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路口 四季更迭,時間卻一往無前。既一往無前,何來路口?所以我這篇文章的標題似乎錯了。然人類發明了紀元,每百年為一世紀,又根據地球自轉和公轉確定了24小時為一天,365天為一年。每當一個365天結束,下一個365天開始的這天就被稱為元旦——元者,年之首;旦者,日出也。元旦,就是我眼里的時間路口。 身在職場時,每年的12月就開始忙著各種總結和報告,還要做PPT,年復一年,忙的不亦樂乎,而且樂此不疲。離開職場后,沒有了工作任務的壓迫,神經放松了,但還是習慣站在時間的路口回眸,回眸來路上那些深深淺淺的腳印…… 今天的回眸跟去年一樣,看見深深淺淺的腳印邊都有一個用過的口罩——一面白色,一面藍色,白色讓人想到疫情,有些緊張;藍色讓人想到天空,燃起希望。 自2020年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后,國人以及世界都已經習慣了時時防疫,隨時抗疫。所以2021年的開端沒有了對疫情的恐懼,沒有了口罩荒。但是上到中南海,下到普通百姓家,防疫這根弦始終緊繃——這也是我們國家防疫、抗疫工作做到了世界第一好的主要原因。隨著疫苗第一針第二針普遍接種,很多人以為看到了跟新冠病毒說拜拜的曙光。令人想不到的是7月底8月初,新冠疫情在揚州蔓延,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全面封閉,為時一個月……揚州加油的呼聲震徹夜空,讓人淚目!而真正讓人從心底破防的卻是封城一個月的時間里普通老百姓的堅持與堅守,是個小區鄰里之間的互幫與自救,是蘇大強陣營里兄弟市的支持與奉獻! 眼下,古城西安正重演著揚州2021年8月的事故——作為揚州人,我們能對西安人當下的處境感同身受,所以也更真誠的希望這場事故盡快變成故事——哪怕事后提起來心底依然隱隱作痛! 人類發展至今,讓人心底隱隱作痛的事件何其多。人類不怕痛,但怕重復痛——因為老傷疤撕開再結新痂,比起新傷更難治愈。新冠疫情伴隨著人類已經整整兩年了,據說特效藥已經問世,2022年人類將走出疫情的陰霾——此消息真假我沒有考證,但渴望是真的。疫情爆發的后果不僅僅是危害人們的生命、影響地方經濟、拉一批懶政亂政的官員下馬,更大的后果是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希望從現在開始,精準防控越來越精準,武漢、揚州、西安的悲劇不再重演。 五一的時候,馥園花開如海:粉紫與粉紅色的薔薇爬滿了圍欄,粉色的夏洛特與橙色的王妃在各自的拱門上傲視藍天,大紅色的四季茶花朵之碩大,一點不輸于夏洛特與王妃……日日徜徉花海,沐浴了一身香氣,恍然以為世界安好,疫情已結束,海外留學的娃會如期回國……可現實很快打臉,娃說已經一年半沒去學校,都是網課,進度總是不緊不慢,計劃又趕不上變化了!到今天為止,又是半年多過去,海外疫情防控依然讓人詬病不止……后悔當初不該讓娃選這世界排名前14的名校,或者不選雙專業。如果那樣,娃早跟同學一樣4年大學畢業,再跑到英倫讀研一年回來,妥妥避過疫情。唉…… 花香讓人愉悅,不但讓我誤判了國外疫情防控的形勢,也讓我被娃爹一番激情點燃,決定再次創業: 娃爹說:甲方股東都是國內名牌大學高知,放棄了高薪工作自己創業——這讓我對素未謀面的甲方眾人心生敬意! 娃爹說:這幾個產品產量非常大,每月都會過萬,而且甲方提出月結并且有預付款;我們提出保底產量,甲方也無異議——這讓我覺得產量大,回款快,有保底,縱然利潤微薄也無妨! 然后,娃爹到處找模具廠家商談模具制作,力求最高性價比,就為幫甲方節約模具制作成本。善良的娃爹在商業合作方面一貫善于過度換位思考,即使我不斷用古人的話“義不生財,慈不帶兵”鞭撻他,他也從不改變。 也罷,好在有甲方多次強調的“高產量”支撐,我且信了再說。花開花落,春去夏來,工廠籌備完成,開始艱苦卓絕的試模——一分價錢一分貨,低成本的模具浪費了大量的板材不說,耗費的時間與人工也讓人咋舌,尤其是每一次打樣,區區幾個成品都要忙到午夜兩點。好不容易兩款產品的模具都磨合好了,以為可以大量投產了,甲方卻不能履約,還質疑我的團隊人數過多,沒好好控制人工成本! 我們在做的兩款產品,每一款從落料到成品都需要經過17道工序,我的團隊已經很緊湊了。成員2/3都是以前的老部下,專業沖壓技術工,還有專業車工,他們不但專業,也很敬業。除了精通設備與模具,叉車還開的溜溜的。如此精干的團隊當是生產企業的瑰寶,畢竟不是阿貓阿狗都能干技術活的。奈何甲方不理解,我們也不解釋。但是此番雙方交流讓我想起一句話:投資有風險,合作需謹慎! 果然。 好在雙方經過協商,調整了生產安排。作為命運共同體,我們依然會一如既往做一個負責任的乙方,希望甲方亦如此。經過甲方老大的講述,我才知道他們其實也是一個新公司,一群精于設計的年輕人在為別的公司的大項目做完嫁衣后,覺得這么好的團隊解散了可惜,于是決定創業,并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在行業里站穩了腳跟,拓展了市場。 到了我這個年紀還敢于跟著一群年輕人共同成長,不可謂不膽大。但是既然選擇了信任,就義無反顧走下去——因為,他們的創業故事感動到了我。 天道酬勤,商道酬信。亦勤亦信,2022年,我們雙方定要一起努力,謀求共同發展。 2021年6月19日,因為忙于工廠籌備,我分身乏術,決定將母親送到慈新醫院養老中心。開始一周,我每天都會不定時去探望,隨著母親習慣了新環境,我的擔心也就慢慢放下了。 母親患阿爾茲海默癥已近12年,不認識我也已有5年。最近3年,則完全不識家人。在傳統觀念里,養兒防老,就是為了老年有兒女在身邊,只有五保戶才會去養老院生活。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我為了照顧母親修建了馥園,還拖著病軀常住馥園伺候母親。如果不是小表姐的建議,恐難以改變我對于養老方面的認知。其實對于母親來講,醫院的養老中心更適合她。一來她已經不識家人,誰照顧都一樣;二來養老中心的護理人員有專業的護理知識和經驗;三是養老中心一日三餐營養配比均衡,而且定時定量,更有助于老人建康;四是養老中心老人眾多,不管他們彼此是否聽得懂,大家歡聚一堂總比一人獨處要好。經過半年多的實踐,事實證明我當初的決定是對的。母親現在每天清清爽爽,白白胖胖。我輕松了,她也舒服了。感謝小表姐的建議,感謝護理員小方的悉心照顧! 最近在追一部電視劇《小敏家》,講述的是中年人的生活。周迅和黃磊演繹的很真實,所以代入感很強。從2021看到2022,邊看,邊思考,還能減壓。中年,對于人生來說,其實也是一個時間的路口。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那個被法律緊緊捆綁在一起的人。活得苦、了累了、煩了,不能吼老的,不能罵小的,只能兩個中年人互相掰扯。掰開了,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掰不開,繼續掰扯,然后一起白頭——這也算一種與子偕老——而且是絕大多數蕓蕓眾生逃不開的一種方式。 看著,想著,2022年的寫作計劃就有了:我要寫一部中年人的小說,標題就叫《萬箭穿心》。 歲末年初,必須寫總結和計劃的抓耳撓腮,不需要寫總結的會說“反正年年都一樣,有什么好總結的,有什么好計劃的,得過且過得了。”我寫過很多年總結,做過很多年計劃,也偷過懶。今天這篇文章雖然沒用總結和計劃的格式,但是2021和2022都在里面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2022,我的親朋好友們,我的合作伙伴們,一起加油! 楊甦于馥園 202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