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北海雖然遙遠,乘著風還是可以到達;過去的時光雖然已經消逝,珍惜將來的日子還不算晚。 感悟:生活沒有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有難以言說的苦悶。 有人為了生活的困境憂愁,有人為了年齡的增長沮喪; 有人為了失去而哭泣,有人為了前路而彷徨。 這世間,本來就是各人下各人的雪,各有各的皎潔。 但風雪再大,只要懂得換種心態,過好當下,終能等到風消雪停的一天。 “詩豪”劉禹錫,有二十三年都輾轉在貶謫的路上。 這23年的蹉跎,讓他變成一個滿面風霜的中年男人,再也沒有了以前的意氣風發。 好友白居易看到他的現狀,都忍不住為他抱不平,他卻相當豪邁樂觀,發出了和王勃一樣的感慨: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在生命的最后,劉禹錫仍在用一顆豁達的心告訴我們: 心中有光,又何懼歲月荒涼。 有人說:“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于自己。” 若以悲苦心觀世,事事都苦不堪言;若以歡喜人待事,事事皆恰如其分。 生活本就是生生不滅的希望,先相信人間值得,未來才會真的可期。 05 關于知己
譯文:假如碰不上楊得意那樣引薦的人,司馬相如只有撫拍著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嘆惜。既然已經遇到了鐘子期,俞伯牙彈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感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難覓一知音。 在這茫茫人海中,若能遇到一個靈魂相似的人,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電影《王勃之死》里,王勃有一個知己好友,杜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杜少府。 他始終一襲紅衣,陪伴在王勃的身旁。 王勃因擅殺官奴判罪入獄,杜鏡前去看望,看著在監牢受苦的王勃,他恨不得與王勃一起受過; 后來,王勃被押上刑場,鼓聲如雷,鍘刀已高高架起。 還是杜鏡,手捧著一個美人風箏,為王勃送行。 “黃泉路上,有此美人相伴,子安,你便不孤單了。” 所幸,在最后時刻,王勃遇上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逃過了一劫。 但緊接著,杜鏡就要派去四川任職了。 臨別之際,杜鏡淚灑古道。 王勃自然懂他的所思所想,動容地說出了那句千古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真正的知己,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真正的友誼,是縱使相隔天涯,依舊思念不減、情誼不變。 魯迅曾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 余生,愿你我也能得二三知己,知冷暖,懂悲歡,相聚時聊訴衷腸,撫慰塵世風霜。 06 關于命運
譯文:君子能夠看到細微的預兆,通達事理的人安于命運。 感悟:《滕王閣序》里的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暗含了中國人的一套處世安身之道。 它的原文,出自《易經·系辭》:“君子見幾(機)而作。”、“樂天知命故不憂。” 指的是,活得通達的人,懂得隨遇而安,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 樂天安命,方能不憂。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活得樂天的,詩人白居易算一個。 他是那種少有的,官做得大、詩寫得多,而且日子也過得行云流水的人。 畢竟,其他詩人,要么是活得郁郁不得志,要么就永遠在被貶的路上,總之,就是活得不稱心。 但白居易卻不同,他的一生,基本上算是順風順水。 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很懂得樂天安命。 做官時,他很會順水推舟,與世事沉浮。 后來有一次被貶為江州司馬,他就在廬山腳下買了一塊地建宅子,準備效仿陶淵明,來個歸隱田園。 在忠州做刺史的時候,他就在城東租了一塊地,種植各色花草,欣賞花開花落。 無論在哪里,白居易都能把生活過得情趣盎然。 聽過一句話:“既不能改變世界,倒不如獨自逍遙。” 與其跟命運盲目較勁,不如坦然地接受生活給予的鮮花與荊棘。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試著把心胸放寬,把眼光放遠,把格局放大。 當你有了隨遇而安的能力,命運也自會給你最好的安排。 ▽ 《滕王閣序》,是王勃的臨場發揮之作,但自此以后,再沒文章能夠超越這篇經典。 就連一向反對駢文的韓愈,讀了《滕王閣序》之后,也忍不住贊道: 讀之可以忘憂也。 幾千年來,我們從中獲得了太多思考,太多啟發。 而這些所得,足以讓迷茫者從無常中看到前行的路,讓悲觀者從孤獨中找到渡己的船,讓絕望者從命運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它的光芒,不僅璀璨了那個時代,更照亮了后世一千多年。 點個在看,將這幾句話背下來,與朋友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