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學(xué)而篇》 2.《為政篇》 3.《八佾篇》 4.《里仁篇》 5.《公冶長(zhǎng)篇》 6.《壅也篇》 7.《述而篇》 8.《泰伯篇》 9.《子罕篇》 10.《鄉(xiāng)黨篇》 11.《先進(jìn)篇》 12.《顏淵篇》 13.《子路篇》 14.《憲問篇》 15.《衛(wèi)靈公篇》 16.《季氏篇》 17.《陽貨篇》 18.《微子篇》 19.《子張篇》 20.《堯曰篇》 〔正文〕 1.《學(xué)而篇》 1.1.子曰:“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1.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1.6.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1.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8.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1.9.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 1.10.禮之用,和為貴。 1.11.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1.12.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 1.1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1.14.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1.1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為政篇》 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2.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4.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5.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2.6.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7.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2.8.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2.9.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0.子曰:“君子不器。” 2.11.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2.1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3.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2.14.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2.16.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17.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duì)曰:“舉直錯(cuò)諸枉,則民能服;舉枉錯(cuò)諸直,則民不服。” 2.18.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1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20.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2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3.《八佾篇》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3.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3.4.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3.5.子曰:“君子無所爭(zhēng),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zhēng)也君子。” 3.6.子曰:“繪事后素。” 3.7.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3.8.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9.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3.10.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3.11.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3.12.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3.13.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4.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3.1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6.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duì)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17.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duì)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18.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病壢缫病⒗[如也,以成。” 3.19.儀封人請(qǐng)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3.20.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21.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4.《里仁篇》 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zhǎng)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4.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6.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7.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8.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4.9.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10.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3.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4.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4.1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4.17.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18.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4.1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0.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21.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4.22.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4.2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4.24.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5.《公冶長(zhǎng)篇》 5.1.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 5.2.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5.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4.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歟?”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5.5.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5.6.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duì)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5.7.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5.8.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5.9.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5.10.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5.11.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5.12.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13.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5.1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5.15.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6.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5.17.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5.18.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5.19.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 6.《雍也篇》 6.1.仲弓曰:“居敬而行簡(jiǎn),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jiǎn)而行簡(jiǎn),無乃大簡(jiǎn)乎?”子曰:“雍之言然。” 6.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duì)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未聞好學(xué)者也。” 6.3.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 6.4.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6.5.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歟?”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歟?”子曰:“賜也達(dá),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歟?”子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6.6.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7.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8.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6.9.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6.10.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6.1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1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6.14.樊遲問智,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智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6.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dòng)、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1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6.17.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6.18.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6.1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7.《述而篇》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識(shí)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mèng)見周公。” 7.6.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7.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7.9.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7.10.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7.11.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7.12.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 7.13.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7.14.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7.1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16.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 7.17.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duì)。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7.18.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19.子不語:怪、力、亂、神。 7.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span> 7.2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2.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7.23.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shí)之,知之次也。” 7.24.子曰:“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25.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 7.26.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7.27.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7.28.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 7.29.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zhǎng)戚戚。” 7.30.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8.《泰伯篇》 8.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8.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8.5.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dòng)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忠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 8.6.曾子曰:“以能問于乏、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shí)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8.7.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8.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8.9.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8.10.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11.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8.12.子曰:“如有周公之才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8.13.子曰:“三年學(xué),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4.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 8.15.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8.1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8.17.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8.18.子曰:“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9.《子罕篇》 9.1.達(dá)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xué)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 9.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3.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4.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5.子曰:“吾有智乎哉?無智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9.6.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9.7.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9.8.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9.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9.10.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9.12.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9.13.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9.14.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歟!” 9.15.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 9.16.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shí)者有矣夫。” 9.1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18.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19.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9.20.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9.22.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同立;可與同立,未可與分權(quán)。” 10.《鄉(xiāng)黨篇》 10.1.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jǐn)爾。 10.2.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10.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jìn),翼如也。賓退,必復(fù)命曰:“賓不顧矣。” 10.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jìn),翼如也。復(fù)其位,踧踖如也。 10.5.紅紫不以為褻服。 10.6.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shí),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10.7.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0.8.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9.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10.10.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0.11.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10.12.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10.13.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10.14.寢不尸、居不客。 10.15.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fù)版者。 10.16.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 10.17.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10.18.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shí)哉、時(shí)哉!”子路拱之,三嗅而作。 11.《先進(jìn)篇》 11.1.子曰:“先進(jìn)于禮樂,野人也;后進(jìn)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jìn)。” 11.2.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悅。” 11.3.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duì)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 11.4.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1.5.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11.6.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1.7.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11.8.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9.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0.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11.11.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1.1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12.《顏淵篇》 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qǐng)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dòng)。”顏淵曰:“回雖不敏,請(qǐng)事斯語矣。” 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qǐng)事斯語矣。” 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懼?” 12.5.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2.6.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2.7.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2.8.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duì)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9.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12.10.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12.11.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12.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2.13.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duì)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2.14.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duì)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12.15.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12.16.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dá)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dá)者?”子張對(duì)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dá)也。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dá)、在家必達(dá)。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12.17.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12.18.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dá),子曰:“舉直錯(cuò)諸枉,能使枉者直。” 12.19.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12.20.曾子曰:“君子,以文會(huì)友、以友輔仁。” 13.《子路篇》 13.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qǐng)益,曰:“無倦。” 13.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13.3.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13.4.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cuò)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13.5.樊遲請(qǐng)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qǐng)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fù)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3.7.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13.8.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3.9.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3.10.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3.11.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yuǎn)者來。” 13.12.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3.13.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13.14.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3.15.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13.16.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jìn)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13.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18.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13.19.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之不以道無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不以道有悅也,及其使人也備焉。” 13.20.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3.21.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13.22.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14.《憲問篇》 14.1.“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14.2.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仁者必有勇,有勇者不必有仁。” 14.5.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6.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14.7.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14.8.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14.9.時(shí)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 14.10.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14.11.子貢曰:“管仲非仁者歟?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14.12.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14.13.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4.14.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 14.15.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14.16.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14.17.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4.18.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歟?” 14.19.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14.20.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14.21.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遜悌、長(zhǎng)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15.《衛(wèi)靈公篇》 15.1.衛(wèi)靈公問陣于孔子,孔子對(duì)曰:“俎豆之事,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明日遂行。 15.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15.3.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xué)而識(shí)之者歟?”子貢對(duì)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15.4.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5.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5.6.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15.7.能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15.8.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9.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15.11.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15.12.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15.13.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14.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15.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5.16.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5.17.子曰:“君子,矜而不爭(zhēng)、群而不黨。” 15.18.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5.19.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0.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15.21.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5.22.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2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5.24.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15.25.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dòng)之不以禮,未善也。 15.26.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27.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15.28.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 15.29.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15.30.子曰:“有教無類。” 15.31.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15.32.子曰:“辭達(dá)而已矣。” 16.《季氏篇》 16.1.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16.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16.3.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16.4.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16.5.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6.6.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16.7.君子有三戒:少之時(shí),血?dú)馕炊ǎ渲谏患捌鋲岩玻獨(dú)夥絼偅渲诙罚患捌淅弦玻獨(dú)饧人ィ渲诘谩?/span>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16.10.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思義。 16.11.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16.12.嘗獨(dú)立,孔鯉趨而過庭,子曰:“學(xué)《詩》乎?”對(duì)曰:“未也。”子曰:“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他日,又獨(dú)立,鯉趨而過庭,子曰:“學(xué)《禮》乎?”對(duì)曰:“未也。”子曰:“不學(xué)《禮》,無以立。”鯉退而學(xué)《禮》。 16.13.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 17.《陽貨篇》 17.1.子曰:“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 17.2.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17.3.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duì)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17.4.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敏則有功、惠則使人。 17.5.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17.6.不曰堅(jiān)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17.7.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 17.8.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shí)于鳥獸草木之名。” 17.9.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17.10.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 17.11.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17.12.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歟哉?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也,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17.13.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 17.14.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7.15.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17.16.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shí)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7.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17.18.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17.19.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17.20.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17.21.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yuǎn)之則怨。” 18.《微子篇》 18.1.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2.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18.3.鳥獸不可與同群。 18.4.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18.5.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19.《子張篇》 19.1.子張?jiān)唬骸笆浚娢V旅⒁姷盟剂x,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19.2.子張?jiān)唬骸皥?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 19.3.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9.4.子夏曰:“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 19.5.子夏曰:“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6.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19.7.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19.8.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之言厲。” 19.9.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19.10.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19.11.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19.12.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19.13.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9.14.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15.叔孫武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賢,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20.《堯曰篇》 20.1.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20.2.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20.3.子曰:“君子,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0.4.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出納有吝謂之私。 20.5.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