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 753 第二天一清早,揚州文武官員依照慣例到督師衙門議事,只見大門還緊緊地關著。大家不禁奇怪,因為督師平常都是起得極早的。后來,有個兵士出來,告訴大家說:“督師昨晚喝了酒,還沒醒來。” 揚州知府任民育說:“督師平日操勞過度,昨夜睡得這么好,真是難得的事。大家別去驚動他,讓他再好好休息一會吧。”他還把打更的人找來,要他重復打四更的鼓(打四更鼓,表示天還沒亮)。 史可法一覺醒來,天已經大亮,側耳一聽,打更人還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進來說:“是誰在那里亂打更鼓,違反我的軍令。”兵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話說了,史可法才沒話說,趕快接見官員,處理公事。打那天起,史可法下決心不再喝酒了。 沒多久,清軍在多鐸帶領下,大舉南下。史可法指揮四鎮將領抵抗,打了一些勝仗。可是南明政權內部卻起了內訌。駐守武昌的明軍將領左良玉為了跟馬士英爭權,起兵進攻南京。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將江北四鎮軍隊撤回,對付左良玉,還用弘光帝名義要史可法帶兵回南京保護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軍壓境,不該離開。但是為了平息內爭,不得不帶兵回南京,剛過長江,知道左良玉已經兵敗。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經逼近揚州。 史可法發出緊急檄文,要各鎮將領集中到揚州守衛。但是過了幾天,竟沒有一個發兵來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揚州軍民,孤軍奮戰了。清軍到了揚州城下,多鐸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勸降,一連派了五個人,都被史可法拒絕。多鐸惱羞成怒,下令把揚州城緊緊包圍起來。 揚州城危急萬分,城里一些膽小的將領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個總兵和一個監軍背著史可法,帶著本部人馬,出城向清軍投降。這一來,城里的守衛力量就更薄弱了。史可法把全城官員召集起來,勉勵他們同心協力,抵抗清兵,并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務。他分析一下形勢,認為西門是最重要的防線,就親自帶兵防守西門。將士們見史可法堅定沉著,都很感動,表示一定要和督師一起,誓死抵抗。 多鐸命令清兵沒日沒夜地輪番攻城。揚州軍民奮勇作戰,把清兵的進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來了一批,形勢越來越危急了。 蘇州滄浪亭(一四七) 梁章鉅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
滄浪亭原是五代時吳越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的私人花園。北宋詩人蘇舜欽以四萬錢買下,加以改建,有感于漁父歌《滄浪之水》而命名“滄浪”。上聯摘自歐陽修《滄浪亭》詩“清風明月本無價”句。下聯摘自蘇舜欽《過蘇州》詩:“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聯語的意思是自然界的清風明月給予人們的恩惠是不能用金錢計價的;同樣,透過花窗望去,遠山近水對人也是懷著深厚感情的。聯語賦風月山水以人的感情,讀來十分親切感人。 (周監) 胡笳十八拍 (十四)身歸國兮兒莫之隨,心懸懸兮長如饑。 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暫移。 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 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后痛吾心兮無休歇時。 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譯文:我能回歸故土卻孩兒難相隨,心中空懸猶如常常饑餓未進食。天下萬物四時興旺衰敗都有期限,只有我的愁苦從未停止。山高地闊相見遙遙無期,夜深人靜時夢見孩兒好像就在身邊。夢中拉著他的手,一個喜來一個悲,醒來后心痛難當什么時候才會休止。十四拍的曲調啊,一把鼻涕一把淚;我的思念就如同那河水日夜東流無休無止。 蔡文姬的文學成就 文學蔡琰歸漢后,作有《悲憤詩》兩首,一首為五言體,一首為騷體。[8]其中五言的那首側重于“感傷亂離”,是一首以情緯事的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清代詩論家張玉谷曾作詩稱贊蔡琰的五言詩:“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大意是說蔡琰的才華壓倒了漢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敘事詩受到了蔡琰的影響。 騷體《悲憤詩》由于旨在抒情,首尾兩節對被俘入胡和別子歸漢的經歷都比較簡略,中間大篇幅自然風景用以渲染蔡琰離鄉背井的悲痛心情,在這些對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極言它們與她故鄉中土的差異,以此形容自己在這與中土迥異的環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憤。 音樂《胡笳十八拍》是中國古樂府琴曲歌辭,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原載于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以及朱熹《楚辭后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入。 明朝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 書法蔡琰的父親蔡邕是一位大書法家,創造了八分字體。[16]蔡琰本人對書法也很擅長,韓愈曾說:“中郎(蔡邕)有女能傳業。”蔡琰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寫古籍,說自己不管是真書還是草書都可以寫。 文姬歸漢是以曹操贖回蔡琰為故事背景改編的藝術故事,京劇以及其他戲曲都有文姬歸漢的曲目,歷朝歷代也有畫家畫有文姬歸漢圖等連環畫作品。 雜綴二 胡氏《聯選》云: 道光中,宜興粥賑告成,演劇酬神。 任某有一聯,疑有所譏,聯云: 為善須真,若教羃面登場,徒成假傀儡; 食貧何害,試看關糧潑粥,終有好團圓。 又,烏山即德青山,俞曲園故居南埭在山之陽,社廟戲臺成,俞題聯云: 借絲竹傳山水清音,里社歌謠新樂府; 與父老話升平盛事,歲時伏臘古臨溪。 又,西湖某社戲臺集句聯云: 古往今來只如此; 淡妝濃抹總相宜。 十四字包一切,亦掃一切。 又,九江洪都會館戲臺聯云: 應作如是觀,古人今人若流水; 誰能為此曲,大珠小珠落玉盤。 亦磊磊落落,稱大方家數。 又,李石貞戲臺聯云: 老天別換一番人,還恐一換再換; 冷眼日看千萬變,權且左看右看。 按,聯作于革命后,故有換人句,亦聊解嘲云爾。
曾文正京都長沙會館戲臺聯云: 湖山積久發奇光,藉此地鼓舞軒鼚,聊寄酬洞庭衡岳; 科目何嘗無國士,愿諸君淋漓感激,安排作孝子忠臣。 左文襄亦有題甘肅某廟戲臺聯云: 都想要拜相封侯,卻也不難,這里有現成榜樣; 最好是忠臣孝子,看來容易,問他做幾許工夫。 《聯選》稱: 文襄時已入相,寫戲臺實自寫也。 按,文襄為人雄霸,近豪杰一路,故出筆傲睨,雜以詼詭之趣; 文正為人謙謹,近圣賢一路,故出筆斂抑,獨作鞭辟之詞。 又,吳立甫拔貢戲臺聯云: 古今人何遽不相及; 天下事當作如是觀。 用筆特若輕倩。 又聯云: 乾坤一戲場,請君更看戲中戲; 俯仰皆身鑒,對影莫言身外身。 記民國初元江西會館慶賀演劇,予有聯云: 壽域壽人壽杯,春酒萬壽; 新民新國新劇,舞臺一新。 亦尚不十分吃力。
曾文正又有金陵湖南會館戲臺聯云: 荊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 江山六代,劫后重聞雅頌聲。 特莊雅稱題。 又,李篁仙金陵某廟戲臺聯云: 我輩乃水火刀兵余生,稽首效華岳三呼,同報君恩同報國; 今日是長治久安天下,放膽唱升平一闋,半入江風半入云。 灝氣流轉,亦自不弱,惟末句用成語,平仄不諧,又失之膚,是為大醇中之小疵。 又,揚州某戲臺聯云: 想當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由之。 純用白描,亦耐人紬繹。 又,武進奔牛鎮捕蝗演戲聯云: 爾子孫繩繩,民弗福也,幸毋集翼于原田每每; 我黍稷郁郁,神其保諸,報以拊缶而歌呼烏烏。 別一格調,才華秾俊,時曰能新。 又,吳摯甫題保定淮軍公所戲臺聯云: 高節變風云,坐客欷歔,擊筑欲邀燕市飲; 遺勞在蘭菊,禮魂容與,傳葩疑唱楚人騷。 又,李澄宇題揚州某氏園戲臺聯云: 坐客為誰,聽二分明月簫聲,依稀杜牧; 主人休問,有一管春風詞筆,點綴揚州。 筆健而意豁妙,又切地。 又,廟下春社戲臺聯云: 誰蒼鶻,誰參軍,描摹得世間人,須眉畢見; 有院本,有雜出,難為他說戲的,口舌都忙。 又聯云: 灣有廿三,鬧吵吵白叟黃童,賞此乍暖乍寒天氣; 班名四六,亂紛紛高冠長劍,演出半文半武排場。 按,摹寫村場景象逼真。 又聯云: 會真古記性情多,小字低呼,北曲好如南曲; 春戲今年重疊做,大家高興,西村看到東村。 又,酒業戲臺聯云: 正值柳梢青,乍三疊歌來,勸君更盡一杯酒; 如逢李太白,便百篇和去,與爾同銷萬古愁。 右節胡氏《聯選》。 按,酒業聯所謂大搖大擺大踏步向前者,蓋幾近之。 又,舊歷乙卯三月,湘潭銀田市演戲時,中日交涉正激烈,唐君某撰戲臺聯云: 觸景傷懷,回首可憐歌舞地; 感時濺淚,隔江猶唱后庭花。 亦幾于嗚咽淋漓。 又,四川關廟樂樓高升之題聯云: 擊鼓聽三撾,想老賊阿瞞,曾經奪魄; 誤弦邀一顧,憐小喬夫婿,未免癡情。 此蓋從 顧曲小聰明,當日可憐公瑾; 撾鼓大豪杰,至今猶罵曹瞞 聯脫胎而出,然奪魄、癡情二義,似為追進一層,固不至多傷事主。 又一聯云: 誰為袖手旁觀客; 我亦逢場作戲人。 亦極飛動。 又,上海愚園內之橋亭,為林步青改良灘簧處。 劉葆良聯云: 談言微中可解紛,當入古史記滑稽列傳; 聲音之道通乎政,請看新世界戲曲改良。 顧盼自喜,所謂獨往獨來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