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的遼沈戰(zhàn)役中,多支國軍精銳部隊先后被殲或遭到重創(chuàng)。然而要論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國軍部隊,要屬在塔山阻擊戰(zhàn)時搞密集沖鋒的獨立第95師了。 尤其是在電影《大決戰(zhàn)·遼沈戰(zhàn)役》中,該部排著大方隊的鏡頭實在是經(jīng)典一幕,多年來幾乎成了獨立第95師的“專屬”場景。 而且這個獨立第95師也比較有意思,先是不知道從哪兒搞來了所謂“趙子龍師”的名頭,還號稱什么在華北戰(zhàn)場沒有丟過一挺機槍。 ![]() 說沒丟過機槍當然是在強調自己沒吃過虧,但是在1948年時機槍已經(jīng)不是什么太“金貴”的武器了,一個步兵班配一挺的情況也是常事兒。但獨立第95師還拿機槍說事兒,著實是有些令人不解。 然而在研究了該師初建時的一些情況后,倒是不難理解獨立第95師為啥對機槍如此上頭了,因為該部當年最窮的時候,一個團只有3挺輕機槍,也是吃過苦日子的。所以到后來“富裕”了,這種對機槍上頭的心理也還是刻在了骨子里。 第95師最初其實不算純正的中央軍,它是1934年在寧馬第35師一部和河南地方保安團隊合編之后,組建的。說白了最初是有一部分寧夏馬家軍的成分,另外就是河南雜牌保安團隊了。因為由南京方面發(fā)餉,并聽命之,故而成為中央軍旁系部隊。 我們知道,其實老蔣的中央軍中純正建制的單位并沒有多少,它是在逐步中央軍化雜牌部隊的過程中,一步步發(fā)展開來的。 具體像第95師這種納入中央軍系統(tǒng)的雜牌部隊,其中央軍化的過程就是先派黃埔系的人員擔任師長,然后再逐步整理,將其原有的軍官換成黃埔生,如此在少則一兩年多則兩三年時間中即可完成中央軍化。 第95師最初的師長是保定軍校畢業(yè)的唐俊德,1936年換為黃埔一期生李鐵軍,是為該師中央軍化的開始。 ![]() 李鐵軍是胡宗南的鐵桿嫡系,此前任第1師第1旅旅長。由李鐵軍來擔任這個雜牌師的師長,主要意圖就是將其改造,使其實現(xiàn)徹底的中央軍化。 當時胡宗南的第1師是超編配置,在1936年時要拆分整編。曾經(jīng)有一個計劃就是第1師跟第95師合編,然后拆分出3個整理師來。 不過具體落實下來時,還是第1師自己一分為二,而第95師則由李鐵軍繼續(xù)整理,具體緣由不得而知。 在嫡系部隊長期任職的李鐵軍在第95師師長任上時,顯然頗感頭疼。 一個是這種雜牌部隊的人事關系比較復雜,不好處理;還有一點就是雜牌軍的武器裝備實在太差。 據(jù)1935年時國軍的實力數(shù)統(tǒng)計,第95師全師有官佐548人、士兵7920人、夫役1079人;武器裝備計有步槍4854支、手槍248支、各種機槍54挺。 請注意,上述統(tǒng)計為全部武器數(shù)量,有些實際上是不堪使用的,比如在當年的另外一份統(tǒng)計中,第95師的機槍數(shù)則只有25挺,此數(shù)應當是堪用數(shù)。 ![]() 所以,李鐵軍在任師長之后直接向老蔣發(fā)電,痛陳所部裝備太差。 李鐵軍稱該師當時雖然有4556支步槍,但多數(shù)是土造槍,膛線已磨平,子彈出槍300米即致墜地。統(tǒng)計全師堪用步槍,只有1200余支。 另外該師輕重機槍過少,尤其是第569團,全團只有3挺輕機槍,希望老蔣能夠撥發(fā)些新武器。 不過李鐵軍到1937年時便又調回第1師當師長了,盡管進行了“瘦身”,但第1師輕重機槍仍有400挺之多,終于不用擔心所部機槍不夠用。 而第95師的繼任師長便是日后有著“羅千歲”之稱的羅奇,其此前在第2師第6旅中任旅長。 如果說李鐵軍打下了第95師中央軍化的基礎,那么在羅奇當師長期間,第95師則完成了中央軍化。畢竟羅奇在師長職務上整整待了5年,干不出點啥成績實在說不過去。 當然,既然是正經(jīng)中央軍了,那么武器裝備肯定是要優(yōu)先給一些的。 現(xiàn)在估計,在李鐵軍當師長時,已經(jīng)發(fā)放了一部分輕重機槍和步槍,但是由于第95師不算嫡系,所以數(shù)量沒有太多。 到羅奇任職時,補充的武器數(shù)量才多了起來。 ![]() 據(jù)國府當時整補武器的統(tǒng)計,在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當年度便補充第95師中正式步槍1500支。此數(shù)雖不足以全師換裝,但也不算少了。1938年再發(fā)德造步槍600支、捷造步槍500支,這又是1100支。 以上總計2600支新槍,基本可以滿足在編制調整之后步兵師的步槍基本需求。 在機槍方面,僅1938年上半年就先后五次補充該師輕機槍,計有捷克式輕機槍124挺、比利時造輕機槍18挺、川造輕機槍50挺。在重機槍方面,也補充了馬克沁和捷克造重機槍各12挺。 通過以上的補充,使得第95師在全面抗戰(zhàn)初期的機槍數(shù)量有了很大提升。 ![]() 據(jù)1938年初的各部實力數(shù)統(tǒng)計,第95師實有輕機槍222挺、重機槍46挺,基本已經(jīng)達到了中央軍嫡系的一般水準。即每個步兵連按6挺機槍配備,每個步兵營按4挺重機槍配備。 相較于一兩年前最窮的時候,一個團才有3挺輕機槍的配置,此時的第95師顯然可以稱得上是鳥槍換炮了。 在抗日戰(zhàn)爭中,有一個基本趨勢是中央軍越打越多,雜牌軍越打越少。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補充兵員及武器裝備如何。 如果說不給補充兵員和武器,那么再能打的部隊,它也是逐漸被削弱的,畢竟國軍也沒那個本事從日軍手里繳獲武器彈藥來裝備自己。 而像上文中的第95師這樣的部隊,還只是一般的中央軍水準,像那些更優(yōu)先的嫡系部隊,抗戰(zhàn)后期換美械時,機槍、迫擊炮、沖鋒槍的數(shù)量非常多。當時隨便拉出一支雜牌軍,能跟人家比嗎?那顯然是不行的,畢竟給你發(fā)多少武器,可由不得自己。 ![]() 當然,像第95師這樣的部隊在中央軍里為數(shù)不少,它也沒有能掛靠到哪個大派系里面,基本一直就是羅奇的基干部隊。那時候羅奇的話語權還沒有很大,所以盡管其能爭到正常的供應,但優(yōu)先級也不算特別高,比如美械部隊的名額就沒能爭得上。 因此第95師對機槍這種裝備也還是比較珍惜的,到后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第95師是在華北戰(zhàn)場參戰(zhàn)。由于該師打的都是些小仗,沒啥戰(zhàn)果但也沒啥損失,所以所謂在華北沒丟過一挺機槍的名頭就吹起來了。其實在富得流油的一些美械軍中,誰在乎你這幾挺機槍?。?/p> 而當該部碰到我軍東野主力部隊后,被打成什么樣子大家也都知道,當然最后機槍也丟了不老少。 |
|
來自: qingse1976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