法師,偕同信徒六人來華觀光。業于二十八日抵滬,寓日本萬歲館內。該僧有信徒數萬人,設立學校甚多,且長中國畫。年可四十余,自云來華目的在聯合中日兩國佛教信徒,宣傳教義,俾減少人間戰爭殘酷等事,而達人類親善敦睦之宏愿。本埠佛化教育社主任劉仁宣特前往招待。昨日并陪赴王一亭家與靜安寺功德林等處,及上海城內外游玩。該僧今晚即擬動身赴九江廬山,并舟山普陀作逍遙游,回滬后將在滬演講云。
1926-10-19《申報》報道:十七日午后三時日郵船上海丸進口,有日本二教育視察團乘坐該船來滬。一為京都府之教育家山岡光太郎等九人,寓萬歲館;一為靜岡縣之教育家宇波耕作等八名,寓鳳陽館。京都教育視察團預定二十一日赴蘇州、南京,二日后回滬。赴杭一行,并擬赴漢口一帶視察云。
1926-11-16《申報》報道:日本大阪府教育廳為視察吾國之教育狀況起見,特派委視察團員四名,由神戶乘上海丸來申,已于昨日下午抵滬,當在萬歲館下榻。該團須赴蘇杭視察。
1926-12-23《申報》報道:日商工省派遣來華之商業調查團,計中村吉道氏、水浴慶雄氏、廣瀨新市氏、及杉浦清疇等數人,于二十一日午后九時乘日清汽船盧山丸抵滬,當投宿于虹口萬歲館內。聞本埠日商會等,將開會歡迎云。
1927-01-20《申報》報道:日本東京朝日新聞中國部長大西齋氏,因視察上海及漢口方面,于前日乘船來滬,寓萬歲館。
1927-07-18《申報》報道:日本文壇健將佐藤春夫,于十二日乘中日聯絡船長崎丸來滬,同行者為其令妹及愛女。抵滬后即小住萬歲館。當晚由中國文學作家郁達夫等招宴,歡笑甚樂。本埠文學家及藝術團體將開會歡迎,惟佐藤氏在日擔任各雜志撰述甚多,在滬不能久留,大約本月底或來月初即須返日......
1929-01-19《申報》報道:昨據日領署消息,芳澤公使,準今日下午二時抵滬。......外務省特派員,商會代表等十余人。日領署已將接待手續辦妥,芳澤等抵滬后,將分別下榻于禮查飯店及萬歲館等處。今晚日總領事矢田及旅滬官紳,設宴洗塵。明日在滬休息一日,會集在滬日本文武各要人聚談。二十一日將偕矢田領事等赴京,與各方接洽。惟中日交涉正式談判日期,尙須有待云。
1929-02-15《申報》報道:國聞社云,公共租界工部局電氣處,擬讓渡于私人法團承辦等情,曾志前報。茲據日僑方面消息,旅滬日商紗廠同業,現正盡力設法,糾集資本,組織會社,承辦此項企業。紗廠同業會理事長船津氏,曾為此事,電邀日本紗廠業領袖資本家代表喜多又藏氏來滬,商議此項問題。喜多氏已于前日應約抵滬,現寓萬歲館。連日旅滬日商迭次舉行會議,計劃實現此事,頗為積極云。
1929-05-21《申報》報道:日領署消息,日政府特派來華參加奉安典禮正式代表芳澤公使,已定二十四日由神戶出發來滬,后日(二十三)可到。在匯山碼頭登岸,日領署已預備迎迓手續。并租定萬歲館為寓所,二十七日偕同芳澤赴京云。
1930-08-27《申報》報道:國聞社云,日政府外務省特派來滬之亞洲局第一課長谷正之氏,已于昨日乘長崎丸郵船抵滬。駐滬日本代理公使重光葵及重要官紳,均到埠迎迓。谷課長登岸后,即偕重光君同車赴日領署,與重光君閉門密談兩小時方告別,至萬歲館休息......
1931-02-11《申報》報道:南滿日本各商業為發展其貿易,特由大連、奉天、旅順、鞍山、撫順、安東、鐵嶺、長春及哈爾濱、公主嶺等處日本各業商發起組織上海商況視察團,由滿洲輸入組合聯合會理事神成香吉為團長,率領各業代表八十四名,特來上海參觀,各團員已乘日輪長春丸到滬,分住虹口萬歲館等處。在滬先觀察市狀,定明日與工商部駐滬辦事處訪問,然后......
1934-03-16《申報》報道:昨日日文每日新聞載稱,日本革命首領足利於蒐丸子爵之女足利恒子,年廿六歲,嫁與市內華德路五六六號大昌精煉染色公司經理朱立夫為妻。查朱系金陵大學工科畢業,恒子因憤「逆賊尊氏之子孫」之惡名,愿棄名門而出。該女在求學時代,曾改姓為管原,自畢業后,為基督教女傳道。嗣后心情急變,專在日本貴族內,宣傳赤化。當時與黨員熱海久雄,發生戀愛,然因名門關系,頗感不自由。遂于昭和五年來滬,在萬歲館自殺。未果,旋經古屋牧師之介紹,入福民醫院為看護婦。但渠因信奉左翼主義,即以醫院為巢窟,煽動同院中之中日看護婦,聯絡上海中日共產黨員,后被總領事館檢舉,未幾釋放。乃轉任三井物產上海分店之打字生,漸與朱立夫君相識,今竟成為正式夫妻云。
1934-07-24《申報》報道:日本侵華無所不用其極,改設東亞同文書院于上海。培植所謂“支那通”者外,每年復派大批學者或大學學生,來華旅行,作詳細之考察。據記者探悉,大阪外國學校華語科學生松野正二、井上浩一、古月田文雄、土井優美、芝池靖夫、山崎正登等,由該校教授志水義時率領,擬詳察我國各重要都市。已于二十二日午后七時五十分,乘秩父丸蒞滬,寄宿于西華德路之萬歲館。昨日參觀本埠各處,今日下午擬赴蘇州,復欲往南京,沿津浦線北上,游歷濟南、天津、北平,而再至大連、旅順、長春等處。期約一月,回國預定八月下旬云。
1935-03-23《申報》報道:歡迎完畢后,即由日總領伴同新野、塚越二氏,經赴領館,旋至西華德路萬歲館,稍事休息。下午四時,日領石射豬太朗,在西摩路私邸茶會,招待二氏及各界......
1936-03-15《申報》報道:日本宗教顧問遠州可睡齋老主,及永平寺住持高階瓏仙老師二人,于咋日乘上海丸到滬。僑滬日僧中村全明等十余人到埠歡迎。該兩日本老僧抵埠后,即下榻于閔行路萬歲館。據申時社記者探悉,昨日來滬之兩日本老僧,在滬稍息數日,即擬轉赴寧波天潼山、育王山、普陀山及杭州凈慈寺等拜會我國佛教界,以資提攜,幷共商復興宗教。天潼山住持道元如凈二人,已來滬迎候。本埠虹口東興里觀音堂定明日舉行法會,請高階瓏仙老師講道云。
1936-03-16《申報》報道:日本松井石根大將來華觀光,日前由閩抵滬后,即匆匆入京,分訪我中樞當局,作私人間之酬酢。松井本定十四日晚乘夜快車出京返滬,臨行以事不及,改于十五日晨由京乘早車來滬。當于下午二時十五分,抵達北站下車后,仍投宿于萬歲館。定十六日晨,分謁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宋子文,上海市長吳鐵城等。擬在滬稍作勾留,即于十八日晨九時,乘日輪長崎丸返國。
1936-03-18《申報》報道:日本橫濱工商界領袖組織考察團來華,希圖發展日貨市場。計團長柴本具重、副團長鈴木古壽,團員若菜潔、川北福三郞、橋本貞一、荒木三郞、和氣一郞、兵籐嘉一郞、小田為三等共九人,于昨日下午三時,乘日本郵船會社聯絡船長崎丸抵滬。下榻熙華德路萬歲館。
1936-04-23《申報》報道:日本東京麴町區東亞圣學苑渡邊天祥氏,發起組織中國佛教參拜團,共有團員日僧二十人,業于昨日下午三時五十分乘日郵船上海丸抵滬。本埠上海日本拜教團男女僧人三十余人,手持日本小旗,赴匯山碼頭歡迎,該團抵埠后,下榻于虹口閔行路萬歲館旅舍......
1936-10-24《申報》報道:日本貴族院議員組考察團來華,經由臺灣,首赴華南,茲已于昨日下午一時二十分,乘日清公司蘆山丸抵滬,駐滬日總領若松、日居留民團長甘農等,赴輪次歡迎。登岸后,即赴黃浦路日領署休息。當晚分別下榻海寧路豐陽館及熙華德路萬歲館。
1937年淞滬抗戰中,萬歲館建筑曾被我方炮火擊中,《申報》對此有所報道。
1937-10-08《申報》報道:昨晚七時起,寶山路一帶戰事激烈,槍炮聲時輟時作,間有手榴彈聲,至今晨黎明未止。浦東方面之我炮兵,于昨晚十一時半至今晨一時間,向虹口匯山及榆林路等區域內,發炮猛攻。炮彈一枚擊中虹口捕房日捕住所第六層樓,時為十二時四十分,損失甚重。匯司區域內當有流彈墮落。今晨六時至十時間,寶山路一帶及沿鐵路線,偶有炮火。北結附近之我軍,開機關槍掃射聲如連珠。敵圖進犯,卒未得逞。北站西面之鐵路線附近,亦有炮戰。敵機在寶山路附近之鐵道上空,投擲炸彈。據今晨調査,昨日夜間,曾有炮彈約十枚,墮于虹口及匯山兩區,四行路萬歲館旅館等敵方重要根據地,被我毀壞甚多。
1937-10-11《申報》報道:浦東我軍炮隊,昨晚又發揮威力,向浦江敵艦,猛加轟擊。我軍瞄射準確,敵艦二艘,當被我炮擊中,負傷頗重。但以甲板未曾擊穿,故尚能移動,當即向下游逃駛而去。今日清晨雨霽,敵機在浦東我軍上空,盤旋偵察昨晚我軍之炮位,遍覓不得。八時起,我軍炮隊又向浦江發炮,所發之炮,為數不多,擊中敵艦及虹口陣地數處。此外已調査清楚者,尚有敵楊樹浦公大紗廠被我擊中數彈,毀敵軍用卡車十三四輛,敵海軍碼頭及閔行路萬歲館,皆被擊毀。敵受此損失,于倉皇中即由浦中各敵艦聯合向我發炮還擊。我浦東××××××等棧房被敵彈擊中,迄今午尚在燃燒中。
長治路159號同仁醫院舊址
優秀歷史建筑編號:HK-J-034-V
現名稱/現使用單位:住宅
地址:長治路159號
長治路159號同仁醫院舊址
長治路159號,為同仁醫院舊址。同仁醫院建于1866年,為美國圣公會所辦的教會醫院,曾經是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的附屬教學醫院。首任院長文恒理(Henry William Boone,1839-1925)最初在今塘沽路大名路附近設立以門診為主的診療所,取名同仁醫局,兩年后擴大規模更名為同仁醫館,1880年醫院再加擴大并遷址至今長治路159號,定名為同仁醫院。抗日戰爭初期,并入宏仁醫院,后遷九江路,并借長寧路舊中央研究院辦難民醫院。民國33年(1944年),難民醫院遷至江蘇路,稱同仁第二醫院。民國36年(1947年),將九江路同仁醫院及江蘇路同仁第二醫院合并,另建同仁醫院,遷梵皇渡路1561號。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同仁醫院與圣約翰大學脫離。1955年1月,由上海市衛生局接管,名為上海市同仁醫院。1957年,該院劃歸長寧區政府領導,改名為上海市長寧區同仁醫院,1966年文革期間,更名為東方醫院。1977年,醫院遷址于上海市愚圓路738號,1979年恢復同仁醫院院名。
同仁醫院是上海最早的西式醫院之一,當年《申報》對其救死扶傷有諸多報道。如,航運業巨子鄭錫棠(1893-1933,鄭良裕之子),1933年2月11日遭綁匪襲擊,頭部受傷,被送到同仁醫院救治,但不幸于1933年3月6日不治身亡。
如今,這兩座優秀歷史建筑,都成為了居民住宅而歸于平靜,當年的繁忙景象被留在了歷史的歲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