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張華教授的論文《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觀念》,我對大概念教學,有了更深理解。 為了呈現論文學習的完整性,我先梳理論文關鍵內容,再以案例式解讀“如何實施大概念教學”。 Part1論文梳理 這篇論文談到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課程改革的價值論階段,提出“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理念和三維目標;第二個階段是課程改革的認識論階段,提出“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是課程改革的深化階段,提出“我們要真正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獨特性,尊重學生的思想自由。”作者認為課程改革體現的理念之一是把孩子創造知識、探究世界的過程轉變為今天的教和學的過程。即讓孩子創造著長大,而不是讓他長大了再創造。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義務教育各學習領域16門課程標準,是這次深化改革的新起點。旨在幫助義務教學階段兒童闊步邁入信息時代。 基于這次課程改革,作者提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觀點:基于未來教育觀的課程理念、基于核心素養觀的課程目標、基于理解性教學觀的課程內容、基于跨學科學習觀的課程組織和基于表現性評價觀的課程評價。 一、未來教育觀 1.未來教育觀的內涵 張華教授認為,“所謂'未來教育觀’,即主張教育面向未來急劇變化和高度不確定的情境,培養學生適應變化并擁抱'不確定性’的態度、善于解決真實情境中復雜問題的高級能力、勇于承擔個人選擇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會義務的責任感。” 2020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報告《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4.0框架:學習個性化和自定進度,可及性以及包容性,基于問題以及寫作,終身學習和自驅動。教育4.0框架正是基于未來教育觀的設計。 2. 未來教育觀的價值 未來教育觀提醒我們審視傳統的教育,反思被已有經驗和思維假定驅使著的教育行為。張華教授認為灌輸式的“講授主義”說到底是“過去教育”,是“教育的瀆職”。 朱永新老師在《未來學校》中提出我們要主動迎接、主動介入通往未來的教育趨勢,這個趨勢就可能會向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3. 實踐未來教育觀的路徑
二、核心素養觀 隨著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頒布,大家對核心素養概念耳熟能詳,但是否真正理解“核心素養”的涵義,取決于是否按照核心素養觀組織教學,能否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教育。 張華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高階能力,一定不能把核心素養泛化理解。 1.核心素養觀的內涵 所謂“核心素養觀”,即是讓課程目標始終聚焦于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養學生可普遍遷移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核心素養觀的價值 核心素養是義教課標的“魂”,統領新課標各個章節。核心素養是培育“三有新人”的核心任務和終極目標,指導各門課程學科育人。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根鑄魂、啟智增慧”。 3.核心素養觀的發展路徑 張華教授在論文中提到美國的核心素養運動,以及在核心素養運動下產生的兩個標準。這些標準中課程目標主要有兩個變化: 第一,內容從知識技能,轉向“概念性理解”;第二,形式從“學科內容+行為動詞”,轉向“認識事實”、“理解觀念”和“像專家一樣做事”三位一體。 當閱讀到這部分內容時,我對“概念性理解”不太清楚,查了相關資料。 概念性理解與Hatano&Inagaki提出的概念性知識密切相關, 他將概念性知識理解為:“對事物的認識超越了事實與程序層面而達到了對作為本質的原理性概念抽象而普遍的理解, 同時又超越了一般性抽象認識而再次從理論上把握具體的實踐。” 那么, 課程知識的概念性理解意味著教師要理解課程知識的深層次結構, 不僅要掌握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 還要掌握易于學生理解的學科教學知識, 更為重要的是理解課程知識的教育意義。 張華教授認為在核心素養觀指導下,我國課程目標走向整體性,“三維目標”融為一體;課程目標具有高級性,關注“三種”高階思維能力(分析、評價、創造);課程目標具有進階性,“概念性理解”的螺旋式發展。 在此基礎上,促生了新三維目標:大觀念、新能力、新知識,即回到真實情境,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就是“核心素養”。 三、理解性教學觀 1.理解性教學觀的內涵 理解性教學觀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基于概念框架的教學觀念,即大概念(大觀念)教學。 張華教授認為所謂“理解性教學觀”,即認為知識的本質是理解或問題解決,教學即選擇“少而重要”的學科“大觀念”,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學科“大觀念”解決真實問題,經歷真實實踐,產生個人理解。 2.理解性教學觀的作用 理解的教學觀是針對機械的應試教育觀而提出的。理解是遷移的基礎,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知識猶如附著于頭腦表層的漂浮物,不牢固不實在。當學生沒有理解他們應當知道的內容時,教師總是讓學生反復練習,機械記憶,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糟糕的教學策略。若不理解,總是不能運用。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的作者認為:“真正理解所學知識的人,比那些一知半解的人,能更好地應對在真實世界中遇到的挑戰,這些挑戰不能靠將知識打包去回應。” 張華教授認為“理解性教學觀”提倡讓教師像教籃球、排球、鋼琴、舞蹈那樣去教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歷史、地理等認知性學科。 3.達成“理解性教學”的路徑
四、跨學科學習觀 1.跨學科學習觀內涵 2022年版課程方案明確提出“跨學科學習觀”,什么是跨學科學習觀? 張華教授認為,所謂“跨學科學習觀”,即認為學科是從社會生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活)中逐步分化出來的,學科與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內在聯系;學科與兒童的心理經驗存在內在聯系,二者屬于同一個實在;不同學科之間的邊界是可滲透的,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跨學科學習既是發展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自由人格的要求,又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條件。 2.跨學科學習的意義 對于跨學科學習,不同學段的具體要求不同,但本質要求是一致的:做中學,向生活領域擴展;進行有意義、有關聯的知識探究;指向問題解決的多學科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參與意識與合作能力;信息時代多媒介運用能力等。 在論文中,張華教授給出三種跨學科學習形式: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 3.跨學科學習實施路徑
四、表現性評價觀 1.表現性評價觀的內涵 張華教授有關表現性評價觀的概念是:核心素養是行為表現的依據與引領,行為表現是核心素養的“出口”與發展途徑;核心素養只能通過植根于情境的“表現性任務”而評價,標準化測驗則鞭長莫及;學生完成“表現性任務”的過程既是評價過程,又是教學與學習過程,學生通過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持續表現核心素養而發展核心素養。 表現性評價觀是基于表現性任務確定的評價觀念,教師要弄清楚什么是表現性任務。表現性任務也稱作表現。學生通過實踐,去解決真實情境當中的問題或任務,以作品等形式,來表現其理解水平。是用一個人的知識來有效地執行任務或實現某個復雜產品,以此來展現個人的知識和專業能力。 表現性任務即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學創結合,讓學生在表現中去發展理解,與表現性評價觀相對的是只有唯一答案的練習或簡答題評估。 2.表現性評價觀的作用 表現性評價觀避免了學生機械記憶孤立的、分散的知識或技能。而是通過沒有唯一答案的任務,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通過評估學生表現性任務,激發學生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進行表現性評價的方法
Part2:如何實施大概念教學 反復學習、梳理張華教授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觀點,我總結了本篇論文的大概念之一:未來課堂教學,要實施大概念(大觀念)教學。 一、什么是大概念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這本書指出,大概念指的是那些用于課程、教學和評估方法的核心概念、原則、理論和過程。從定義上來說,大概念是重要的、持久的。它可以超越特定單元范圍(例如:適應、寓言、美國夢、有意義的數字)進行遷移。大概念是構建理解的支持材料,被認為是能夠連接碎片化知識的一種有意義的模式。 大概念≠“大”概念,大概念不應簡單理解成是一個概念、主題或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要能“使得離散的事實和技能相聯系并具有一定的意義”,大概念應該是各學科核心思想整合后形成的概念。 二、大概念的特點與作用 林恩·埃里克森(Lynn Erickson,2001)對“大概念”提出了一個有用的操作定義,它們是:
2.用一個或兩個詞匯來表征 3.在應用中是通用的 4.永恒的——從古至今 5.可以用有著共同屬性的不同例子來呈現 大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將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大概念作為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發揮著“概念魔術貼”的作用,它們有助于知識和技能的整合,并使之在大腦中得以鞏固。 大概念既是各種條理清晰的關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實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個概念錨點。為任何研究提供一個可聚焦的概念“透鏡”;作為理解的關鍵,通過對多個事實、技能和經驗的關聯和組織來提供含義的廣度;指向學科中專家理解的核心概念;需要“揭示”,因為它的意義或價值對于學習者來說是很不明顯的,是違反直覺的,或者是容易產生誤解的; 大概念有極大的遷移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能被應用于許多其他的探究和問題——跨學科課程(橫向)和同一學科多年以后的課程(縱向),以及學校以外的情境。 三、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大概念 1.找出新課標里的大概念(大觀念) 解析課標,找到課標里高頻出現的名詞、形容詞或動詞,以此理解課程大概念。比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大概念有:核心素養、英語學習活動觀、課程內容、分級課程結構、“教、學、評”一體化、學業質量內容要求、主題引領、語篇研讀、單元整體教學(單元育人藍圖、目標系統)、學科實踐、學科融合(10%)等。 2.基于課標大概念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 比如,核心素養是課程的總體目標,也是課程學習大觀念。就需要教師真正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意義,并且了解不同學段學段目標要求。在課標學習基礎上,繪制單元育人圖譜,設計單元目標體系。 比如,以“單元整體教學”這一大觀念為例,我在教學中以此為指導,設計、組織教學活動。 結合單元教材分析與語篇研讀,我設計的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九年級第一單元育人圖譜如下: 3.培養學生大概念(大觀念)思維 實施大概念教學,不僅要運用大概念(大觀念)教學視角,還要引領學生學習大觀念的思維。 (1)基于真實問題的學習,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實現經驗重構。 (2)給予理解的學習,能運用高階思維能力解釋、分析、評價、創新,擁有看到事物本質的洞察力。 (3)按類別分析,進行網格化學習。 (4)以表現性任務為評估依據,會展示自己的“作品”。 (5)學會團隊合作,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高階能力。 對我來說,基于大概念的教學,還在探索摸索階段,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實踐、不停地反思、不停的總結,在大概念教學實踐中建構大概念教學觀,實現深度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性學習。 張華教授的這篇論文,提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五個核心理念,也是教師要學習的教育大觀念,需要后續反復再讀,讓實踐在理念指引中走進未來教育,讓理念在實踐中豁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