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們普遍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是“公司的股權如何分配?”。企業家們之所以重視股權,這是因為,股權不僅是股東的核心資產及切身利益,而且一個好的股權分配架構,能保障公司的長遠穩健發展;反之,一個壞的股權架構則可能事先給公司發展埋下地雷。 那么該如何正確地分配股權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破繭先生要先解釋一下健康的股權結構的評價標準。 一、健康股權架構的評價標準 破繭先生通過對多家優質的高科技企業的股權架構的觀察及多年股權架構設計的實踐,提煉出評價一個公司的股權結構是否健康的3個標準: (1) 清晰明確的控制權:便于公司內部快速決策,避免公司僵局產生,保障公司穩定經營。 (2) 充分到位的股權激勵:有利于吸引并留住優秀員工,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 (3) 導入優質的外部資源:優質的外部資源,尤其是知名投資機構,不僅能為公司提供發展資金,而且能為公司帶來優質的生產要素。 為何清晰明確的控制權排在第一位呢?這是因為,公司的發展所面臨的經營環境是錯綜復雜的,公司需要一個能及時作出決策的掌舵人。如果沒有一個掌舵人,則不僅容易造成公司經營政策不穩定,而且股東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如果所有股東都想搭便車,那就會形成心理學上的“旁觀者效應”,結果就是公司這輛車將無法開動。 另外,我們也見過太多因公司的控制權不清晰而導致股東反目成仇的慘劇。最出名的莫過于真功夫的股權大戰。 案例:真功夫股權爭議 真功夫的兩大創始人蔡達標和潘敏峰夫婦各占25%(合計50%),潘敏峰的弟弟潘宇海占股50%;后來,蔡達標夫婦離婚,潘敏峰把25%的股權轉讓給丈夫,用來換取孩子的撫養權。蔡達標和潘宇海各占50%后,為未來的股權大戰埋下了不幸的種子。 二、股權分配的基本原則 (1)保障創始人控制權 絕對控股:持股三分之二以上; 相對控股:持股二分之一以上; 一票否決權:持股三分之一。 如有多位聯合創始人導致股權比較分散的,可以通過一致行動協議、委托投票權、AB股等方式將控制權集中到主要的創始人手中。 (2)設計股權動態調整機制 在創業初期,公司面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每個創始合伙人對各個能起到的作用均是未知的。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一開始就僵化固定了股權比例,那么待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對公司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的合伙人持有的股權比例又比較低的話,則非常容易引起該股東的不滿。長此以往,公司可能面臨分崩離析的命運。 (3)預留股權用于員工股權激勵及引入投資者 在人力資本化的現代社會,優秀員工對公司的發展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對于優質的公司而言,往往預留員工股權激勵池。 (4)設計退出機制 股東在合作一段時候后,有可能因經營理念不同而產生矛盾。如果沒有明確的退出機制,股東之間又沒法和平達成股權退出協議的話,則公司面臨的很可能是分崩離析的結局。因此,事先約定股東退出機制很重要。 三、股權分配的操作方案 (一)股權分配模型:弗蘭克模型 卡內基梅隆大學副教授弗蘭克·戴姆勒(Frank Demmler)提出的創始人股權分配模型: 弗蘭克的上述模型存在的問題? 未考慮不同類型企業的生產經營要素所占的權重,因此弗蘭克的模型并不適用于所有的企業。 (二)我們的模型 破繭先生經過多年的股權架構設計實踐,根據公司的類型不同,提煉出三種不同的股權分配模型。 首先,企業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資源驅動型,主要依賴于股東的人脈資源,比如銷售型企業。 (2)資金驅動型,主要依賴于股東的資金投入,比如房地產企業、傳統制造業。 (3)人才驅動型,主要依賴于創始人的個人知識、專業技能,比如芯片設計行業。 我們根據企業類型的不同,設計出的股權分配模型會有差異,具體如下: 1.資源驅動型企業的股權分配模型 注: (1) 創意/商業計劃之所以占5%,是因為邁出第一步是從0到1的過程,非常重要。有過與人合伙創業經歷的小伙伴應該很能體會到這種感受,在創業啟動前,往往會經歷一個否定再否定、躊躇再躊躇的過程。 (2) 關于人脈資源,這個看不清摸不著的東西,很難量化。一般不建議作為股權分配權重考慮,如果確實需要使用股東人脈資源的,可以按業績提成予以分配。 但對于資源驅動型企業來說,人脈有時又很重要,少了人脈資源,企業可能無法立足。公司剛發起設立時,能投入至公司的資源的數量及質量尚未確定,因此,對于人脈不能給予過高的權重。一般設定為20%以內,且該部分股權需設立考評機制,根據后續人脈資源的兌現情況對該部分股權動態調整。 (3) 機會成本,全職創業的合伙人享受該部分權重分配。對于兼職的合伙人,則不享受該部分權重。 (4) 經營責任,承擔公司管理職責的合伙人享受該部分權重。 (5) 資金,提供資金的合伙人享受該部分權重。 2.資金驅動型企業的股權分配模型: 3.人才驅動型企業的股權分配模型: (三)股權分配操作程序: ① 合伙人確定公司類型,并選擇所相匹配的股權分配模型; ② 合伙人羅列公司發展所需的成功要素,并賦予其分配權重,并與前述股權分配模型相對照(如需要調整的,再進行微調); ③ 合伙人根據在各自領域的貢獻大小,確定合伙人所享受的各部分權重分配比例; ④ 根據各合伙人所占權重比例,計算各合伙人占有的股權比例。比如案例中的創始人A,其股權比例計算公式為: 100%*5%(創意/商業計劃)+50%*20%(領域知識)+50%*10%(機會成本)+70%*25%(經營責任)+20%*40%(資金)=45.50% 案例: 創始人A具有區塊鏈技術相關的運營經驗,創始人B具有區塊鏈技術相關的研發經驗。創始人A、創始人B及天使投資人C準備創立一家區塊鏈科技公司Y,分別用現金出資200萬元、100萬元及700萬元。創始人A為創業提出者,其與創始人B共同提出商業計劃,創始人A準備擔任公司的CEO,創始人B準備擔任公司的CTO,天使投資人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 則各位股東的股權分配比例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