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醫(yī)方劑組方規(guī)律

     竹根嶺一號 2022-12-11 發(fā)布于江西

    方劑的概念:

    方:一張?zhí)幏剑嫌小八幟⒂昧俊⒂梅ā钡取R话阊裕绞怯啥辔端幗M合成的。

    劑:一是指劑型而言。如“湯劑、丸劑、散 劑、膏劑……”等。二是:指方劑的功能而言,如“解表劑、瀉下劑、補益劑……”等。

    組方依據(jù)——治法:

    方劑分類:

    組方配伍規(guī)律:

    方劑變化規(guī)律:

    常用治法:

    理、法、方、藥。

    法隨證立,方從法出,方即是法。

    法大而方小,法統(tǒng)領(lǐng)方。

    治法,是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針對一個具體的證。

    治則,是治療疾病的原則,它是一類病證的治療都必須考慮、必須遵守的原則。

    按臟腑分類(《備急千金要方》):

    肝臟:(肝實熱方、肝虛寒方、肝膽俱虛方)。

    心臟:(心實熱方、心虛寒方、心小腸俱實方、心小腸俱虛方)。

    小腸腑:(小腸虛寒方、小腸實熱方)。

    按病證分類(《蘭臺軌范》):

    感冒方:(九味羌活湯、敗毒散、參蘇飲)。

    腹痛方:

    咳嗽方:

    痰飲方:

    癲狂方:

    方劑分類:

    按功能分類(十劑):

    清代的名醫(yī),陳修園,將方劑,按功能,分為12類,即:十劑+寒、熱。

    明代的名醫(yī),張景岳,鑒于古方既多且雜,而將方劑分為“補、和、攻、散、寒、熱、 固、因”八陣。

    現(xiàn)今《方劑學(xué)》按功能分為“解表劑、瀉下劑……”等23類。

    按組成分類:

    《素問~至真要大論》:“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大方、中方、小方、偶方、奇方。

    七情配伍規(guī)律:

    藥對配伍規(guī)律:

    藥性配伍規(guī)律:

    君臣佐使配伍規(guī)律:

    七方配伍規(guī)律:

    七情配伍規(guī)律:

    單行:

    相須、相使——增效配伍。

    相畏、相殺——減毒配伍。

    相惡—————減效配伍。

    相反—————增毒配伍。

    藥對配伍規(guī)律:

    藥對,是藥物間最基本的配伍形式,有時也是最簡單的方劑。

    人參配附子:對大鼠缺氧性心衰心肌收縮幅度,增加44.4%,但人參或附子單獨作用時,效果較弱。

    藥性相近的藥對配伍:

    麻黃配桂枝:發(fā)汗解表。

    荊齊配防風(fēng):祛風(fēng)解表,止癢。

    蒼耳子配辛夷:宣通鼻竅。

    金銀花配連翹:疏散風(fēng)熱,清熱解毒。

    桑葉配菊花:疏散風(fēng)熱,清肝明目。

    石膏配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作用部位相近的藥對配伍:

    黃柏配知母:堅腎陰,泄相火。

    蒼術(shù)配黃柏:清下焦?jié)駸帷?/span>

    蒼術(shù)配黃柏、牛膝:清下焦?jié)駸幔瑥娊罟恰?/span>

    桂枝配威靈仙:祛風(fēng)濕,治上肢痹痛。

    木瓜配牛膝:祛風(fēng)濕,強筋骨,治下肢痹痛。

    藥性不同而互補的藥對配伍:

    桂枝配芍藥:祛風(fēng)解肌,調(diào)和營衛(wèi)。

    柴胡配黃芩:和解少陽,疏肝解郁。

    黃連配木香:清熱燥濕,行氣止痛。

    黃連配吳茱萸:舒肝和胃,制酸止痛。

    黃連配蘇葉:清熱和胃止嘔。

    黃連配肉桂:交通心腎。

    藥對,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復(fù)方藥效,是由藥對的藥效“相加、相乘”所產(chǎn)生的。

    藥對配伍形式簡單,實用價值高。

    藥對,是復(fù)方的基礎(chǔ)。如:桂枝湯(桂枝+芍藥,生姜+大參,炙甘草)。

    藥性配伍規(guī)律:

    藥性配伍的提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瀉之”等。

    咸、苦、甘、酸,寒——治熱方配伍。

    苦、酸、辛、淡,溫——治濕方配伍。

    苦、酸、辛,溫————治燥方配伍。

    辛、甘、苦、咸,熱——治寒方配伍。

    辛、苦、甘、酸,涼——治風(fēng)方配伍。

    方劑的組方配伍規(guī)律:

    常用的藥性配伍:

    辛+甘:辛甘化陽。

    酸+甘:酸甘化陰。

    甘+溫:甘溫助陽。

    甘+寒:甘寒生津。

    甘+淡:甘淡滲利。

    辛+苦:辛開苦降。

    酸+苦:酸苦涌泄。

    藥性配伍舉例:

    銀翹散(辛涼平劑)。

    桑菊飲(辛涼輕劑)。

    白虎湯(辛涼重劑)。

    生脈散(酸甘化陰法)。

    杏仁滑石湯(苦辛寒法)。

    加減木防己湯(辛溫復(fù)辛涼法)等。

    君臣佐使配伍規(guī)律:

    君臣佐使的味數(shù):

    《內(nèi)經(jīng)》:君藥12味,臣藥26味,佐藥3~9味。

    《夢溪筆談》:“用藥有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余者節(jié)級相為用,大略統(tǒng)制”。可見,使藥的味數(shù)較其他藥味多。

    君臣佐使的藥量:

    《醫(yī)學(xué)啟源~用藥各定分兩》:“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

    《脾胃論》:“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藥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

    《本草新編》:“如用君藥至一兩者,臣則半之,佐使又半之。不可君藥少于臣藥,臣藥少于佐使”。

    桂枝湯:桂枝    藥三兩、生姜三兩、紅棗十二枚、炙甘草二兩。

    葛根芩連湯:葛根半斤、黃連三兩、黃芩三兩、炙甘草一兩。

    “君、臣、佐、使”的作用:

    (1)君藥:

    君藥的概念:《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是針對主病、主證或主病因,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

    君藥的藥味:它是遣藥組方的重點,所以 味數(shù)不能多,多了就無所謂重點。通常為1~2味。

    君藥的用量:

    一般情況下,處方中用量大的考慮為君藥,但這必須是最能體現(xiàn)治療要求而用量大的藥(如“麥門冬湯”中的麥門冬),并 不是方中用量最大的都是君藥(如“炙甘草湯”中的地黃)。

    麻黃湯:麻麻黃二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個、炙甘草一兩。

    君藥位置:

    “君”是組方原則中的一種比喻法,并不像國家的皇帝獨一無二。

    方劑學(xué)中“君”只能取其意而已,君藥與國君是不同的,只可理解為方劑中的主導(dǎo)部分,而君藥不可缺。

    (2)臣藥:

    臣藥概念:《素問~至真要大論》:“佐君之謂臣”。

    ①、輔助(加強)君藥是治療“主病、主證”的藥物。

    ②、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前者為主,后者為次。

    臣藥用量:小于君藥。

    臣藥味數(shù):2~6味。

    君臣藥的關(guān)系:處方時,君藥針對主要病證,臣藥是幫助君藥發(fā)揮作用,二者主要是主輔關(guān)系。

    當(dāng)歸四逆湯:(血虛而寒):當(dāng)歸、桂枝、芍藥、細(xì)辛、通草、生姜、紅棗。

    竹葉石膏湯:(余熱未盡,熱傷氣陰):石膏、竹葉、人參、麥門冬、半夏、粳米、炙甘草。

    (3)佐藥:

    佐藥概念:

    第一、佐助:治療一些“兼證、兼病”的藥。處方中的君藥解決主要病證,臣藥是加強君藥的作用,但是還有一些照顧面不夠的地方,需要用佐藥來幫助它,加強臣藥的作用。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竹葉石膏湯:石膏、竹葉、人參、麥門冬、半夏、粳米、炙甘草。

    第二、佐制:它使君藥的毒性或峻猛之性得到消除或削弱,能夠使君藥更好的發(fā)揮作用,所以,佐制中也包括有佐助的意思。

    大黃甘草湯:(胃腸實熱嘔吐):大黃、甘草。

    大烏頭煎:(寒疝腹痛):烏頭、蜂蜜。

    第三、反佐:是通相反的途徑幫助“君藥、臣藥”發(fā)揮治療作用。如病證屬于大寒證,應(yīng)該用大熱藥,做君藥,但由于大寒證與大熱藥容易形成格拒之勢,大熱藥不能發(fā)揮應(yīng)有的散寒作用,怎么辦呢?就要用寒涼性的佐藥加入大熱藥的處方中,寒涼的佐藥與大寒證是同氣相求,引領(lǐng)大熱藥進(jìn)入大寒證中,從而使君藥、 臣藥發(fā)揮破除寒邪的作用。佐藥的藥性與“君藥、臣藥”相反,但又能協(xié)助“君藥、臣藥”的治療作用,故名:反佐。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附子、干姜、炙甘草、豬膽汁。

    佐藥的用量:藥力小于“君藥、臣藥”,用量較輕。“從多從少,觀其事也”。

    (4)使藥:

    使藥概念:

    第一、引經(jīng)藥。能引方中諸藥,以達(dá)病所的藥物。

    天王補心丹:生地黃、酸棗仁、柏子仁、當(dāng)歸身、天門冬、麥門冬、人參、丹參、玄參、白茯苓、五味子、遠(yuǎn)志、桔梗。

    第二、調(diào)和藥。具有調(diào)和藥性作用的藥物。

    麻黃附子湯:麻黃三兩、炮附子一枚、甘草二兩。

    瀉白散:桑白皮一兩、地骨皮一兩、炙甘草一錢、粳米一撮。

    使藥用量:藥力較小,用量也輕。

    七方的組方配伍規(guī)律:

    七方的概念: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fù)方。

    1、大方:

    大方概念及組方規(guī)律:

    ①、藥味多的方。《儒門事親》:“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13味藥)。

    ②、每次服藥量大的方。《儒門事親》:“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有頓服而數(shù)少之方”。

    大方應(yīng)用:

    ①、病情復(fù)雜。“病有兼證而邪不專,不可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如:薯蕷丸)。

    ②、病位在下焦。張子和:“治肝及在下而遠(yuǎn)者,宜頓服而數(shù)少之大方”。(如:干姜附子湯、黃土湯)。

    《金匱要略》107首湯劑中,每服一升(約200毫升)的63首,占59%。

    黃土湯:每服一升半(約300毫升)。

    2、小方:

    小方概念及組方規(guī)律:

    ①、藥味少的方。“有君一臣二之小方”。

    ②、每次服用量少的方。“有分兩微而頻服之方”。

    小方應(yīng)用:

    ①、單一病證。“病無兼證,邪氣專,可一、二味而治之者,宜君一臣二之小方”。(大黃黃連瀉心湯)。

    ②、病位在上焦。張子和:“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兩微而少服而頻之小方,徐徐呷之是也”。如治腎病的藥量,分作二次服,如治肝病,則分作三次服,治心病,則分作七次服,治肺病,則分作九次服。(半夏厚樸湯、澤漆湯)。

    當(dāng)今北京九位名醫(yī)的541張?zhí)幏剑?味藥以下的處方13張,占2.4%;1012味藥的處方308張,占56.9%;13味藥以上的處方220張,占40.7%。

    3、緩方:

    緩方的概念及組方規(guī)律:

    ①、甘味藥為主組成的方。“甘以緩之,'糖、蜜、參、葵、甘草’之屬是也。凡病在胸膈,取甘能戀也”。

    甘草干姜湯(肺痿):炙甘草四兩、炮干姜二兩。

    桔梗湯(肺癰):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②、制成丸劑的方。“有丸以緩之之緩方,凡丸比之湯、散,其氣力宣行遲故也”。

    ③、無毒藥組成的方。“有無毒治病之緩方,凡性無毒則功自緩矣”。

    橘皮湯:橘皮、生姜。

    百合雞子黃湯:百合、雞子黃。

    ④、氣味平和的方。“有氣味薄藥之緩方,凡藥氣味薄,則長于補上治上,比至其下,藥力已衰”。

    清絡(luò)飲:鮮荷葉邊、鮮銀花、西瓜翠衣、鮮扁豆花、鮮竹葉心、絲瓜皮。

    緩方的應(yīng)用:

        ①、治療上焦病。王太仆,說:“治上補上,方若迅急,則上不任而迫走于下”。

        ②、治療慢性病。緩緩取功。

        4、急方:

    急方的概念及組方規(guī)律:

        ①、治療急性病的方。張子和:“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兩陰溲便,閉塞不通,借'備急丹’以攻之。此藥用不宜恒,凡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風(fēng)牙關(guān)緊閉,漿粥不入,用'急風(fēng)散’之屬是也。

        ②、制成“湯劑、散劑”的方。張子和:有湯散蕩滌之急方,凡“湯、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

        ③、有毒藥物組成的方。張子和:“蓋有毒之藥,能上涌下泄,可以奪病之大勢也”。

    十棗湯:甘遂、大戟、芫花、紅棗。

    ④、氣味厚藥物組成的方。張子和:“有氣味厚藥之急方,藥之氣味厚者,直趨于下而氣力不衰也”。

    如“大承氣湯”等。

    急方的應(yīng)用:

        ①、治療急性病。

        ②、治療下焦病。王冰:“治下補下,方之緩慢,則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氣味薄,則力與緩等”。

        5、奇方:

    奇方的概念及組方規(guī)律:

        ①、單味藥成方者。張子和:“單方之奇方,獨用一物是也”。

        ②、處方的藥物數(shù),為奇數(shù)者。張子和:“有數(shù)合陽數(shù)之奇方,謂'一、三、五、七、九’,皆陽之?dāng)?shù)也,以藥味之?dāng)?shù)皆單也”。

        ③、處方的“君藥、臣藥”為奇數(shù)者。張子和:“君一臣三,君三臣五,也合陽之?dāng)?shù)也”。

    奇方的應(yīng)用:

        ①、病位在上。

        ②、病程短者。

        ③、里實證需攻下者。奇方為陽數(shù),藥力峻猛,可逐邪于體外。

        ④、病在表不宜奇方。《素問~至真要大論》:“汗者不以奇”,奇方入里,攻下力強,邪氣在表,用奇方恐引邪入里。

    6、偶方:

    偶方的概念及組方規(guī)律:

    ①、兩味藥組成的方。“有二味相配之偶方”。

    ②、兩方相合之方。“有古之復(fù)方之偶方”。

    ③、處方的藥物為偶數(shù)的方。“有數(shù)合陰數(shù)之偶方,謂'二、四、六、八、十’也,皆陰之?dāng)?shù)也”。

    ④、“君藥、臣藥”為偶數(shù)的方。“君二臣四、君四臣六,也合陰之?dāng)?shù)也”。

    偶方的應(yīng)用:

        ①、病位在下焦。

        ②、病程長者。張子和:“病在下而遠(yuǎn)者,宜偶方也”。

        ③、攻下不宜偶方,發(fā)汗適宜偶方。“汗之不以奇,下之不以偶”,偶為陰數(shù),藥力和緩,發(fā)汗不傷陰。

        7、復(fù)方:

    復(fù)方的概念及組方規(guī)律:

        ①、二方三方相合之方。“方有二方三方相合之復(fù)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湯”。

        ②、—方為主,再加他藥組成的方。張子和:“調(diào)胃承氣湯方:'芒硝、甘草、大黃’,外參以'連翹、薄荷、黃芩、梔子’以為'涼膈散’。是本方之外,別加余味者,皆是也”。

        ③、各藥劑量相等的方。“有分兩均劑之復(fù)方,如'胃風(fēng)湯’各等分,是也”。

    復(fù)方的應(yīng)用:

    治療復(fù)雜病證用復(fù)方。《內(nèi)經(jīng)》:“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張子和云:重方者,復(fù)方也。

    藥味變化、藥量變化、劑型變化。

        1、藥味的變化:

        (1)方劑組成藥物減少:

    減藥基本要求:君藥不能減去。(如“麻黃湯、四逆湯”等)。

    如將“四逆湯”中的“附子、干姜、甘草”逐一減去,發(fā)現(xiàn)君藥附子能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在方中起主導(dǎo)作用,而干姜、甘草的效果卻不明顯,全方抗心哀效應(yīng)明顯優(yōu)于單藥,從而證明了方劑的優(yōu)勢,且藥效并非是簡單的加減關(guān)系,反映了組方的科學(xué)性。

    減去臣藥: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太陽傷寒)。

    三拗湯:麻黃、杏仁、炙甘草(風(fēng)寒咳嗽)。

    調(diào)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熱結(jié)便秘)。

    大黃甘草湯:大黃、甘草(胃熱嘔吐)。

    減去佐使藥:

    四逆湯:    附子、干姜、炙甘草。(亡陽證)。

    干姜附子湯:附子、干姜(陽虛欲亡證)。

    (2)方劑組成藥物增加:

    一般是在原方的基礎(chǔ)上,增加藥物,如:

    麻黃湯+白術(shù)-→麻黃加術(shù)湯。

    桂枝湯+附子-→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厚樸、杏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白虎湯+人參-→白虎加人參湯。

    梔子豉湯+炙甘草-→梔子甘草豉湯。

    白頭翁湯+甘草、阿膠-→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半夏-→瓜蔞薤白半夏湯。

    小半夏湯+茯苓-→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青龍湯+石膏-→小青龍加石膏湯。

    越婢湯+半夏-→越婢加半夏湯。

    (3)方劑組成藥物的調(diào)換:

    調(diào)換臣藥: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太陽傷寒)。

    麻杏石甘湯:麻黃、石膏、杏仁、炙甘草(肺熱喘咳)。

    麻杏薏甘湯:麻黃、薏苡仁、杏仁、炙甘草。(風(fēng)濕身痛)。

    桂枝湯:桂枝、芍藥、生姜、紅棗、炙甘草。(太陽中風(fēng))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附子、生姜、紅棗、炙甘草。(太陽中風(fēng),下后胸滿微寒)。

    調(diào)換佐藥:

    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桂枝、白術(shù)、炙甘草。(吐下后脾虛痰飲)。

    茯苓甘草場:茯苓、桂枝、生姜、炙甘草。(汗后陽虛痰飲)。

    苓桂甘參湯:茯苓、桂枝、紅棗、炙甘草。(水飲欲作本豚)。

    2、方劑藥量變化:

    君藥用量變化:

    桂枝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紅棗十二枚、炙甘草二兩。(太陽中風(fēng))。

    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紅棗十二枚、炙甘草二兩。(本豚)。

    臣藥用量變化:

    桂枝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炙甘草二兩、大參十二枚。(太陽中風(fēng))。

    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姜三兩、炙甘草二兩、紅棗十二枚。(太陰病,腹?jié)M時痛)。

    3、用量變化:

    ①、甘草:

    虛寒肺痿:大量升-→甘草干姜湯(炮干姜二兩、炙甘草四兩)。甘草,緩和藥性下行。

    胃腸實熱:小量降-→大黃甘草湯(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②、大黃:

    梔子大黃湯-→大黃一兩,(小量)清上熱。

    茵陳蒿湯-→大黃二兩,(中量)走脘腹。

    大黃硝石湯-→大黃四兩,(大量)通二便。

    ③、枳實、厚樸: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枳實三枚、厚樸二兩。功用:攻下熱結(jié)。主治    :陽明腑證之“便秘、腹脹”等。

    厚樸三物湯:大黃四兩、枳實五枚、厚樸八兩。功用:行氣通便    。主治:氣滯腹?jié)M便秘等。

    4、劑型變化:

    丸劑改為湯劑:

    丸劑力緩,湯劑力猛,湯劑改為丸劑,藥力減弱。如《傷寒論》中“理中丸”方后,云:“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散劑改為湯劑:

    ①、對于一些有毒藥的散劑,服用不如用湯劑安全。

    ②、無毒的散劑,服用不如湯劑易服。

    《傷寒論》“半夏散”及湯,方后,云:“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生半夏有毒,不當(dāng)散服”。

    湯劑改為丸劑:

    病情輕者,可將湯劑改為丸劑服之,緩緩取效。

    如《傷寒論》第124條中的“抵擋湯”和125條中的“抵擋丸”,均由“大黃、桃仁、水蛭、忙蟲”組成,均治下焦蓄血證之少腹硬,脈沉,但“抵擋湯”適宜于蓄血重證,少腹硬且滿,其人發(fā)狂;而“抵擋丸”適宜于蓄血稍輕證,少腹硬而不滿,其人如狂而未發(fā)狂。

    結(jié)語:

    方劑的組成,是以治法為依據(jù)的,即方從法出。常用的治法,有“汗法、下法、吐法、 清法、溫法、和法、補法、消法”,與之相應(yīng)的劑型,有“解表劑、攻下劑、溫里劑、補益劑……”等。

    方劑的分類,有按“臟腑、病證、功能、組成”分類的等等,目前常用的是“按功能分類、按組成分類”兩種。

    方劑的組方配伍規(guī)律,大約有五種:

    一是:七情配伍,這是方劑配伍的基礎(chǔ),合理應(yīng)用之,可以增效而減毒。

    二是:藥對配伍,這是自古以來一部分中醫(yī)臨床常用的組方思路,掌握常用藥對,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三是:藥性配伍,這在《溫病條辨》中體現(xiàn)的最充分,深含中醫(yī)之理,值得認(rèn)真探討。

    四是:“君、臣、佐、使”配伍,這是自古以來中醫(yī)臨床最常用的配伍模式,其中“君藥”和“佐藥”在方中發(fā)揮較大的作用,應(yīng)認(rèn)真研究并應(yīng)用之。

    五是:七方配伍規(guī)律,即“大方、小方、緩 方、急方、奇方、偶方、復(fù)方”。學(xué)習(xí)七方配伍規(guī)律,對于中藥的調(diào)劑有一定的 指導(dǎo)意義,如治療上焦病的方,每次服藥量要小,即用小方治療;治療下焦病 的方每次服藥量要大,即用大方治療。這是本次學(xué)習(xí)的重點之一。

    關(guān)于方劑變化規(guī)律,本次課程學(xué)習(xí)了方劑組成藥物藥味的增減變化,藥量增減的變化,以及劑型的變化。其中組成藥物和劑量的變化是重點。方劑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是科學(xué)的,這是中醫(yī)方劑在具體應(yīng)用時,針對病情的靈活化裁,凸現(xiàn)著中醫(yī)藥學(xué)的精髓,實用價值甚高。

    中藥師,熟悉方劑的組方法度與配伍變化規(guī)律,對于了解中醫(yī)師的處方思路,幫助患者明確處方主旨,提高藥學(xué)服務(wù)水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国产欧美日韩高清在线不卡| 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波多野结衣久久一区二区|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起碰免费公开97在线视频| 国产肉丝袜在线观看| 女性高爱潮视频| 做暖暖视频在线看片免费|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精品| 亚洲蜜臀av乱码久久|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 亚洲成年轻人电影网站WWW|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男人猛进出女人下面视频|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女高中生强奷系列在线播放|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国产欧美丝袜在线二区|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免费看| 男人把女人桶爽30分钟|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郑州公司| 日本高清视频色欧WWW|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成年女人碰碰碰视频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无码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十页|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长发| 国产欧美成人XXX视频|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影视| 美乳丰满人妻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