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如圖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寫 作 指 導 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一道圖畫式材料作文題。 首先要看懂漫畫的內容和寓意。漫畫有圖有文,圖只是文字的形象展示,理解的關鍵在文字上:“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鏡子——看到自己”。文字點明了“窗子”與“鏡子”對人的不同作用。 寫作要求中“上述材料能給追求自身發展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表明作文是談漫畫對當代青年的啟示的,且是關于追求自身發展的啟示,要求學生寫當代青年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獨特思考;要求“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寫一篇文章”,表明文章不能脫離漫畫內容尤其是寓意進行寫作。 從文字表述來看,漫畫沒有對窗子與鏡子有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所以在立意上有其開放性。可以談當代青年要有“窗子”也要有“鏡子”,既要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要正確認識自己;可以談當代青年要擁有“窗子”而不只是“鏡子”,要看到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只看到自己,封閉自己;也可以談當代青年不要只看到“窗子”而忽略“鏡子”,只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忽略自己,缺乏對自我的認識和關注。 參考立意: 1.窗子與鏡子缺一不可。 2.既要鏡子,更要窗子。 3.需要窗戶看世界,需要鏡子看自己。 ![]() (王少華漫畫作品,有改動)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自身發展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 審題立意 1.審讀材料 讀懂漫畫: “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鏡子——看到自己。”這一提示語對窗子與鏡子的作用,窗子的作用是“看世界”,是一個人與他人、社會、自然等溝通的渠道。 “鏡子”的作用是看自己,是一個人由表及里認識自己的工具。畫面對二者的作用都沒有明確的肯定或否定,這就需要考生自己做出思考。 由此及彼: “窗子”看到的外面世界有哪些?“外面的世界”可以包括人際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人通過“窗子”,了解他人,觀察社會,親近自然,接觸外界的事、景、物、情、理,從而超越自我,擁有開闊的視野(知識視野、心靈視野、國際視野、文化視野),走出個人狹小的天地,給人帶來心靈感悟和境界提升。 “鏡子”看自己,能看到自己的哪些優劣?既通過鏡子看自己的外表美丑,也進一步觀照、認識、反思、省察、剖析自己,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進而勇于提升自我,不斷完善自我。 聯系實際思考 題目中限定了“追求自身發展的當代青年”的身份,就是說應談出青年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怎樣通過窗子去看世界,又通過哪樣的“鏡子”看自己,然后在內外修煉中謀求自身發展。 2.切題立意及擬題 以窗觀世界,以鏡照己身 認識世界,審核自己 觀覽世界,讀懂“自己” 了解自我,走向世界 打開窗子,擦亮鏡子 開窗與照鏡,學習和反省 向外開“窗”,向內照“鏡” 我以窗聯通世界,以鏡觀照自己 在窗和鏡中找到平衡 比開窗更重要的是照鏡 三 優秀例文 開窗照鏡兩相宜 開窗可以透氣,也可以睹物觀景看人。而對著鏡子,可以照模樣的妍媸,也照內心的盈虛。 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之間可能看似對立,卻并非割裂的,而往往矛盾統一。少了窗子,人觸摸的世界就局促,人就活成了信息繭房里的蠶;少了鏡子,人會慢慢失去自我,又成了四處亂竄的蒼蠅。 有窗又有鏡,人的外和內,才能聯通,不至阻滯,人生才是充實的,也才可能是完整的。所以,打開窗子看世界,擦亮鏡子照自己,都很重要。 而且,你會發現,能抵達一定業界高度的人士,往往能在窗和鏡之間游刃有余。 就拿文學創作來說,文學陜軍的三駕馬車之一陳忠實也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罷,他們都善于“開窗”,把視野打開,充分汲取好的創作理念,比如借鑒《百年孤獨》,學習模仿,而不是墨守成規,沿襲老一套。他們也不斷對“鏡”反思,自己之前的作品成功嗎?我真的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嗎?我堅持了自己的文學初衷嗎?他們的《白鹿原》《蛙》既洗去文壇積習,又承繼優良傳統,成為了足以載入中國文學史的經典。 再往大一點說,治理社會和國家,也要悟透有關窗子和鏡子的道理。 當今的中國,不會也不能再懷著“天朝上國”的觀念,閉關自守。全球化的進程,其勢洶洶,不可阻遏。堅持對外開放,就如打開一扇大窗,打開了我們開眼看世界的通道。通過“窗子”,我們驚詫于強國的科技實力,瞠目于芯片時代的精深玄妙。與此同時,我們不是頂禮膜拜,而是退居國內,也照照鏡子,反躬自省,我們不再空喊“厲害了我的國”,我們拷問也質詢“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該怎么做”。然后我們引進來,也走出去,我們不諱言學習,又不失去自我。 當然,經常打開窗子,不是要你每天思緒翻飛,魂不守舍,不是只羨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無奈”,不是要你一個勁謳歌窗外的鮮花,而忽略了牛糞狗屎。而不忘照照鏡子,也不是躲在角落里,避開陽光,自我感覺帥斃了美呆了,然后恍然覺得我就是全世界。 找到窗子和鏡子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是一種智者的眼光,是一種強者的法則。 愿年輕的你,有一扇開闊通亮的窗子,也有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愿你開窗遠眺有山重水復,照鏡觀心能柳暗花明。 愿你一生,能向外走,也向內收,愿你去得了遠方,也回得到原鄉。 四 精選素材 【經典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唐太宗 墻角的小花,你孤芳自賞時,世界就變小了。——冰心 【精美語段】 1. “始終有兩種力量,在我們一生中激蕩。一種推著我們向外走,一種拉著我們向內收。一種力量去遠方,一種力量回原鄉。”當我們在物質世界中沉浸太久,心靈便會逐漸塵封、麻痹,漸漸喪失自省的能力。我們的面前需要有一面明鏡,觀照自己,省察心靈。著名作家史鐵生在經歷癱瘓后,對人生也失去了希望,日日在地壇中流轉徘徊。也正在這無數寧靜的下午中,在這萬縷溫暖的霞光下,他面對心靈的鏡子,漸漸得以思索生與死的問題,思考人生的意義。由此,在這段面對自我的時間中,他明悟了,他選擇排除萬難也要活下去。活著,寫作,是他的照“鏡”給出的答案。 2.當然,透過那扇窗子看世界,也未必是有百益無一害的——窗外的世界可能也有亂象和假象,如果我們太篤信窗外的見聞,太在意窗外人的說法,不結合自己本身的情況加以分析,我們也容易陷入錯誤的泥沼,失去了自我。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對著“鏡子”照照自己。面對鏡中的自己,我們大可打開心扉,進行自我審視。我真的像別人說的那樣嗎?我做對了嗎?我的堅持會得到回報嗎?用鏡子看自己,可能看得更清晰,看得更透徹。 3.“開窗”開的是眼界,開的是心態和看待事物的角度。文學巨匠陳忠實現實曾表示自己的文學生涯的巨大轉折點,就是在去泰國游玩的那一年。陳忠實清清楚楚地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認識到自己就是那個“藍袍先生”。他十分震撼,之后的文學創作有了質的飛躍,創作出不朽名作《白鹿原》。這次出國對陳忠實來說無疑就是為他打開了一扇窗,這窗對他的人生,有著至關重大的意義。 4.柏拉圖曾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其實,不只是太陽,這個世界的每一天也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同樣每天都是新的。面對著這樣的一個世界。假如我們緊閉窗子,我們是否會逐漸與與世隔絕,最后被這個世界所拋棄? 5..我們在浩瀚的宇宙中生活,因而先要“對鏡修心”——找到最真實的自己,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自我追尋的小世界中,我們有著自己的節奏和韻律。可是切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而與世隔絕,成為一座孤島,不知自己的節奏早已跟不上時代,不知自己的身形因膨脹的傲氣而臃腫不堪。所以還應“開窗看世界”,呼吸新鮮的空氣,眺望窗外的風景,讓自己棄舊圖新,讓自己與時俱進。 6.若無窗子,人便沒有自己的視角觀察世界,沒有放眼看世界的歷練,目光難免會變得狹窄,也不能很好地確定自己的底線。若無鏡子,人在外面紛擾的世界中便不懂反省自我,沒有自我的提升,便難以直視內心的準則。一個搖擺不定的底線,是不能在世界上得到尊重,更無法立足于社會。 心有明鏡高懸,眼有星辰大海【參考例文】 ![]()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能看見明亮的世界,使用鏡子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林清玄 閱讀了以上材料,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審題立意 ![]() 這是一道以名言為內容的哲理類材料作文題,材料選自臺灣地區已故散文家林清玄先生的最后一部禪意散文集《心無掛礙,無有恐懼》。原文語境如下: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能看見自己的污點。其實,窗子或鏡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見了世界;你的心如鏡,就觀照了自我。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圣賢。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原文討論的著重點是“心”與“境”的關系,承佛教典籍中“心”“相”認識,傾向于肯定“心”即是一切,帶有明顯的唯心哲學的特點。 材料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個別詞語有所修改,幅度不大,卻改得高明。摘取并修改的這段話已經獲得了獨立于林清玄先生原文的地位,有了更廣闊的闡釋空間,作為作文材料,有助于學生以此作為思考的起點,對相關問題作深入探索。 這段材料主旨不難理解,主張人通過“窗子”認識世界,通過“鏡子”認識自己。這里的“窗子”和“鏡子”是以形象化的表達來呈現的,要想拓寬思路,必須結合生活揭示“窗子”與“鏡子”的內涵。“窗子”是人們認識外在世界的渠道和媒介,包括書籍、網絡、旅行、調查等。通過“窗子”,可以增加知識,豐富對外部世界的了解,眼界不再狹窄,更全面地塑造世界觀。“鏡子”是認識自己內心世界的渠道和媒介,包括他人、書籍、各種實踐活動等。通過“鏡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潛能、稟賦、才能、優缺點等,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精神境界,進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實“窗子”和“鏡子”也存在交叉,如書籍、他人、網絡、實踐活動等既可用于“認識世界”,也可從中“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本來就密切聯系,是一個人認識上向外和向內的兩個方面。視野拓展了,對自己在外在世界中所處位置的認識也更清晰,對自我價值的認識也會大不一樣。世界觀的變化,會自然地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反之亦然。 任務要求部分,“對自身發展的思考”,應該包括“開闊眼界”“自知之明”和塑造“三觀”等方面的內容,開放性比較強。但是,若要寫得有針對性,還必須跳出個體的“小我”,從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當代青年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存在的問題等角度,在對“窗子”和“鏡子”的思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讀書無用論”者們就是在狹隘功利思想中否定了接受教育的價值,過早關掉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和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們就是狹隘地將自我實現與金錢直接掛鉤,也與視野不寬,對人生價值的理解欠全面密切有關。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活到老,學到老”,“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始終是人們無法回避的兩大重要課題,盲目地關“窗”、棄“鏡”自然不算明智,保持一份對世界的敬畏,對自我的誠意,才可能不負時代,不負自我。 ![]() 優秀作文 ![]() 觀察萬物,觀照內心 “透過窗子能看見明亮的世界,使用鏡子能看見真實的自己。”林清玄的一席話使我們深受啟發。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不斷成長的自己,我輩青年既需推開窗子觀察萬物,又要常用鏡子體悟內心。 推開窗子,讓我們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主持人馬東曾說:“我在頭頂開一扇天窗,任清風吹來。”這或許就是推開窗子的人能感知的心境。這扇窗并非在現實中,而是在頭腦里,它并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也是實踐中的一個個腳印。就像吳天一不僅關注實驗室科研,還在青藏高原扎根數十年,使中國高原病學扎根發芽;就像何帆不僅一年讀上百本書,還在中國多個城市奔走調研,誓用三十年記錄中國經濟變遷。他們都未局限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才獲得了更大的學術成就。反觀當下許多網民被算法圍困,在甘于被代碼定義時逐漸放棄了對世界的開拓,甘做井底之蛙,這難道不讓人覺得遺憾嗎? 拿起鏡子,讓我們重覽來時的路,對自己有更深刻的洞察。 揆諸當下,有多少人放棄自己原先的追求換來果腹的面包?有多少人在追逐潮流中活成了別人的模樣?有多少人被標簽定義而忘記自己原本的姿態?而時常回首生活、觀照自己,正是讓我們反思內心,反思生命。帶著“什么是工人”的問題,陳年喜用鏡子回首幾十年的石油工人經歷,最終發出“活著就是沖天一喊”的呼聲;帶著“什么是正確”的疑惑,羅翔對自己在新聞事件中的評價再次反思,糾正片面之處的同時,為網友又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由此觀之,時常反思自己有助于我們走出平庸,在鏡子中窺見更好的自己。 作為青年學子,我更應將窗子和鏡子結合起來實現自身發展。身處繁重的學業壓力之下,我們不能只局限于課本練習冊的一畝三分地,而是“腳下走路時也要抬頭看天”。既可回首歷史,與哲學家坐而暢談;也可面向未來著手鉆研,做元宇宙的“資深看客”。同時我應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生活,合理對待身邊老師、同學的評價,既能從容應變又可堅守本心,這樣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砥礪前行。 胸中有塊壘,腳下有溝壑。心中有明鏡,眼前有山河。愿更多青年人都能用好這通往世界的窗子,通向內心的鏡子,求知爭先,堅定向前。 【點評】這篇考場作文立意、結構、論證各方面都比較出色,確實是一篇佳作。可以看出,張帥卿同學對材料理解比較深刻,能結合自身看到“開窗”和“照鏡”對豐富認識的真正意義。文章論據豐富典型,論證嚴密,善于運用對比論證和排比修辭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語言上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恰到好處地將名言警句融入文中,富有文采。最為難得的是,對現實問題的針對性揭露貫穿全文,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價值,讓身處“信息繭房”中不自知者、隨波逐流而不自覺者和沉溺題海喪失自我者備感警醒。 ![]() 開窗遠眺,照鏡觀心 林清玄有言:“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能看見明亮的世界,使用鏡子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誠然,人需要打窗子遠眺外面的世界,也同樣需要照照鏡子觀照自己的內心。 開窗遠眺,照鏡觀心,有利于我們連通外和內,充盈自己的內心,完整自己的人格。曾國藩開眼看世界,也看自己,吸取外國的強國之器,結合中國國情發起洋務運動,邁出中國工業化的第一步;陳忠實打開窗子,擴大眼界,吸收理解馬爾克斯的寫作精髓,同時觀照自我保留下本真的傳統文化,創作出巨作《白鹿原》。彼二人者,打開窗遠眺又不忘對鏡觀照內心,看見明亮的世界也看見了真實的自己。因而取得了成功,完善了自我。因而我們于自身的發展,則更應開窗遠眺,照鏡觀心。 我們作為復興大任在肩的青年人,要順應時代潮流,就應打開窗子,擦亮鏡子。生活中,我們應多多關心自己以外的事情,“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不僅看到世界的模樣,更能通過世界來與自己對比,看到鏡中的我與窗中的世界應有何種關系。鄒韻不僅擁有“環球視野”,看到外國的情狀,更能用其觀照國內,發現國內的優缺點。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北斗團隊在看到GPS的先進時也認識到自己的短板,苦心研發BDS”來完善國家安全系統。從他們身上,我們應學會開窗遠眺,望他人,望世界,同時也照鏡觀心,知優勢,知不足,連通內外,完善自我。 當然,開窗并不意味著思緒翻飛,好高騖遠;而照鏡也不意味著顧影自憐,孤芳自賞。要找到連通內外的最佳平衡點,找到看見世界與發現自我的權衡之處,既能看到“無數的遠方”,也能回到“精神的原鄉”。 所以,在我們自身發展中。學習錢偉長“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般打開窗子吧!學習江夢南“我也能像普通小孩一樣受到普通的教育”般照鏡子吧!從窗子外發現世界,找尋方向,從鏡子里看到自己,找到自我的精神需求! 打開窗子,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有個良性的互動,擦亮鏡子,與自己有個深層的對話,發現真實的自己,從而把握前行的方向吧! 【點評】這篇作文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深刻地看出“開窗”和“照鏡”的內在聯系,且富于思辨色彩。劉一聰的作文是所有習作中少有的將“開窗”和“照鏡”結合起來寫的,但又不是簡單的拼合,而是巧妙的融合,注意到“通過世界來與自己對比”,開闊的視野中更充分地認識自己。倒數第三段是亮點,能夠注意到對“開窗”“照鏡”作必要的限制,發人所未發。另外,文章結構嚴謹,論據豐富,語言簡潔,且多有名句,實屬難能可貴。美中不足是分論點一落腳在“充盈自己的內心,完整自己的人格”,可是兩個論據的表述卻未能論證這一點,論據和論點有兩張皮之嫌,下去后還需優化。 ![]() 打開窗子,擦亮鏡子 林清玄先生有言:“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言之鑿鑿,通過窗子能看見明亮的世界,使用鏡子能看見真實的自己。因此,在成長路上,我們要打開窗子,同時不忘擦亮鏡子。 打開窗子,才能看得更全、走得更遠。當今時代,多的是低頭趕路的人,卻鮮有人將自己置身于時代中,洞悉世界的變化。打開格局,放寬視野,時刻關注外部的變化,才能順應時代潮流。清政府一味固步自封,固守“閉關鎖國”的政策,看不見其他國家的進步,才會釀成被列強侵略的悲劇;新中國堅持對外開放,以從容、自信、包容的心態擁抱世界,才有如今一路高歌前進的康莊大道。中國如此,身為中國青年的我亦應如此。埋頭苦干固然重要,但我不會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而要不時推開案旁的窗子,放眼社會、中國乃至世界,發現“世界元來大”。我愿成為一名外交官,時刻關注世界形勢的變化,為中國發展提供國際智慧,樹立國際視野、開拓國際格局。 當然,我們不能總是只看見外面,而忽視了自己。好高騖遠不可取,因而我們也要擦亮鏡子,時時自省,明察自身,如此才能走得更穩、看得更真。面對鏡子,我們將自己的外在看得細致真切;自省內修,我們理清頭緒,發現短板,豐盈自我。深諳此理,中國共產黨總會定期開會對前一階段進行總結,為下一階段打好基礎,于反思中穩步前行。而我若為外交官,也一定不會在抬頭看天的途中忘記低頭自省,而要時時反思自我,也關注國內民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常照鏡子,發現自己的不足,也看到自己的長處,我才能成為一名內外兼修的中國外交官。 當今時代,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身為中國新青年的我們更應秉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態度,攜著“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視野,成為國家挺立的軀。當俄烏局勢危急、國際供應鏈危機時,我們不應死守桌上的課本,而應推開身旁的窗子,縱觀全球局勢;當身陷逆境或一帆風順時,我也應及時照鏡,面對自我,反思總結,明察自身,從而量力而行。我相信,只要我常開窗,常照鏡,一定能成為兼具國際視野和自省精神的優秀外交官。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打開窗子,擦亮鏡,便可在人生路上行穩致遠。 【點評】這篇作文最大的亮點是很有情境意識,充分注意到任務要求并主動地將自我融入文中,極富個性特點。結構上從“為什么”“怎么做”兩個層面展開,層次清晰,重點突出。善于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有一定的說服力。美中不足的是素材上缺乏具體的個人事跡,論證上個人意志部分安排欠妥,顯得空洞,缺乏說服力。這篇作文并未讓大家作職業生涯規劃,對此部分的篇幅還是稍顯多了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