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100字 / 閱時2min -- 上期 [周三] 欄目我們對反證法做了簡單介紹,這期欄目我們補充介紹一下其他相關要點。 01. 批判性思維是一門訓練人如何成為一名理性思考者的學問,掌握它是成為一名理性思考者的必要條件。 它是人們面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決斷時,而進行的言之有據的思考過程。 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意味著理解與評判,以推出高質量的判斷,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而非辯論或者反駁,以圖“懟死”他人,逞口舌之樂。 同時,我們的認識到,批判性思維是建設性的思考,它讓我們的思維過程及結果更客觀、理性、準確;而非破壞性的思考,使思維過程陷入混亂,思維結果“天馬行空”不著邊際。 02. 要掌握這項能力,就得對它的三要素和兩原則有所了解。 我們先從批判性思維自身所涉及的對象、標準、目的——三個要素開始,逐一介紹: | 對象-批判對象要明確 公正、準確、透徹地理解對象的性質、內涵及范圍,可以盡可能地避免批判時對象變得模棱兩可,或者對對象產生曲解、誤解等現象。 例如,說到“使用iPhone 14”的時候,就說iPhone手機,而不是動不動拿“不愛國”來參合。 | 標準-批判標準要中立 思維過程中,要堅持中立的標準,而非有偏向的立場性標準。 例如,說到“新增10例感染者,都在XX地區”,那么我們就客觀的討論這個地區的新增的原因及應對方式,而非隨口就一句“都是因為他們隨性散漫導致的”。 | 目的-得出高質量判斷 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壞的、錯誤的、低質量的判斷; 而是為了得到好的、正確的、高質量的判斷,從而依此指導我們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做決策。 03. 結合批判性思維在生活中的應用經驗,有兩個基本原則——寬容原則和中立原則,需要我們遵守。 | 寬容原則 針對批判的對象,提煉出了寬容原則。 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所批判的對象,盡可能的理解它的合理性;否則,會影響批判的質量。 比如,看到“珠峰新的'身高’為8848.86米”,可以理解為“測量團隊經過精準測算得出新海拔,并由官方宣布”,接下來我們會針對這一客觀數據,繼續討論它“長高”的原因及影響; 而非,隨口一句“這和8844.43不一致,是騙人的吧!”,使討論糾結于數據的真假、發布主體的可信等方向。 | 中立原則 以無爭議的或者絕大多數人認同的標準作為批判的標準。 比如,科學定律(像拋出去的東西會掉下來)、法律規則(像違法的行為是要受到懲罰的)、道德準則(像尊老愛幼)等。 否則,面對同一事物,你有你原則,他有他原則,就必然會產生爭議,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這與客觀地理解批判對象無益。 這里再強調一點:寬容原則與中立原則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同時堅持的。 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確保思維過程及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與合理性,為高質量判斷的得出做好保障。 以上我們簡單的聊了批判性思維的三要素和兩原則,下期 [周三] 欄目我們說說批判性思維的另一個解釋——反省的思維。 #批判性思維 | 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