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星期六,在參加四會市國學文化易經(jīng)協(xié)會組織的四會逕口新農(nóng)村冼東妹祖居祖墓及文天祥祖墓~通天蠟燭之保護文物的考研后,與惠風道人馬駿大師一同驅(qū)車前往位于廣東四會市下茆鎮(zhèn)紅衛(wèi)村附近的雷劈墳進行實地考研。 ![]() 據(jù)說雷劈墳風水寶地之靈氣,吸引不少任職官員和有識之士冒味前來叩拜,叩拜后十有八九都會晉升或發(fā)財!究竟為何如此神奇,我與馬大師一同實地考研下。 驅(qū)車來到實地,只見一條寫著遷墳的橫幅,并附上“雷劈墳”的圖示,那眼前的“雷劈墳”墓地真實無誤了。 ![]() 當時到來之時已是下午4點半多,由于又要趕路而節(jié)省時間,便使用現(xiàn)代科技設備進行“空對地”勘察技術,察看“雷劈墳”之龍、穴、砂、水、向之風水格局。 ![]() (上圖為坐山) ![]() (上圖為近案,右虎砂已建工廠) ![]() (上圖為遠朝,多重朝山、萬頃良田。) ![]() (“雷劈墳”之形似“寶刀出鞘”,墳墓在刀口上。) 此墓地辛方來龍,左邊的青龍砂右邊白虎砂重重纏護環(huán)抱有情,左右兩邊水纏繞穴場匯流于巽方而去,立“辛”向“乙”正墓向,合三合水法之水出絕方,書云:“辛入乾宮百萬莊,癸歸艮位發(fā)文章,乙向巽流真富貴,丁坤終是萬斯箱”,正合“乙向巽流真富貴”之法,前方朝案重重疊帳,明堂萬傾良田,故此地用后必大發(fā)。 傳說清朝的道光年間,廣寧縣有兩個大財主,一個是北市鎮(zhèn)江嘴祠堂族人江氏,另一個是南街鎮(zhèn)大霧寨楊氏。其中以“九代不扶犁,十代不脫鞋”來比喻楊財主財產(chǎn)之多,多至九代子孫也不用耕田,十代人也不用除鞋下地干活都用不完。在四會河東窯頭村的吳氏宗族出了一位后人名叫吳義齋,乳名叫吳義狗。傳說當時他在四會是最富有的,在大北路至城中路、匯源路至曙光路大部分鋪位和房子,都是他的物業(yè);其中四會人熟識的“太和”雜貨店和“友興隆”醬油廠(在現(xiàn)在的匯源路市黨校門前一帶)都是他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 吳義狗發(fā)富起源于在“雷劈墳”安葬祖先之后。吳氏發(fā)跡前在河東窯頭村居住,一直生活貧困,但世代忠誠善良,行善積德,總相信多行善舉必會有福報的。一次偶然的機遇,吳義狗認識了一位學識高深的風水師。有一天,有一位“流蕩”老先生經(jīng)過他家,已見這位先生饑餓難走,于是吳義狗熱情地招待了這位老先生,對這位陌生先生非常敬重。這位老先生原來是一位風水師,由于“踏山觀水”,多天走路,疲倦不甚。風水先生也了解到吳義狗一家為人忠義善良,勤儉樸素,日子過得彼為艱難。吳義狗得知這位過路人是風水師后,也相信風水可以幫助他,他把平時節(jié)衣縮食省下的不多積儲全部給了風水先生,請求風水先生為其尋找風水寶地安葬先人,但求改變命運。 風水師被他的誠意打動了,為了報答吳義狗敬重之心,風水師經(jīng)過多天的攀山越嶺,尋龍覓穴,終于在四會下茆鎮(zhèn)石頭崗(現(xiàn)在的紅衛(wèi)村附近)為吳義狗相得了一塊上乘的風水寶地。 據(jù)說當年風水師的風水術非常精湛,他把預測在安葬吳氏先人骨骸時會出現(xiàn)“牙鷹吹簫魚敲鼓,頭戴鐵帽馬騎人”的天象寫在吳氏安葬先人骨骸的“日子單”里一并交給了吳義狗。 風水師作了準確地天象預測,預測把先人骨骸放進金井后,進入拜祭儀式,燃放炮竹那一刻時,如果他自己還在墳地所看到的視線范圍內(nèi),必然承受泄盡天機之災劫。 為此,當天風水師主持把先人骨骸登上龍位、調(diào)好線位、覆蓋泥土,最后完成了“呼龍灌蔭”后,便千叮萬囑吳氏必須讓他走出前面明堂,拐進右前方的小山崗背,待風水師走到看不到他的蹤影時,方可燃放鞭炮。但在風水師剛走了一半路程的時候,天空已經(jīng)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雷鳴電閃。此時正驗著風水師所預言的“牙鷹吹簫,魚在敲鼓”;與此同時,三百米外已經(jīng)在下起了大雨,“頭戴鐵帽”及“馬騎人”景象也相繼出現(xiàn)。吳氏眼看大風雨就要來臨,為了不讓掛在樹上的鞭炮被大雨淋濕,因而吳氏在情急之下卻忘記了風水師的叮囑,點燃了鞭炮。 此時的風水師就要到達前面的拐彎的小瓦房處,可惜天意難違,風水師就在鞭炮燃響的那一刻,不幸被雷電擊中身亡。 風水師預測,在安葬吳氏先人骨骸時,天空烏云密布,狂風嘯嘯,雷鳴電閃,一只牙鷹在天上盤旋,并用焦急的聲音呼喚著同伴,聽起來猶如“牙鷹吹簫”,在大風雨來臨前河里的魚缺氧跳出水面,此時魚躍起再跌進水里的聲音猶如“魚在敲鼓”。 過了一會兒后便是大雨滂沱,此時有一個手拿大鍋從下茆趕集(每月固定了9天為圩日,圩日時本鎮(zhèn)及鄰鎮(zhèn)的人都會擁到圩鎮(zhèn)上進行買賣)回家的人,當他路過墳前時正巧下著雨,沒有帶上雨具的他只好用雙手舉起鐵鍋遮擋著雨水,情景猶如“人戴鐵帽”。 古時的巫師或道教人士在幫信眾“打醮祈福”時,都要用竹片、紙張或布料扎造一些馬放在儀式上燃燒,以祈求豐衣足食,祿馬迎官。此時也剛巧有一個人從趕集時買到一只布扎馬從墳前的小路經(jīng)過,并把布扎馬舉在頭上遮擋著雨水,快速奔跑,遠處看去仿如一匹馬騎著一個人在奔跑似的,這一情景又應驗了風水師“馬騎人”的天象。同時明堂前左邊的青龍方有幾個長形小山崗,其形似“船”;右邊的白虎方有一大一小的小山崗,兩崗合看形狀似“馬”,故風水師根據(jù)以上形狀注有:“東邊船來接,西面馬迎人”。 據(jù)說當年風水師將此墓地喝形為“寶刀出鞘”,但由于安葬此墳時風水師遭到雷擊,所以本地人把此墓地稱為“雷劈墳”。風水師遭到雷擊,也許是他的造詣過于高深,預言過于應驗,造成泄漏天機所致,也許點穴在“刀口”上,這地為“殺師地”。 吳義狗把先人骨骸安葬此地后,真是十年磨一劍,寶刀出鞘,他從農(nóng)村進入了會城置業(yè)經(jīng)商,最終成為了會城鎮(zhèn)的大財主,受到了風水的福蔭而使他從貧窮走向了富裕,其財產(chǎn)比廣寧江楊兩大財主的總財產(chǎn)還多,故流傳有“廣寧一江楊(羊),不及四會一只狗”的說法。 吳義狗靠“雷劈墳”福蔭所發(fā)成為風水佳話,為此“吳家墳”便成為了會城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群眾都公認是四會最好的發(fā)跡名墓之一。它與最發(fā)跡宗祠之一的馬田崗咀李氏宗祠共得美贊,故流傳有“李家祠堂吳家墳”之說。 傳說吳義齋去世后,其子孫為他建造紀念宗祠。宗祠選址在現(xiàn)在匯源路的黨校位署內(nèi),宗祠依偎著金雞崗而建。宗祠建成以后,吳氏子孫在石板牌匾上雕刻著“義齋吳公祠”。 宗祠入火后不久,吳氏族人覺得運程蹭蹬;于是吳氏找來了風水先生為宗祠看風水。先生知道宗祠的后山叫“金雞”崗,而宗祠牌匾是“義齋’吳公祠’”,兩者聯(lián)想后而覺得金雞崗那無形的“雞”,有叼克“蜈蚣”之意,后更改為“吳義齋宗祠”。不久,吳氏宗族又重新回復興旺。 傳說四會“三吳”之一,清末期間擔任高麗、日本總領事及民國江漢關總監(jiān)督兼外交僑務副總裁的吳昭安等名仕官宦,都是由此宗祠福蔭所發(fā)。 抗戰(zhàn)期間,日軍派飛機轟炸位于縣前街,即現(xiàn)在的華僑新村位置的民國縣政府;由于縣府被轟炸后造成瓦面漏水而無法辦公,所以當時的抗日指揮部曾搬遷到吳義齋宗祠里。解放初期,四會縣人民政府也臨時設在吳氏宗祠里,后遷于匯源路九號;之后吳家祠變?yōu)榭平虉鏊0耸甏泻笃冢S著黨校在吳氏宗祠位置的興建,“吳家祠”這個地標也隨之被“黨校”所取代。 據(jù)四會市東城區(qū)窯頭村吳氏宗祠及《吳氏族譜》了解到,吳氏現(xiàn)有后人過千,歷史上除了孕育以吳義狗為代表的富豪一批外,還孕育了最高官拜二品大員一名,五六品的官員幾名,秀才、貢生則數(shù)不勝數(shù),民國期間還有出任日本使節(jié),近代也有不少處局級以上領導干部在各級各地任職。 總論:風水之道,以德為先,德道兼?zhèn)洌?/p> 德,就是行善積德;道,就是風水法術,包括尋龍點穴、擇吉趨吉等風水之術。所謂“福地福人居”,這里之“福”先為“福德”,才有“福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