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對于地球在很久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復原她的面貌,但是在技術的幫助下,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比如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和推斷,在至今23300,000,000年前,地球曾經下了一場持續1,000,000年的大雨。 這個說法聽起來確實有一些夸張,怎么樣的雨可以持續長達一百多年之久,放在今天來看,似乎是只有在科幻作品當中才會出現設定,但是事實上,這場雨是確實存在的,他就是被稱為“卡尼期洪積”的一個地球重要演化事件 伴隨這次事件發生的是地球上的一次罕見的生物滅絕,所以當科學家發現了這個事件的存在之后,他們最擔心的就是人類會不會再次面臨同樣的威脅。 持續百萬年的大雨要想得到答案,首先就必須要對這場大雨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比如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持續暴雨的情況呢? 按照科學家的說法,這并非我們想象當中的自然降雨,而是因為一次劇烈的火山爆發帶來的次生災害。 我們都知道,6000多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就是因為火山爆發所引發的一系列環境災難,包括海嘯、地震、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等等。只不過當時并沒有出現連續降雨這種情況。 而在“卡尼期洪積事件”當中,火山的爆發導致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度飽和,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溫室效應,讓整個地球都被包裹在其中。 這樣一來,平均氣溫開始大幅上升,而火山的噴發也并非一次性的,在這種持續的爆發和升溫之后,地球的氣候已經徹底被改變,這也為后來長時間的降雨打下基礎。 根據科學家對那個時期的地質環境的研究,“卡尼期洪積事件”還造成了板塊的分離,原本屬于同一個大陸的地區,因為長時間的浸泡在雨水當中,地質結構變得疏松脆弱,一旦出現稍強一些的外力作用,就會產生坍塌、斷裂、分離等情況。 而且那個時候的地球大陸還沒有今天這么復雜的地形地勢,所以也就沒有高原山脈來阻擋水氣向更深的內陸進發。 這樣一來,幾乎整個大陸都受到了過度豐沛的降水的影響,直到最后出現了板塊分離的現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隨之而來的就是物種的迅速滅絕,所以這個時期也是載入史冊的生物大滅絕時期。 那么科學家是如何確定這次降雨的持續時間的呢?他們當時所使用的方法是放碳穩定同位素法,最后得出的結果是,這場大雨的持續時間至少是1,000,000年。 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研究團隊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結論也有不小的差異,有的甚至認為這次降雨其實持續了超過2,000,000年。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方法,最后得到的結果都不是準確的數據,而是根據各種信息綜合推斷出來的,技術的進步當然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將這個數字精確化,但是要想獲得那個唯一的結論,幾乎是不可能的。 地球的未來而且,和追求數字的精確性相比,其實這個事件本身給地球帶來的影響要更加重要,比如他徹底改變了當時的氣候條件,給整個地表生態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管是環境還是物種,剛從這個節點開始,走向了一個新的方向,如果不是這次降雨,也許我們所看到的地球不會是今天的樣子,生物的演化也許不會讓恐龍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甚至人類誕生都要畫上一個問號。 他就好像一塊突然出現的巨石,強行扭轉了整個生物和地質歷史的前進方向。 那么,這樣的極端事件會不會再次發生呢? 我們今天的工業生產也正在不斷地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已經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環境問題,如果這樣的形勢得不到改善,會不會也會像那個時候一樣,把地球氣候再一次徹底改變,并且因為持續的高溫引發長時間的降雨,讓歷史重蹈覆轍。 如果真的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或許人類作為當前地球物種的代表,也會走向滅絕,讓整個生物結構再一次大洗牌。 也許你會覺得,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火山爆發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實并非如此,研究證明,二者之間即便在數量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是最終所導致的影響很有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工業生產繼續以今天的規模發展,地球氣溫的升高速度也會不斷加快,科學家證實,今天的地球氣溫相比工業時代前已經上升了至少7℃,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氣候條件也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持續性降雨發生的頻率也在逐年升高,也就是說,“卡尼期洪積事件”的前兆已經出現了。 結語與此同時,生物多樣性減少和各種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也在不斷地為人類敲響警鐘,如果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生產結構和排放總量沒有出現明顯改變的話,很有可能會面臨同樣可怕的持續性暴雨。 或許時間不會長達100多萬年,但是對于人類而言,即便只是一兩年,危害性也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承受范圍。 因此,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全球氣溫升高的趨勢,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力度,是我們當前必須要持續關注的話題和行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