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優質文章、名老中醫免費直播、中醫臨床驗案、書方藥學習庫,盡在“甘草學園”——純粹、專業、平等、開放的中醫學習交流社區,與中醫同道共成長。 文章來源:甘草學園 原文鏈接:https://www./aq 作者:張樹森 患者,男,44歲,職員,因“胃脹2月”于2022年7月20日就診。 患者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脹,進食后明顯并有噯氣,無胃痛、反酸、燒心、呃逆,無惡心、嘔吐,無心悸、胸悶,就診于當地縣醫院,行腹部彩超檢查正常,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肝炎+梅毒+HIV正常,心電圖:竇性心律不齊,胃鏡示:1、胃體發紅糜爛(性質?);2、慢性非萎縮性胃炎;3、食管裂孔疝并反流性食管炎;4、十二指腸球炎。胃體黏膜病理:中度慢性炎,萎縮(-),腸化(-),活動(++)。碳14:陽性(>99)。 診斷為:慢性胃炎并胃體糜爛,反流性食管炎。給予甘海胃康膠囊、鋁碳酸鎂咀嚼片、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康復新液及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服用上述藥物1月后復查碳14:陰性(<99),但胃脹及進食后噯氣未見明顯改善,故已停用上述藥物。現欲求中醫治療,故來就診。 既往史:發現胃息肉7月,于某三甲醫院行內鏡下切除治療。自年輕工作后喜歡夜間加餐、飲酒多年,自患胃病后已戒上述習慣。平時大便不成型1年,進食涼冷易于腹瀉,偶有頭昏。否認其他病史,否認吸煙史,婚育史、家族遺傳史無特殊。 查體:BP 106/60mmHg,P 63次/分,心肺未見異常,劍突下無壓痛,無肌緊張、反跳痛,腸鳴音7次/分,雙下肢無水腫。舌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稍膩,脈弱。 輔助檢查:心電圖:竇性心律不齊。胃鏡示:1、胃體發紅糜爛(性質?);2、慢性非萎縮性胃炎;3、食管裂孔疝并反流性食管炎;4、十二指腸球炎。胃體黏膜病理:中度慢性炎,萎縮(-),腸化(-),活動(++)。 西醫診斷:1、慢性胃炎并胃體糜爛;2、反流性食管炎。 中醫診斷:胃脹-胃虛氣逆 西醫治療:多潘立酮片10mg,口服,每日3次。 中藥內服:旋覆代赭湯合枳術丸加減: 旋覆花15g 黨參30g 生姜25g代赭石5g 炙甘草15g半夏10g大棗10g枳實10g 炒白術20g海螵蛸15g牡蠣15g白芨10g 生黃芪30g茯苓30g桂枝15g澤瀉20g 鹿角霜10g黃連10g石榴皮20g 5付,普通飲片,自煎,每日3次。并囑患者服藥后如無明顯胃腸不適(便稀、胃痛),則堅持服用完中藥。 二診:服完5劑后,患者感胃脹及進食后噯氣癥狀明顯改善,大便次數多,便稀,囑停用多潘立酮片,將上方去生姜,加炮姜10g,桂枝加量至20g,石榴皮加量至30g,并加赤石脂15g,吳茱萸5g,5付,繼服。 三診:服后患者大便成形,每日1次,無胃脹及噯氣癥狀。效不更方,予二診處方5付,繼續服用。 四診:服后患者無胃脹、噯氣癥狀,大便正常,每日1次。將二診處方去赤石脂、石榴皮、吳茱萸,10付,繼續鞏固療效。10付中藥服完后無胃腸不適,予停藥。囑患者避免進食生冷、油膩及夜間加餐、飲酒,避免進食過飽。 按: 1、胃脹與痞證 “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按之不痛”為痞證,患者符合痞證特點。痞證分為水痞、寒痞、熱痞、寒熱錯雜痞、氣滯痞、食痞、胃虛氣逆痞等。對于該患者,44歲,平時喜歡夜宵加酒,久之則“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患者有胃脹,進食后明顯并有噯氣,為胃腑受損表現,辯證屬于胃虛氣逆,故用旋覆代赭湯。病因上屬于傷食所致,亦符合“食痞”,故予枳術丸。 胃是一個基本上什么都接受的器官,寒熱溫涼,酸甜苦辣咸,氣、水、酒、藥物均可攝入。因此可以表現為上述各種痞證,治療上可根據患者痞之類型進行選方治療。由于痞證可兼夾發病(如寒熱痞兼夾水飲),且四診和參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不同醫生可開出不同處方。 2、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結合患者傷食的病因,近1年大便不成型,為脾臟受損的表現,脾主運化、升清功能受損,導致清陽不升,腦竅失養,故患者偶有頭昏癥狀。此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患者服用一診處方后大便稀,次數多也反應了患者的脾虛,“急則治其標”,故加用對癥的藥物,如赤石脂、石榴皮等。臨床上治療脾胃病的患者,尤其需要考慮到患者服中藥后會不會發生腹瀉、胃痛等癥狀,因為多數患者會因此不再繼續服用中藥。即使是患者本身胃腸疾病的原因導致胃痛、腹瀉,患者也會說成是中藥原因所致。溝通也很重要,可以和患者事先說好,服藥后可能會有某種不適,不必擔心。另外可在處方中加用相關藥物,比如避免胃痛、腹瀉的藥物,如炒白芍、石榴皮等。 3、枳術丸 枳術丸《內外傷辨惑論》卷下:“治痞,消食強胃。”枳實(麩炒)一兩,白術二兩。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功可健脾消痞,主治脾虛氣滯(飲食停聚,胸脘痞滿),不思飲食。 白術健脾祛濕,助脾運化,為君藥。枳實下氣化滯,消痞除滿,為臣藥。燒飯荷葉為丸,飯為五谷,以滋養脾胃,為佐使藥,可養脾胃之氣,以助白術健脾益胃之功;與枳實相伍,一升清,一降濁,清升濁降,脾胃調和,符合“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理。 4、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外邪雖經汗、吐、下而解,但中氣已傷,痰涎內生,胃失和降,痰氣上逆。治療當化痰降逆,益氣補虛。方中旋覆花性溫而能下氣消痰,降逆止噯,是為君藥。代赭石質重而沉降,善鎮沖逆,為臣藥。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氣;半夏辛溫,祛痰散結,降逆和胃,并為臣藥。人參、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扶助己傷之中氣,為佐使之用。 目前人們生活顯著改善,多有“飲食自倍”之因和“胃腑乃傷”之果,行胃鏡檢查常可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可表現為胃脹,飯后飽脹,噯氣等胃虛氣逆的癥狀,故臨床使用旋覆代赭湯的機會較多。 5、茯苓甘草湯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第359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茯苓三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一兩,生姜三兩。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甘草湯是治療水飲之方,患者有水飲的體征,如舌淡有齒痕,不渴,故可用之。患者并無《傷寒論》第359條之“厥、心下悸”表現,但患者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不齊”,P 63次/分,血壓106/60mmHg,偶有頭昏癥狀,脈搏和血壓接近于正常低值。如果患者心律不齊變得明顯,則可能出現“心下悸”;胃部癥狀不解決或加重,也可以導致“心下悸”。脈搏和血壓再進一步降低或者遇見腹瀉、多汗、進食少等導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則可能出現“厥”的表現,即末梢循環不足。因此,患者是有茯苓甘草湯證的隱形指征的,故合用了該方。 I 原創聲明 本文為甘草學園論壇醫生原創,未經作者授權,嚴禁轉載; 授權后轉載請注明:來源甘草學園公眾號、作者姓名; 文中方藥僅供參考,請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辨證用藥,切勿擅自試藥! I 甘草醫生聲明 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我們尊重原創,若您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甘草學園公眾號、作者姓名。 若因版權糾紛、擅自試藥等引發問題,后果自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