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和我國是世界上少數(shù)在高原山地氣候環(huán)境下有作戰(zhàn)需求的國家,青藏高原稀薄的空氣和特殊的環(huán)境讓平原地區(qū)作戰(zhàn)的部隊必須進行改進,這就是印度的山地步兵師的由來,印度陸軍目前共有的40個師中山地步兵師占12個,絕大部分部署在中印邊境,印巴邊境一帶,主要以輕步兵為主,算是一支摩托化部隊,主要人員物資運輸靠卡車和騾馬。 ![]() ![]() 其中印度在印控藏南西部地區(qū)(達旺等地區(qū)),部署有印度陸軍第4軍,下轄第5山地步兵師、第71山地步兵師、以及第21山地步兵師,其中第21步兵師主要作為二線部隊布置在郎格亞,拱衛(wèi)阿薩姆邦腹地, 下轄3個山地步兵旅,1個炮兵旅,1個工兵團,1個通信團,1個直升機大隊,1個無人機大隊,1個勤務營、1個憲兵分隊、1個軍郵分隊、1個戰(zhàn)地勤務班和3個地面聯(lián)絡班。 ![]() 值得一說的就是印度山地師并未長期配置主戰(zhàn)坦克等重型裝備,僅在特殊情況下加配一直坦克中隊,各步兵部隊主要裝備了一定數(shù)量的俄制BMP-2履帶式步兵戰(zhàn)車以及印度以許可生產方式制造的勝利步兵戰(zhàn)車,這些步兵車主要由步兵營的支援連使用,配備了反坦克導彈,但部隊沒有配置裝甲輸送車,所以大部分物資人員依然是靠卡車沿公路機動,未來將會配備輪式輕型高機動裝甲車。 ![]() 山地步兵旅,因為印度陸軍的旅近似于我軍的團編制,旗下共有3個步兵營和1個炮兵團,同時還包括1個偵察連,1個工兵連,1個通訊連,1個運輸連,1個衛(wèi)生排,1個憲兵排在內的若干旅直屬支援與保障分隊,主要武器以輕武器為主,遠程火力支援為120毫米迫擊炮或者106毫米無后坐力炮。 ![]() 先來說說印度山地師旅級遠程火力支援單位旅屬炮兵團,主要配置MO-120-AM-50迫擊炮,為法國生產的一型曲射火力武器,能夠使用騾馬和人員拆卸運輸,十分適合山地作戰(zhàn)的印軍,其射程相比美國產品更遠,使用普通彈藥最大射程8公里,使用火箭增程彈藥18公里。 ![]() 每個步兵營共有4個步兵連和1個支援連,并伴隨1個營屬后勤連,每個標準步兵連配置3個標準步兵排,1個班的機槍班,1個班的AGS-17型30毫米自動榴彈發(fā)射器,榴彈發(fā)射器其采用30發(fā)不可散彈鏈供彈,有效射程約1200米,能夠平射和曲射,戰(zhàn)斗全重17.8公斤,并配有光學瞄準具。 ![]() 標準步兵排編有3個步兵班和1個配備卡爾古斯塔夫M3型84毫米無后坐力炮和E1型51毫米迫擊炮的火力組,其中卡爾古斯塔夫M3廣泛地采用輕金屬和非金屬材料,配有光學瞄具和多型彈種,最大破甲深度900毫米,E1型51毫米迫擊炮為印度仿制的1939年制式英制51毫米迫擊炮,在近些年山地部隊演習中出現(xiàn),處于逐步淘汰封存狀態(tài)。 ![]() 相比步兵連的火力,支援連的武器配置較為強大,共由1個機槍排(4挺NSV型12.7毫米重機槍),1個迫炮排(4門L16型81毫米迫擊炮,最大射程5.6公里),1個無炮排(4門M40型106毫米無后坐力炮,上世紀50年代開始裝備美軍,發(fā)射榴彈最大射程3公里,發(fā)個破甲彈和穿甲彈射程1公里),1個偵察排和1個通訊排和各后勤部隊組成。 ![]() 炮兵旅,主要由4-5個炮兵團和1個輕型防空團組成,一般包括1至2個重型炮兵團和2至3個野戰(zhàn)炮兵團,重型炮兵團一般裝備FH-77B型155mm榴彈炮(最大射程24公里)和L45丹奴什155毫米加榴炮(裝備較新會陸續(xù)替換FH77B),野戰(zhàn)炮兵團一般裝備LFG型105mm榴彈炮(最大射程17公里為70年代英國105榴彈炮仿制改進而來)和D-30型122毫米榴彈炮。 ![]() 在邊境地區(qū)的山地師步兵師沒有防空旅,只有輕型防空團,其主力裝備為是ZU23雙管23毫米炮和薩姆7便攜式防空導彈,并配有1個指揮連裝備搜索雷達和光電追蹤設備,并不具備太強的野戰(zhàn)防空能力,僅能威脅低空慢速中小型無人機,武裝直升機和巡航導彈。 ![]() 直升機大隊,主要配置印度國產的ALH通用直升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極星直升機,在上世紀80年代展開的項目,同光輝輕型戰(zhàn)斗機,阿瓊主戰(zhàn)坦克以及殲敵者核潛艇開始時間大致,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德國MBB公司聯(lián)合研制,最大起飛重量5噸,曾多次出現(xiàn)墜毀事故,2021年蘭比爾·辛格中將乘坐的北極星墜毀,造成機上7名人員受不同程度損傷并未有人死亡,2022年在中印邊境地區(qū)墜毀,造成陸軍5名士兵死亡。 ![]() 無人機大隊,主要配置印度國產的曙光無人機,可攜帶近45千克光電載荷,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其是依據(jù)ADE的“麻雀”研制無人機的設計經驗發(fā)展而成的偵察、監(jiān)視和目標捕獲無人機,1995年1月3日樣機首次試飛,在2010年靠近班加羅爾的Kolar機場進行了2.3小時的試飛,主要依靠卡車彈射起飛降落傘或著陸氣囊系統(tǒng)回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