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百年光陰里,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是“中國最后一位先生”,是無數青年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楊絳先生身上有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 戰火硝煙,她遭受過;平安順遂,她體會過。天人相隔,她經歷過;幸福美滿,她品味過。縱觀楊絳的一生,是不斷歸零、又不斷重啟的一生。人生下半場,最通透的活法,是學會歸零。 情緒歸零。經歷得越多,越能明白,人生從來都不是一路綠燈的,磕磕絆絆是常態。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不是壓抑情緒,而是懂得適時地釋放情緒,讓一切負面的心緒得以歸零。 心情煩悶的時候,就帶上耳機聽一首治愈的歌,看一本有趣的書,讓身心得以舒展;生活快要崩潰的時候,就出門轉轉,看看街上為了生活拼搏的人,心中也就有了繼續的勇氣。沒有過不去的門檻,沒有翻不盡的高山。與其讓自己沉浸在諸多繁雜的負面的情緒中,不如放下一切,給心靈一個休息的時間。學會讓情緒放空,幫心靈減重,情緒平穩了,生活也就順了。 欲望歸零。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原理。你很渴時,給你一杯水,你感到10分的快樂。再喝一杯時,能獲得8分的快樂。一直喝到第6杯時,你不僅不會快樂,還會感到更難受。人的欲望,也如這樣一杯水。 楊絳先生曾說:“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年輕的時候,我們也曾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越好。閱歷多了,才慢慢明白,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物質的多寡,而是內心的富足。 人這一生,不是為欲望而活,是為幸福而生。真正的貧窮,不是衣服上的破洞,而是心上的無底洞。生活的本質,不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物欲,而是能享受當下,珍惜眼前的擁有。 正如周國平所說:“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欲望,滿足于過比較簡單的生活,生命的疆域會更加寬闊。”學會把心清空,讓欲望歸零。把多余的空間騰出來,生活才能盛滿幸福。 成就歸零。楊絳成名后,來訪者絡繹不絕,可她總是能避開喧囂,絲毫不為外界動搖。所有的佳譽,任何的贊美,在楊絳這里,都是一個“零”。 人生就像登山,每上一級臺階,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如若被一時的風光迷住了眼,停留在原地,就難以看到更高更廣的天地。曾經的輝煌不舍棄,便難以鑄造新的成功。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在過去的成就上按下歸零鍵,重新出發,走得更遠。 雨有急有緩,路有平有坎,事有逆有順。歲月的慈悲之處就在于,不管經歷了什么,只要我們能夠驅除內心的陰霾,日子終會在陽光下開出花來。做一個時時歸零的人吧,把每件好事都當做恩賜,每件壞事都當做歷練,愿你能撣去過往的塵埃,用一顆全新、澄澈的心經營生活,將日子過得美好而豐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