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盤點了春秋戰國的良相、虎將。作為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我們必須得說說這些思想家和他們的思想。 1.道家 1? 老子 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管理過周王室的收藏室。 孔子周游經過東周洛陽,看到老子便向他請教周禮。老子皺了皺眉頭回答:“仲尼啊,你說的那些個事兒那些個人啊,早沒了,尸骨都要腐朽了,只剩那么幾句話了。我聽說啊,那些做大生意真正有錢的人看起來很樸素,那些德才兼備的人呢看起來笨笨的。你呢,一定要去去自己身上的驕傲還有多余的欲望,不要嘚瑟不要貪心。我能講給你聽的,也就這些了。”他話一說完,孔子立即化身他的迷弟,深有感觸地說:“我知道鳥能飛,可是人能用網捕;魚能游,可人能用魚鉤釣;獸能跑,可是人能用弓箭射。唯獨這龍啊,我不知道,它們乘著風云直飛上青天啊。今天見到老子,他就是這龍啊。” 老子這人特別低調,一個人默默地修道養德。他在東周做官,看著東周一天比一天差,心里難過只好離開。他離開時候經過城門,守衛說:“既然你決定離開,那請寫一本書留下吧。”老子就洋洋灑灑地寫了起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寫完這五千多字,他就騎著青驢,消失在天邊。這本書就是《道德經》。 老子雖然不知所往,江湖上卻留下了他的傳說,他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稱為“黃老之學”。道教呢,也把他奉為創始人。 2? 莊子 戰國時期宋國人,姓莊名周,是一個漆樹園的小頭頭。我們都知道宋國總是被楚國人欺負,后來也被楚國滅掉。 莊子比老子勤奮,他寫了十萬字的作品,不過基本都是寓言故事,天馬行空,生活里基本見不著實物。再加上他的書寫語言過于瀟灑自嗨,所以王公大臣們都皺著眉頭說:“啥玩意兒?這個莊周,不知道想說什么!” 但是楚威王不一樣,他聽說莊周人很賢能,就派人帶著一堆貴重禮物去請莊子來楚國做丞相。莊周看著楚國使者的大排場,微微一笑說:“千金之禮很重了,丞相,地位也很尊貴啊。不過你忘那些專門用來祭祀所用的牛嗎?人們用心養它好幾年,還身披彩繡送到太廟。這牛哪里知道自己是要被殺來祭神祭祖的呢?這是捧殺啊。你快走吧,別害我,我不想做那頭傻牛。而且我還告訴你,我這輩子都不會做官的!” 他說到做到,真沒去做官。每日里照看一些漆樹,謝謝《逍遙游》,夢一夢蝴蝶,看看水池里歡快地游來游去的小魚。他因為看魚被別人抬杠:“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作為奇葩,他想都沒想就回了一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漂亮啊,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掉魚兒快不快樂;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小龍蝦大閘蟹見不到我多難過;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做老師很快樂?天哪,如果開一場春秋戰國奇葩會,莊子會不會是BBKing呢? 看出來了嗎?道家學說集中在楚國。 2.儒家 1? 孔子 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司馬遷很尊重孔子,他在《史記》里把孔子列為“世家”,這可是和諸侯們平起平坐啊。 孔子出身不好,長大后尋找出路的時候也總是身陷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他離開魯國,在齊國、宋國、衛國和陳蔡之間徘徊往復。孔子很高,于是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高人”,心里暗暗稱奇,魯國人也因而器重他,孔子因而回到魯國。 孔子三十歲這一年,齊國名相晏嬰帶著國君景公一起來到魯國。景公請教孔子:“秦國君主秦穆公,地盤小還偏遠,做霸主有沒有希望?”孔子認真回答道:“秦國,國家雖然小,但是秦穆公志向很遠大;秦國地方偏僻,但是君主德行很正。你看他重用五羊大夫百里奚,和人連說三天話,就委以重任。他這樣呢,稱王是沒問題,稱霸就不行了。” 孔子三十五歲這一年,魯國內部發生動亂,孔子避難來到齊國。齊國的師襄是音樂大師,孔子便向他請教音樂。他一直練一直練,師襄說:“可以了。”他卻說:“我還不夠熟練。”師襄說:“挺熟練了。”他說:“不行,我還不明白里面的感情。”師襄說:“你已經完全理解曲子里的感情了,不用練了。”孔子還是堅持說:“不行,我還不了解這曲子的作者呢。”終有一天,他興高采烈地跑去找師襄說:“我知道這曲子的作者了,他是周文王啊。”師襄大驚,佩服地說:“對,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你真是太厲害了!”孔子為這一首曲子,專注地練了三個月,人們說他“三月不知肉味。” 齊景公本想重用孔子,在齊國推行禮樂之治。但是晏嬰勸他說:“孔子現在推行周禮,好雖好,可是有些繁瑣。而且您要讓百姓們重新適應舊麗蘇怕會引起不滿,還是小心為上。”景公從此再不提禮制,孔子很失望于是離開齊國回到魯國。 孔子雖然學識淵博,可是因為立志推行周人的禮制,諸侯們忙著爭霸,都覺得他的話有點Out,所以他很不受重用。但是魯國君主魯定公還是任命他為司空,還一度行使宰相權利。齊國人擔心孔子輔佐魯國自己會很危險,就花了重金賄賂魯國君,魯國君沉迷于玩樂,疏遠孔子,孔子沒辦法開始了四處奔走流浪。這一年,他56歲。 孔子在鄭國的時候和弟子們走散了,弟子們四處打聽找人有沒有見過孔子,有一位路人說:“我在東門見到過你說的那么個人,長得是不是上身長下身短?但這人看起來好落魄,像一只喪家犬。”子貢找到孔子,還把這話說給他聽,孔子也嘿嘿自嘲:“這人描述我外形不夠到位,說我像喪家犬,這很到位啊!” 嘲笑孔子的還不止這位。孔子流落到蔡國時候又和弟子們走散了,這一次是子路到處打聽他,他見到一位扛鋤頭的老人,就問人家有沒有見到夫子,老頭兒拄著鋤頭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算什么夫子?”子路也把這事兒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人是世外高人啊。” 孔子在蔡國呆了三年,吳國人攻打蔡國旁邊的陳國,楚國來救援陳國,還專門派人厚禮聘請孔子。陳蔡兩國的大臣們商量著:“孔子是個賢能的人,楚國又是強國,他倆聯手,咱們可危險了。”于是派兵在野外圍攻孔子,孔子和弟子們出不了門兒也沒得糧食可吃,有人還餓的生病了,個個無精打采。可是孔子呢,照樣每天講課、彈琴、唱歌,像個沒事兒人一樣。子路看不下去了,他生氣地說:“不是說自己是君子嗎?怎么君子也落得這般窮困的下場!”孔子依然云淡風輕地回答:“君子當然也有窮困的時候,可是君子和小人不一樣就在于窮困的時候也不消沉,不放任自己。”孔子花盡心思激勵弟子們振作起來,最后,大家也只是苦笑著說:“老師啊,您的抱負太遠大了,所以天下人接受不了啊。” 后來孔子派子貢去楚國尋求救兵,楚昭王立即派人來迎接孔子。孔子一到楚國,昭王就準備把七百里地封給他。但是楚國令尹勸說他:“孔子一心要恢復周朝禮制,他還有一幫72賢能弟子幫忙,大王你給他七百里地,如果他想自己建個國家實行周禮也不難。但這對我們楚國可是大大的威脅啊。”昭王也就打消了這年頭,這年秋天昭王去世,孔子也離開楚國。這一年他63歲。 離開楚國后,衛國來請孔子,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君子為之必可名,名之必可行。”兩年后,孔子年屆65,流落在外14年的孔子再次回到魯國。魯國國君向孔子請教如何管理國家,卻并不重用他,孔子也從此放棄了做官的年頭。從此專心整理詩歌,編寫了《詩經》,還為魯國寫了一部史書叫《春秋》。 孔子一直堅持做的,便是教書育人,他教導學生“文、行、忠、信”,自己呢也以身作則。在吃上,如果魚肉不新鮮或者切得不好看,他就不吃。至于坐下和睡覺,如果席子放得不平整,他就不坐也不睡。如果身邊有人正在守喪期間,他也不吃飯。 孔子去世后,弟子們為他守孝三年,有些人甚至直接在孔子墓地附近安家落戶,前來祭祀的人也絡繹不絕,于是這里就發展成了孔府、孔廟、孔林。 對于孔子,我們只能借司馬遷的話說,那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2? .孟子 孟子,戰國時候騶人。和他們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一樣,孟子也是一肚子學問卻總不受重用。齊宣王不用他,魏惠王也不用他,尤其是那篇《孟子見梁惠王》中,王“顧左右而言它”。這時候秦國用商鞅,楚和魏用吳起,齊國用田忌和孫臏,孟子的想法真是不合時宜。傷心失望之余,他開始著書立說,宣揚孔子的思想。 3.法家 1? 韓非 韓國王室公子。從小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但是他口吃,所以語言表達困難,只能拼命寫書。 韓國在戰國七雄之中一直最弱小,韓非很惆悵,多次向韓王建議修明法治,求人任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口吃說話不清楚,反正韓王沒理他。 韓非寫了一篇《說難》,始皇帝見后驚為天人,韓非同學李斯告訴秦王政作者是韓非。秦王政立馬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就派韓非出使秦國。但是最后,韓非也因為妒忌含冤死在了秦國。 2? 商鞅 商鞅,原名公孫鞅,衛國的公子。和韓非一樣,商鞅也是很小就迷上了刑名法術之學,效力魏國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病重,魏王前去探望,請求他推薦一位可以死后接替為丞相的人,公叔座說:“我手下那個公孫鞅,很有才華,可以委以重任。”但是魏王看不上商鞅,公叔座又說:“如果不用那就殺掉他,不然以后會成為我魏國的威脅。”魏王笑著和別人講:“老丞相真是昏了頭,竟然勸我把國家交給公孫鞅,開玩笑吧。” 秦國秦孝公聽說后立馬派人請商鞅來秦國,第一次見面,孝公對商鞅印象很差,說他狂妄,商鞅卻說:“我和他談的是帝王之道,他沒聽懂。”過了五天,孝公又召見商鞅,好點兒可是依然不夠滿意。五天后,兩人再次見面,商鞅和秦孝公談論霸主之路,孝公大喜,當下決定重用商鞅。商鞅也開啟了自己的變法之路。 商鞅剛剛頒布新法,怕人們不相信。于是就在國都的南門兒豎了一根木頭,廣而告之說:“誰能搬動這塊木頭,那就賞十金。”看熱鬧的人很多,議論紛紛的人更多,可是沒有一個人敢去試試。商鞅就把獎勵提高到五十金,有一個人好奇心驅使前去試了一下,這一試,嗨,五十金到手了!看熱鬧的人紛紛贊賞道:“嗯,這商鞅說話真算數啊。”商鞅才是有獎問答的鼻祖啊。 商鞅的新法賞罰分明,鼓勵人們上戰場殺敵立功,但是你稍微觸犯法律那懲罰就很嚴重,還會連累到你的家人朋友。秦國人因此變得勇猛無敵,可是人們之間的關系卻太冷酷了。有人抱怨說新法不好,商鞅就說他們是惡民,直接趕到邊遠之地。秦國太子犯法,商鞅也不留情面,嚴厲懲罰了太子的老師。 秦國因為商鞅迅速強大,可是強大的背后卻是冷酷無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慘死。可是他的殘酷法律卻不知不覺植入了秦國的管理,雖然后來始皇帝統一全國,秦朝卻只存在了14年。 4.縱橫家 1? 蘇秦 蘇秦,東周洛陽人,鬼谷子的學生。 蘇秦年輕的時候,喜歡到處游玩,也沒玩出來什么名堂,還搞得自己窮困不已,家里人都嘲笑他:“我們東周人的習慣就是要做買賣學手藝,置辦產業。你倒好,就想靠一張嘴吃飯,真是做白日夢啊。”家里人這番話說得蘇秦無地自容,他只能閉門讀書,但是心里特別喪:“讀了這么多書,卻沒有因此變得尊貴富裕,也難怪別人要笑我了!”但是后來他突然讀明白開竅了,自信地自言自語:“我可以用這一套來說服當世的君主們了。” 他信心滿滿地開始四處求職,先去見周顯王,顯王覺得他太年輕。他就一路向西來到秦國,秦國的惠王剛剛殺掉商鞅,就討厭這些想法多話更多的謀士們,正在氣頭上,自然不用他。他去趙國,趙國丞相看到他就不開心,也不用。 蘇秦來到燕國,給燕侯分析了燕國周圍形勢,勸他不能“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因此一定要和鄰居趙國搞好關系,而不是盲目擔心遠在千里之外的秦國。 燕文侯大喜,賞賜了蘇秦車馬財物讓他去趙國游說趙王。有了燕國的重視,蘇秦所到之處都受到高規格接待,每到一個國家,國君都會賞賜他大批財物讓他去說服下一個國家。 就這樣蘇秦成功勸說了齊、趙、魏、韓、楚和秦一起組成“合縱國”,共同對抗秦國。這一切,都是靠著蘇秦的口才和思考。 2? 張儀 張儀,魏國人,和蘇秦是同窗,都是鬼谷子的學生。 張儀剛入行的時候,蘇秦已經聲名鵲起。蘇秦成功說服燕趙合力抗秦,他很擔心萬一秦國來攻打,那么六國聯盟就會破裂,因此想讓張儀去穩住秦國。 張儀也像蘇秦一樣,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一顆善于思索的腦袋,成功地破壞了蘇秦苦心經營的“合縱國”,重新建立了以秦國為首的“連橫國”。 最后,連橫國同盟打敗了合縱國同盟,秦國把齊楚燕韓趙魏一一滅掉,統一了全國。 5.文學家 1? 屈原 屈原,名平,楚國貴族,楚懷王的重臣。 屈原博聞強記,善于治理,口才也特別好。 楚懷王優柔寡斷沒有主見,偏偏有很多人在他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于是他就越來越疏遠屈原。 屈原眼看著楚國一天一天衰落,頻頻被秦國欺負,心痛不已。而自己一腔抱負卻不為楚王所用。這苦悶讓他最后選擇自沉汨羅江,值得欣慰的是,屈原開創了辭賦這一文學體裁的先河,給我們留下了楚辭和離騷。當然,還有端午節。 小結: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有思想的人向前一步,躍躍欲試,他們走遍天下,期望用一己之所學助君王成就霸業,好匡扶天下。渴望賢才的統治者們也做出了不同選擇,這選擇卻也在冥冥之中決定了他們國家的走向與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