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 

文 | 希銳
發(fā)布 | 陶然紀(ID:taoranji2022) 你好啊,歡迎來到【陶然紀】。 和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我們開通視頻號啦! 我們會在視頻號【陶然紀和栩然說】發(fā)布與教員、黨史相關的視頻,文末有最新一期的視頻。 后續(xù)我們會舉行直播等活動,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噢~! 每周一、三、五早上九點,我們都會定時推送一篇原創(chuàng)好文,其他時間不定期推送,感謝您的大力認可支持。 大家多次提到的音頻,我們已經(jīng)做出來啦,感謝大家支持公眾號【陶然紀】。 歡迎點擊下方卡片收聽~?? 會議上,當聊到舊戲中某位人物斷臂“為國家盡忠心,晝夜奔忙”的話題時,毛主席忽然站起身,對一位參會的同志說:“劍英,我送你一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是的,你沒看錯,毛主席當眾點名表揚的這位同志,就是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毛主席送給葉帥的這句話,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自題聯(lián)語,本意是用諸葛亮和呂端兩人的為人行事之風來自我勉勵。“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句挺好理解,就是在說葉帥為人沉穩(wěn)持重,做事考慮周到。那如何理解“呂端大事不糊涂”這句話呢?這句話中的“呂端”又是誰?通過查找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原型出自《宋史·呂端傳》,原文如下:“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決意相之。”宋太宗想要讓呂端當宰相,但有人說呂端為人糊涂,沒有資格和能力當宰相。對于自己的決定,宋太宗并沒有猶豫,并說,呂端這個人,小事上糊涂,大事上卻一點都不糊涂。這里的“糊涂”,可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傻或笨、癡或呆,而是代表了一種處理事務的智慧態(tài)度。說呂端“小事糊涂”,是說他不刻意計較個人得失,也不太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惡意攻擊、閑言碎語。相反,行得端,走得正;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穩(wěn)得住。說呂端“大事不糊涂”,是因為在關系到國家存亡、人民安危這類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大事面前,他從來不會含含糊糊,莫衷一是。相反,呂端是非分明,秉公辦事,深得宋太宗的賞識。呂端一生歷經(jīng)三代帝王,為官幾十年,幾乎沒有受到過什么大的沖擊,想必跟他這種“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特質(zhì)不無關系。毛主席稱贊葉劍英元帥“呂端大事不糊涂”,是因為每當面臨重要時刻,葉帥和呂端一樣,都能堅守原則,并果斷決策,化解危機,做出巨大貢獻。他身上的這種特質(zhì),對我們當代人,又有什么啟發(fā)呢?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回顧回顧葉帥人生中經(jīng)歷的3個“不糊涂”的關鍵時刻。只聽“砰”的一聲槍響,久違的寂靜被打破,一場蓄謀已久的反革命政變,狂風驟雨般地開始了。這場反革命政變的始作俑者,正是當時風光無限的北伐軍領導者蔣介石。那時候,北伐軍本來一路勢如破竹,陸續(xù)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兩大軍閥勢力,但蔣介石的叛變,卻讓整個局勢風云驟變。蔣介石將槍口對準了共產(chǎn)黨人,將屠刀劈向了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北伐戰(zhàn)爭,就這樣戛然而止,大革命宣告失敗,國共第一次合作,也徹底破裂。那時候,葉劍英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代理師長,正率領部隊駐守江西吉安。當他得知蔣介石叛變革命的消息,十分驚詫,大為震動。葉劍英沒有想到,堂堂北伐軍的領導人,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居然能夠就這么輕而易舉地叛變革命,大肆屠殺曾經(jīng)一起并肩作戰(zhàn)的同志,甚至還有普通民眾。是跟著蔣介石,變成反革命,還是離開蔣介石,跟著共產(chǎn)黨,繼續(xù)鬧革命?“寧漢分家以后,蔣介石說漢口反革命,武漢說蔣介石反革命,兩下吵。我對武漢沒有多少懷疑。但蔣介石還是總司令。究竟跟著誰走?那時沒人來,也沒電報來。我就自己看報紙,關上門,想了幾天,什么問題都想到了。我想到自己年輕時立志為國為民做點事,參加革命后當了師長。那時師長每個月差不多都有二三萬元收入。二三萬元不少了,十個月就是二三十萬,公公道道,做二三年師長就是個百萬富翁。……如果只是為了個人,跟蔣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但是,蔣介石在上海屠殺工人,屠殺群眾,變成了十足的反革命!一個革命,一個反革命,陣線已經(jīng)很分明了。參加革命,還是反革命?想了想,只有革命才有出路。” 經(jīng)過一番思想上的激烈碰撞,葉劍英果斷作出決策:反對蔣介石,跟著共產(chǎn)黨,繼續(xù)革命。葉劍英先是在隊伍中找來左派軍官和知心朋友,經(jīng)過商量,決定打出鮮明的革命旗幟,亮明自己的態(tài)度。為此,他親自起草了一份“反蔣”的電文,之后,召集全師軍官開會,發(fā)表演說,并宣讀致武漢國民政府的電文,表示“至誠擁護中央反對蔣介石”,通電全國。當時吉安的右派軍官強烈反對葉劍英,并與當?shù)赜遗蓜萘ο喙唇Y(jié),準備鬧事。預感不妙,葉劍英先發(fā)制人,同左派軍官緊急秘密磋商,穩(wěn)住了全師官兵,并立刻派出可靠人員分頭襲擊,各個擊破,將右派軍官扣押,收繳槍械。之后,便舉行誓師大會,迅速將隊伍編成四個團,投靠武漢革命政府。起初,蔣介石對此消息不太相信,畢竟二人也曾打過交道。在蔣介石看來,葉劍英應當是個講交情的人,留給自己的印象也不錯,應該不會做反對自己的事情。但當消息得到確認后,蔣介石十分氣憤,覺得葉劍英不念舊情,羅列葉劍英所謂陰謀叛黨的“罪惡”,并決定將葉劍英“永遠開除”國民黨黨籍。“有人問我反蔣圖個什么?我說我反蔣不要什么東西,只圖個革命。我們革命的槍要對準反革命。蔣介石當反革命,跑到我們槍口上來,是他自己找打的。我們打蔣介石不是因為有什么個人恩怨,而是因為他反革命。 到武漢后,他發(fā)現(xiàn)武漢國民政府也逐漸靠不住了,大有“寧漢合流”之勢,這更堅定了他加入共產(chǎn)黨的決心。經(jīng)過一番周折,葉劍英找到了自己的同鄉(xiāng),共產(chǎn)黨人李世安。葉劍英對李世安說:“現(xiàn)在,我是看得更清楚了。靠國民黨是不行了,只有共產(chǎn)黨才可以領導我們革命。如果你相信我,就介紹我加入組織吧!”就這樣,在葉劍英的誠懇請求下,他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不過考慮到當時的局勢復雜,以及葉劍英在國民黨中的工作經(jīng)歷,那時候,葉劍英的身份并未公開。但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葉劍英已經(jīng)與過去決裂。面對反革命的囂張氣焰,他沒有選擇隨波逐流,而是毅然決然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開啟了自己嶄新的革命生涯,也開啟了自己的人生新階段。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葉劍英先后策應南昌起義、參與廣州起義,后又曾在香港進行一段時間的地下工作,又去蘇聯(lián)學習了一年多。1931年1月,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葉劍英到了當時的中央蘇區(qū),在軍委參謀部工作。那時候,他已經(jīng)聽說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能力了得,于是便虛心拜毛澤東為師。恰逢蔣介石對中央蘇區(qū)發(fā)起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葉劍英一邊跟毛澤東學習,一邊參與實際的指揮作戰(zhàn),可謂是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了起來。由于學習認真,葉劍英的軍事指揮能力提升很快,并升任為紅軍的總參謀長。當上總參謀長后,除了繼續(xù)協(xié)助毛澤東、朱德等人指揮作戰(zhàn),葉劍英還將精力大量投入到司令部機關建設當中,為的就是讓其變得正規(guī)化,成為精干有效率的軍事統(tǒng)率機關。葉劍英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同時,他在殘酷緊張的反圍剿斗爭中,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所表現(xiàn)出的運籌帷幄的能力,也深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贊揚。有了大家的認可支持,葉劍英的工作本應可以更好開展下去。但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共產(chǎn)國際和王明派博古、李德來到中央蘇區(qū),掌握了軍委領導權,一頓完全脫離實際的謎之操作,不僅讓葉劍英的工作難以順利進行,連整個中央蘇區(qū)都保不住了。這造成的直接嚴重后果就是,紅軍被迫離開中央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也即我們常說的長征。血戰(zhàn)湘江時,葉劍英不幸被炸彈擊中,彈片打進了他右腿靠近臀部的地方,但他沒有叫疼,而是堅強地忍住,并說:“沒關系,不要緊”。由于轉(zhuǎn)移過程緊張,加上醫(yī)療水平有限,這塊彈片沒法取出,就永遠留在葉劍英體內(nèi)了。雖然負傷,但葉劍英似乎并不太在意,相反,他把更多的關心留給了戰(zhàn)友。那時候,他帶傷行軍,依舊堅持工作,以至于勞累過度,加上營養(yǎng)不良,曾幾次吐血。“葉司令員很關心我,如果沒有他的那匹馬,我也許走不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了!”1935年6月中旬,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周折往復,中央紅軍終于在川西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當時訂立的戰(zhàn)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zhàn)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chuàng)造川陜甘蘇區(qū)根據(jù)地。但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張國燾自恃兵力比中央紅軍多,便向中央要權,妄圖南下搞分裂,甚至另立中央。1935年9月8日深夜,張國燾給陳昌浩發(fā)出秘密指令:這封密電送到時,陳昌浩正在開會,由于講話正在興頭上,邊把信交給一旁的參謀長葉劍英。葉劍英一看密電內(nèi)容,意識到事態(tài)十分嚴重,必須要審慎處置,不然后果不堪設想。盡管事態(tài)嚴重,內(nèi)心焦急,但在當時的會場,他不能表露出來,而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將電報塞進口袋后,佯裝出去如廁。離開會場,葉劍英便飛也似地跑到中央駐地,將電報交給毛澤東查看。“你趕緊回去,不要讓他們發(fā)覺你到這里來過。”由于葉劍英及時“通風報信”,毛澤東立刻同周恩來、王稼祥等人召開緊急會議,為避免紅軍內(nèi)部產(chǎn)生武裝沖突,減少不必要的傷亡,遂決定迅速選擇離開,脫離這個是非之地,率領紅一、三軍團先行北上,為整個紅軍的北上開辟道路。與此同時,葉劍英也以“打糧”的名義,連夜帶走了軍委縱隊的直屬隊。“不!不是開小差,而是開大差,是執(zhí)行中央北上抗日方針。”面對張國燾企圖分裂搞分裂的陰謀,葉劍英堅定地支持中央北上的正確方針,發(fā)現(xiàn)風頭不對,就立刻作出決斷,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jié),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于這件事,毛澤東念念不忘,他曾數(shù)次提起,并說:“葉劍英同志將秘密的命令偷來給我們看,我們便不得不單獨北上了。因為這電報上說:'南下,徹底開展黨內(nèi)斗爭。’當時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會打起來的。”“葉劍英同志在關鍵時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這個了(一邊說毛澤東一邊摸了摸自己的腦袋)。  寫到這,我已經(jīng)和大家分享了葉劍英元帥人生中3個“不糊涂”的關鍵時刻。早年投身革命,面對蔣介石的反革命行徑,他通電反蔣,毅然加入共產(chǎn)黨,與反動勢力勢力斗爭到底,忠于革命,不糊涂;壯年參加長征,面對張國燾的反黨分裂行為,他支持北上,發(fā)現(xiàn)危機立即處理,保證了黨中央和紅軍的安全,維護團結(jié),不糊涂;晚年穩(wěn)定大局,面對srb的囂張跋扈,他沉著應對,周密準備安排,先發(fā)制人,果敢斗爭,不糊涂。葉帥的一生,還面臨過許多次關鍵時刻和抉擇,但本文提到的這3次,足以當?shù)闷鹈飨瘜λ哪蔷洹皡味舜笫虏缓俊钡母叨仍u價。葉帥的經(jīng)歷,對我們當代人,其實也有諸多的啟發(fā),尤其是在進行選擇這件事情上。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人可能曾經(jīng)想過,但鮮有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所謂原則,可以看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標準。構(gòu)建自己的原則,就是在構(gòu)建一套適合自己的標準。這套標準可以是信仰,可以是某個理論,也可以是某種想法。原則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但絕對不是僵化的,堅守自己的原則,并不是抱殘守缺,而是隨著一個人不斷成長,動態(tài)地揚棄、調(diào)整和完善的。如是,我們在面臨重大問題時,便有了一套自我選擇的標尺。而這標尺,能緩解我們的選擇焦慮,讓我們知道應該選什么,應該怎么選。有了自己的原則,相對于有了屬于自己的看世界的一面濾鏡,但這還不夠。如果一味地從自身出發(fā),則會陷入主觀主義的誤區(qū),對選擇本身,難免產(chǎn)生誤判,因此我們要對選擇本身,進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比如,這問題具體是怎樣的?包括哪些方面?相關的要素適不適合自身?不同的選擇會有怎樣的影響?愈思考,便愈對重大問題的認識愈深,能做出更為切實的決定。所有的問題,如果只是停留在想的層面,那只會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而相反,在已經(jīng)做到相對充分的思考的前提下,下定決心,切實行動,才能獲得答案。畢竟,所有的選擇,都得回歸到現(xiàn)實上來。對還是錯,也得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以上3點,就是我結(jié)合葉帥的經(jīng)歷,關于“選擇”這件事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文章的最后,以葉劍英元帥的一首詩作結(jié)吧,題為《八十書懷》,與大家共勉:導師創(chuàng)業(yè)垂千古,儕輩跟隨愧望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