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輿論導向基本上都偏向于中藥材質量已大幅下降,中藥材的質量已經影響到中醫的正常發展,關乎到中醫的生死存亡。 中藥材的質量對于中醫治療確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目前中藥材質量是否真的已經到了很多資料中講到的非常不堪的地步呢?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人工種植或養殖的中藥材是否比野生藥材的藥用價值更高? 隨著中藥材市場需求量的不斷擴大,野生的中藥材資源確實是日漸匱乏,也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市場上流通的中藥材,基本上都是人工種植或養殖的,或者是仿野生環境種植和養殖的。 那么,人工種植或養殖的中藥材是否比野生藥材的藥用價值更高呢? 這并不是一個有統一答案的問題。但至少不能簡單地認為野生的中藥材就是好的。野生藥材除了資源少,難以市場化外,也同樣存在良莠不齊、真偽難辨、純凈度和衛生度難以把控的問題。 控制中藥材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于規范。 如果是在符合道地藥材生長的自然條件下,規范科學的種植、養護、采收、加工、存儲和銷售,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即使是人工種植養殖的中藥材,也能有基本符合標準藥材的生物活性。藥效即使遜色于野生藥材,但基本功效是完全有保證的。 二,現在是否還有質量上乘的中藥材? 與很多人唱衰國內中藥材質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日等國家的中藥藥品或其他商品在世界市場中,無論是銷量,還是質量和口碑,都占有絕對優勢,而韓日中藥材的主要來源就是我國。 所以,并不是好藥材越來越少了,也并不是簡單的中藥質量越來越差了,恰恰相反,我們每年都能生產出大量的質量穩定、藥效上乘的中藥材,只不過這其中的很大部分都流向了國外,而不能為國人自己使用而已。 對此需要反思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市場運作、政策導向、消費觀念等。 國內的中藥銷售渠道中,質量上乘的飲片也是有相當比例的,特別是隨著藥品市場管理的日趨嚴格和規范,購買質量好的中藥飲片其實并不是很難的事情。 只不過,價格優勢是商家競爭的重要手段,在實際銷售中,更受青睞的還是價格更有優勢的規格和品種。同時,大多數的消費者對中藥飲片的優劣缺乏有效的了解和掌握,性價比或者單純的價格實惠往往成為更多人做出選擇的最重要標準。 作為中藥材的消費者而言,除了要聲討中藥質量越來越差外,整日抱怨中醫看病貴或中藥貴的人群是不是也需要自我檢討呢? 三、相關政策的影響。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位老中醫講中藥質量的視頻,其講到以前的兩味藥能治某病,而現在同樣的兩味藥則治不了,并進而說中醫中藥已經名存實亡了。 這個視頻流傳很廣,相信也會影響到很多人對中醫藥的看法。 我對此種觀點是持有異議的,甚至覺得有些可笑! 主要有兩點意見,請大家多批評指正: 1、 現在的每時每刻,很多中醫醫生正在使用中藥治病救人,中藥也正在給無數人帶去健康和希望,何談中醫中藥已經名存實亡? 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醫術,不去多找自己的原因,而把療效不佳歸結于藥材質量或其他原因,這正是很多中醫醫生的慣性思維。 2、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性。 中藥材在銷售過程中有兩個特點: 一、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藥材價格波動很頻繁,有時波動幅度會非常大。 二、按照產地、規格等標準,中藥一般會被分為普貨、優貨、選貨等不同等級,不同等級的中藥飲片會有比較大的價格差異,等級不同,藥材的質量和藥效也會有所差別。 當歸 而受相關政策法規的影響,比如零差價、藥品限價、醫保報銷等,這導致醫療機構銷售中藥飲片時會受到比較大的制約,并且難以跟上中藥波動的趨勢。這也使得不少的醫療機構會采購質量一般的普貨,以規避風險、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如果視頻中痛斥中藥質量的中醫是在醫院等醫療機構工作的話,那么是存在以上所說情況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曲折性,中醫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歷代背景。現在中醫藥的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也應該看到很多中醫人士在努力地學習和實踐,更不應該把所有問題歸于藥材質量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