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等教育是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上的傳授高深學術與技能的專業教育,具有高等性、專業性、正規性、教育對象特殊性、職業傾向性等特點。高等教育也是教育系統中互相關聯的各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一樣,都存在著供給和需求問題。隨著每年“最難畢業季”的新聞刷屏,人們越來越關注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下文將分析供需脫節的具體原因。 社會分層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客觀存在,個體在社會中的階層地位是其先賦性因素(如血緣、種族、家庭背景等)和自致性因素(如教育程度、工作業績等)共振的結果。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作為個體先賦性因素與自致性因素相互作用結果的典型表征,逐漸成為社會分層與階層流動的重要模式。隨著先賦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在階層地位獲取中的位序翻轉,接受高等教育無疑成為人們自塑階層地位的重要渠道,無論人們居于何種地位,均會對高等教育產生旺盛的個體需求。導致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數量猛然增加,高等教育所面向的群體發生了變化,這時高等教育的服務對象從相對集中狹窄的上層社會需求,轉向更分散寬泛的多元社會需求,即由貴族階層向平民階層、由“精英化”模式向“大眾化”“普及化”模式轉化,高等教育滿足不同階層個體就顯得較為吃力。目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人數達到2.4億,招生人數的膨脹,高期待導致供大于求,便出現了供給與需求脫離的現象。 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是借鑒西方的理念,其目標是為培養學術型人才。換句話說,本科階段的教育是為了進一步的學術深造打基礎的,而不是專門針對市場設計的。大學教授們通常認為技能是變化的、容易被時代拋棄的東西,學生不可能依賴這種東西獲得長足的發展。因此,大學教授喜歡理論性的東西、喜歡通識教育,認為這種教育才能夠使得學生在更長期的發展道路上獲得優勢。當學生們的發展預期不如理論那么順利的時候,教授們通常認為學生沒有真正地將重要的東西學好。實際情況是,雖然培養人才是高等學校的基本職能和中心任務;發展科學是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是區別于其他層次學校的本質要求;但是服務社會才是高等學校前兩項職能在當地社會的合理延伸與實際應用,既是高校應對當地社會應盡的義務,也是高校本身發展內在的需要。因此,針對大學生的特質,注重和培養他們的交流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就越發地迫在眉睫,培養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了。教授們應當正視一個基本事實:做學術的始終是少數人;強化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達到“可能的發展水平”,灌輸學生積極亢進的信仰以支撐自己在應對各種復雜情況下的承載力和耐受力;使學生的“羽毛”更豐滿,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由于各高等學校發展的水平不同,學生層次的參差不齊,學校往往采取削減實踐環節的比重,降低對學生實踐課程的要求,使原本理論與實踐學時就不合適的比例更趨于失衡,僅有的一些實踐活動也只是局限在固有的淺顯的一些教學點上(僅占總學時的20~30%),以學生動手能力次等化為代價,往往矯枉過正,專業教學目標和計劃不明確,每門課程、每種教學活動,沒有直接或間接地圍繞著專業培養目標來組織;沒有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內容、培養方向、使用規范以及要求來完成。既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以及他們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更不可能滿足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活動的全部過程,不是只追求知識的積累。高等教育對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越高;實踐環節的課時比重越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各學科各專業知識的交融性也就越是可能,越是能直接反映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校園是創造新科學知識的重要陣地。學生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運用掌握學習的獨立性、批判性和提高不斷學習的自覺性。在高等教育這樣一個多樣化的人才生長環境中,我們積極努力地去把握,以實踐教學為主,側重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著力突破實踐能力這個薄弱環節。 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高達909萬人,2022年高校畢業生達1076萬人,就業形勢更為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源在于結構性矛盾,也就是一方面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而存在這一結構性矛盾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對經濟社會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響應遲滯。高校“同質化”現象嚴重,許多高校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專業陳舊雷同,人才培養方式與實際需求脫節,還有一些學校盲目追求博士點碩士點的設置數、論文發表數、國家級課題數。一些行業背景非常鮮明的學校升格或更名后,放棄了原有的應用性、技能性的傳統優勢。這些問題的背后,是這些學校缺乏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特征不清晰,辦學封閉化傾向嚴重,缺乏與行業企業需求和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的機制。 高等教育要大力發展,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重點。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最重要的基礎,也是解決就業總量矛盾、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最有效的手段。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建立專業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走校企結合、產教融合、突出實戰和應用的辦學路子。既要加大政府投入,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更多促進社會力量參與。 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方向規定和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重點、發展方向;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發展決策;也促進著高等教育終身體系的形成。換言之,當國家的政治、經濟空前發展的時候,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適應國家發展的政治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我國高等教育必須面對、也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為此需要國家,社會,高校,教師,學生共同為之努力。 ![]() ![]() 高教課堂研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