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崗村兒時的夏夜。捉迷藏是一種游戲,亦稱摸瞎子。首先選定一個范圍,大家經過猜拳或一定規則之后,選定一個人先蒙上眼睛或背著大家數數,可長可短,而其他人必須在這段時間找到一個地方躲藏,時間到后那個人去找其他人,最先找到的人為下一輪找的人。沒有被找到,且最后回到出發點沒有被尋找者發現的人,將不參與第二局的猜拳,直接成為躲藏者。游戲可反復進行。小時候,我們沒有現在兒童們五顏六色,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漂亮玩具,但農村孩子的土玩具和古老的兒童游戲,還是給每個農村孩子帶來了一個快樂的童年。每當月光明亮的夏夜和秋夜,是農村孩子最快樂的時候,也是農村最熱鬧時候。飯后,小伙伴們不約而同地聚集在月光如水的村頭空地上,玩起各種各式的游戲。有打陀螺的,有推鐵環的,有打紙板的(紙折的方塊),有跳房的,跳繩的。還有丟手絹,七八小孩座成圓圈,一個拿著手絹圍著圓圈跑,乘有人注意把手絹丟背后,轉一圈過來逮住,由被逮住人繼續丟。玩得最開心最刺激的是捉迷藏。捉迷藏是分成兩邦,一邦藏,一邦找,互相另換。有的藏得巧妙,找半天都找不著。有的藏得笨拙,一找就逮個正著。有的鉆到黑屋床底下,弄得灰頭土臉的,也全然不知,有的鉆進麥秸垛里,小伙伴們找半天找不著,自己渾身又熱又癢受不了就跑出來。有的鉆進豬窩,爬在肥豬脊背后,驚擾得母豬只哼哼,主人以為有什么動物來為害豬崽,用手電一照,帶笑帶訓道:招呼發情的母豬把你雞雞咬掉,下次可不能再藏到這里。那一個個兒時熟悉的面孔—滿蘭、美仙、茶仙、愛米、小紅、東明、偉民、遠征、文明、紹泉、紹宇等似乎又在眼前浮現。因此吟成此律。
籬柵柴秸找地方,村童月下捉迷藏。
喧囂不問青蛙姓,嬉逐唯從瞎子狂。
舞蝶依依來夏夜,流螢眷眷繞荷塘。
乳名耳畔遙聽喚,應答無閑自顧忙。
2017.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