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疽 陽性疽癥(腦疽、玉枕疽、對口疽、發背疽)是發于肌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現代醫學稱為“癰”,是一種常見病,多發于年老體弱者或有糖尿病者。因其發展較快且復雜,歷代醫家對此病非常重視,如宋代竇漢卿所著《瘡瘍全書》中曰:“枕疽因風熱上攻入于內,發此疽疾;腦疽,毒在腎臟,熱壅上腦戶,結伏成毒也;對口瘡因虛陽上攻,熱入于腦,故生此疽。”元代名醫齊濤之著的《外科精義》曰:“夫疽初生,如忝米大,癢痛有異,慢能破之,即火致展四畔,赤腫沈悶······數日之后,漸覺肌膚狀熱,惡寒煩渴,腫暈侵展,火摩將汁出,積日不潰,抑之則流血,謂之發背疽也;其發于腦者為腦疽。”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不但對本病有專篇論述,而且附有驗案來加以說明,又如李梴的《醫學入門》云“腦乃諸陽所在”、“背發中,屬督脈”,薛己對治療陽性疽癥明確指出,“腦疽及頸項有疽,不可補,恐引毒上攻”,“宜服涼血化毒之藥。”清代《洞天奧旨》中說:“然癰疽大毒,必變其陰陽,有先陰變陽,有先陽變陰者。陽證雖重而實輕,陰癥雖輕而實重;陽證形高大而腫起,陰證形低平而陷下;陽證色紅,陰證色黑;陽證初起必痛,陰證初起必癢;陽證潰爛多膿,陰證潰爛多血”。以上古人對此類疾病的病因、部位、形態、陰證、陽證作了闡明,以后高錦在《瘡瘍心得集》中對本病用溫熱病的辨證方法又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亡陽變證”的論述,而首選紫雪丹、至寶丹等,至今在治療上還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對后人的啟發很大。對于本病按其經屬而言,此類疾病發于督脈,而督脈又稱陽經之首。古人云:“督脈為人身陽證之總匯也”,故有“陽脈之海”之稱,而督脈起于尾,沿椎體上達頭頂。因此就根據以上諸癥的經屬、部位、證候的判斷,亦應屬陽性疽證的范疇,故合而論之。 因陽性疽證的發病部位不同,致病因素不一,病情變化寒熱交作,虛實并舉,稍有疏忽則易出現變證。故根據40余年的臨床見證,分為虛證、實證進行辨證論治,其治療方法如下: 首辨陰陽虛實,結合全身情況,內外治之。如陳實功曰:“凡治此癥,必內分虛實,外辨陰陽·····瘡勢未成者,當通竅以汗發之,病勢已成,治當兼補益托之”。所以在臨床治療乃以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為原則。 1.實證 初期 局部紅腫疼痛,質地堅硬,肌膚紫滯,腫塊向四周漫腫,上有粟粒狀膿頭,亦名“有頭疽”,伴有惡寒發熱,肢體不適,頭痛口干,食少,脈象浮數或弦數,舌質紅,苔薄黃,此屬外感風熱,內蘊肌膚,使氣血凝滯而成,治宜清熱解毒、疏風活血消腫,方選: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以加減治之,常用藥物如:當歸、赤芍、丹參、銀花、連翹、陳皮、地丁草、野菊花、象貝母、穿山甲、皂角刺、生甘草、防風、白芷等,水煎服。如表邪重者加荊芥以透其表,里實者加大黃、枳實以通其里,熱毒熾盛者加草河車、板藍根以助清熱解毒之力。 潰膿期 瘡口腐爛,狀如蜂窩,潰爛面擴大,起于頸項,大者可上至枕骨,下至大椎,旁及兩耳;生于背部的大如手掌或茶盤,腫及半背。患者憎寒壯熱,一般體溫在40℃左右,血象增高,口干而苦,食欲不振,便秘溺赤,脈洪數或滑大而數,舌質紅,苔黃。此為火毒熾盛,蘊結于內的實熱證。治宜涼血清熱敗毒,佐以生津通里,方用三星湯加味或神攝衛生湯加減。 三星湯:銀花30g,公英30g,元參30g,丹皮10g,赤芍10g,連翹10g,桔梗10g,炒山甲6g,皂角刺10g,花粉12g,生甘草3g,水煎服。 神攝衛生湯(《外科正宗》方):當歸、連翹、銀花、白芷、炒山甲、皂角刺、生石決明、花粉、乳香、羌活、防風、大黃、浙貝、甘草、地丁草、黃連,水煎服。若火毒熾盛伴有神昏譫語者,可用紫雪丹或黃連解毒湯加減。 潰后期 膿液暢通,腐肉漸脫,腫痛減輕,全身癥狀逐漸緩解,但膿水較多,腐肉未盡,余腫未消,患者仍感口干、食少、大便秘、小便黃、脈濡數者,此乃余毒未盡,內熱未消,治以扶正祛邪,佐以生津清熱,方用托里消毒散加減,常用藥物:沙參、生黃芪、當歸、川芎、炒白術、茯苓、銀花、連翹、皂角刺、白芷、桔梗、花粉、浙貝母、生甘草,水煎服。 收口期 膿腐將盡,腫痛亦除,肉芽紅活,但肌肉生長遲緩,患者心慌氣短、身乏體倦,納呆、口干,脈象濡數,舌淡苔白,此為邪毒已除,元氣未復之故,治宜益氣養血,以善其后,方用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加減,常用藥物:人參、白術、當歸、生黃芪、陳皮、白芍、桔梗、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炙甘草、生姜、大棗,水煎服。 2.虛證 多見于年老體弱者,或因毒盛正虛,正不勝邪,而出現陰虛火旺的證候。如患處局部平塌漫腫,其色灰暗不澤,肌肉僵硬,腐肉難化,或潰后膿汁稀薄,或膿多難出,局部悶脹痛劇。患者惡寒發熱,口渴欲飲,便秘,溺赤,脈細數或濡數,舌質紅,苔薄黃者,治宜養陰清熱,扶正托毒,方用透毒銀花散或竹葉石膏湯加減:常用藥物:銀花60g,生黃芪60g,生甘草10g,炒山甲10g,皂刺10g。此方藥味少而精,療效甚捷,故有清熱解毒、扶正固本、托毒外出的作用。竹葉石膏湯:常用藥物:太子參、黃芪、石斛、麥冬、當歸、竹葉、石膏、川芎、白芍、黃芩、生熟地、甘草。本方具有養陰清熱的作用。如患者形寒、自汗、膿腐已泄,瘡口久不生長者,并伴有神疲納呆、脈沉細,舌淡苔白者,此乃氣血雙虛,中陽不振,治宜益氣補血,方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3.外治 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和瘡形的變化,進行辨證施治,正如《瘡瘍選集》中曰:“瘡疽有陰陽之分,近世瘍醫治病,止憑一二種外用藥,或用一種,一概用之。若藥湯屬熱而敷于陽毒,藥品屬寒而敷于陰毒,豈非所謂如水益濕,如火益熱?若不辨陰陽妄敷寒涼之劑,繼寒腠理,凝滯氣血,毒氣內攻,侵之臟腑,其不危殆”。“況氣脈得寒而不生,淤血得寒而不散,腐肉得寒而不潰,新肉得寒而不生,為害不可勝言也。”又如“陰勝則熱治,陽勝則冷治”,再進一步說“外熱內痛者屬陽,用涼藥敷治,則熱毒自解、瘀滯自消”;“外寒內痛者,屬陰證,用溫藥敷治,則脾胃自狀,陽氣自回”;“半陰半陽證用溫藥敷治,則氣血自和,瘀滯自消”;“變證不可不知也,陽變為陰者,涼劑之過也,猶不可寒,故多生。陰變為陽者,熱藥之過也,不復可回,故難愈”。說明對外用藥不辨陰陽,是不能達到治療目的的。 腫瘍期 局部紅腫熱痛,宜用涼血清熱,消腫止痛的藥物治之,如家傳一筆消膏,如意金黃散、三黃膏等,如局部硬腫,微紅微熱,似痛非痛的半陰半陽證,可用沖和膏外治。若瘡形平塌、不紅不熱,硬腫不痛,可用陽和解凝膏外敷治之。 潰瘍期 潰后膿水不多,毒多難出,或腐肉深伏,可用化腐散、五五丹、九一丹、八二丹等清熱解毒,祛腐生新,排膿提毒,如局部腐肉難化不脫者,用紅升丹、三仙丹等,如效果不顯者,可用白降丹,外蓋消炎藥膏腐蝕之,以去其惡肉及頑腐;若局部腐肉漸脫或已脫落,但肉色鮮紅疼痛者,或肉芽水腫或膿水較多者,可用化腐生肌散、紫草油膏、白珍珠散等外敷瘡面,有清熱解毒、排膿生肌止痛的作用。若瘡面太大,膿不易出者可作“小十字切口”引流。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
來自: 中醫睡眠張醫生 > 《趙懷德中醫世家祖傳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