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德元年,35歲的王陽明遭遇了他人生當中的至暗時刻。 他因言獲罪,得罪了當權的宦官集團,先是被廷杖下詔獄,剛剛死里逃生,又被貶謫流放貴州龍場驛。 ![]() 遭此橫禍,他寫下了一首絕命詩: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 可見他當時的心境。也難怪,那時的貴州偏遠至極,處萬山叢棘之中,蠱毒瘴癘,是一片尚未開化之地。 ![]() 正德三年,王陽明一行人終于抵達龍場。然而這才是他苦難的開始,接下來他就將面臨居無可居,食無著落,語言不通的局面。 面對如此絕境,一方面他需要自力更生,解決生活問題,另一方面也忍不住自問: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 從小錦衣玉食的他哪里吃過這些苦,心知隨時可能倒在荒野,于是“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 ![]() 恰恰是在艱險的環境中,王陽明能夠有時間靜心思考。在龍場安靜的山洞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夜里,他突然想起儒家經典《大學》里關于“格物致知”的理論,思忖片刻,乃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 他忽然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經此一悟,王守仁才認識到圣人之道,其實就在自己的內心,而不必求于外界。 ![]()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龍場悟道”為王陽明之后提出“知行合一”奠定了基礎,也為此后提出的“致良知”提供了思想內核。 ![]() 龍場悟道后,王陽明已經完全超脫得失榮辱、生死之念。之后便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之說,并奠定了“致良知”的理論基礎。 他認為,圣人之道就是良知,想要成為圣人,就必須“致良知”。至此以“良知”為宗旨,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核心內容的心學被確立下來。 ![]() 王陽明于失意處感悟人生哲理,于困頓中尋求心靈解放,正因如此,才有了“龍場悟道”,繼而開創了垂范后世的“陽明心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