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素質教育》2016.7. 探討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向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推薦人:胡陽新 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民族實驗初級中學 鄧清林 郵編:444324 當前,人們似乎在努力為孩子的成長規避挫折。較多地關注了孩子考試分數的高低,而漠視了孩子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更不在意孩子應付挫折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無法面對困難和失敗,甚至自暴自棄的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有機地滲透挫折教育的內容極為必要。這不僅是由于在語文教學資源中,不乏古今賢哲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等關于勵志抗挫的精辟論述、不乏灰姑娘式的童話故事和從司馬遷到海倫·凱勒這些可以作為學生勵志抗挫的典范事例,更由于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教師如果能找準教學內容與挫折教育的契合點,合理設置教育平臺,就能使學生達到個體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形成應付挫折的品質與能力。 一、平面層面:立足課堂,巧找時機促成長 1、巧用課文中的勵志人物形象 語文教材所選的文學作品中有一個個個性鮮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優秀品質,滲透抗挫折教育。如七年級上冊的《落難的王子》一文,講述了一個“脆弱”王子的故事,由原來“聽到別人的挫折覺得無法接受”,到后來自己也經歷了“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的厄運的過程。類似的又如九上的《孤獨之旅》中的主人公杜小康,原本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因為遭遇意外的變故,不得不失學,跟著父親去荒蕪人煙的陌生地方放鴨的故事。于王子和杜小康而言,這無疑是他們天大的災難,但是王子和杜小康都沒有因之而倒下,反而堅強的承受了一切,最終戰勝了孤獨、恐慌和痛苦,成了一個堅強的人。誠如文章中說到“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讓學生明白—個道理,那就是“人生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厄運降臨,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其他如《音樂巨人貝多芬》的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信客》的任勞任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互幫互助和堅強;《丑小鴨》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等等,在教材中還有很多例子,都可以作為對學生勵志的素材。 [案例1] 農村學生王某,小學時學習成績一直居于年段第一,年年獲得“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而且有演講天賦,從學校至全縣,經常獲得好名次。時時與鮮花掌聲相伴的小學生涯,讓她一帆風順地進了初中。進入初中后,顧某所在的班級可謂人才濟濟,高手云集。“鄉下第一,城里第七”,期末考試中她在班里排名第六。面對這樣的現狀,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天天變得消沉,總認為是自己努力付出,卻沒有相應回報。 于是筆者就利用教材中的故事去疏導她:“與王子、貝多芬、丑小鴨、居里夫人等的人生困境相比,其實你的挫折根本算不了什么,它只不過是你成長路上的一點點小風小雨。面對風雨你有兩種選擇,是選擇逃避呢還是選擇挑戰?!”同時,引用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說的 “苦難是一塊石頭,對于勇敢者而言是塊墊腳石,對弱者卻是塊絆腳石。”這句話,告訴她當面對“苦難”等風雨襲來時,勇敢地推倒心中那堵無形的挫折之墻的人,才能迎來絢麗的彩虹,獲得人生的饋贈。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她漸漸地認識到自己所想的所做的的確不是勇者的表現,還帶有懦弱、自私和極深的功利性!于是,她表示要重新梳理以往的一些想法和看法,找準自己的位置,勇敢去面對眼前的一切,以更加努力的學習態度去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幾天后,從這位同學的臉上又看到了陽光燦爛的笑容。 2、巧用作品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材所選作品中往往具有富于哲理的精辟論述,或思想深刻的主旨,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抗挫折教育的效果。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中講到,“瘦骨嶙峋”的“我”被困在懸崖上無法下來,“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對年幼的“我”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挫折,但是在父親的指導下,“我”最后成功脫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刻領悟文章主旨句:“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讓學生明白“化整為零,逐個擊破”的道理,懂得大困難是由一個個的小困難堆砌而成的,只要一步步戰勝了不難戰勝的小困難,也就在最后戰勝那似乎不可克服的大困難。又如在學習七上《在山的那邊》一課時,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體會“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的內心沮喪,然后教師有意地引領學生反復背誦“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后”的成功——“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等充滿哲理的名言警句,讓學生領悟到人生理想很難一下子實現,千萬不要因為某一次的失敗而灰心喪氣;只要百折不撓堅持奮斗,理想必定能實現。 同樣,《紫藤蘿瀑布》中的“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堅定信念;《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積極的人生態度;《岳陽樓記》和《五柳先生傳》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豁達胸襟和淡定態度等等,這些課文中的點睛之筆或是深刻主旨均是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難得素材。 [案例2] 所任教的七年級某班學生,在一次語文課上個個垂頭喪氣,耷拉著腦袋,還能聽到個別女同學抽泣的聲音。 經了解,原來是該班學生在全校性的廣播操比賽中沒有拿到名次。盡管他們在賽前進行了大量認真地訓練,本以為穩拿第一的期望落空,結果大出意外,竟然連三等獎都沒拿到。鑒于此,筆者以為這是一種典型的“輸不起”現象,此時也真是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好時機。于是,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選在教材中的汪國真的詩——《旅程》(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0頁): 意志倒下的時候 /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 /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 晚來風急 垂下頭顱 /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無論走向何方 /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著你 / 從別人那里 我們認識了自己 當讀到第三遍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了同學們飽滿而堅實的語調。然后,我在黑板上用很大的字寫下一句話:“論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頭再來!” 同學們會心地笑了。 二、立體層面:拓展外延,巧搭平臺促成長 1、組織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形式是多樣的。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進行自我教育。名言警句閃爍著真理的光芒,有豐富的哲理,閱讀摘抄這些名言警句,令人回味無窮,既能啟迪智能,又能增強學生的耐挫意識。教師也可點評新聞,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開展一周人物回顧、一周話題綜述、時事點評等活動,如對玉樹地震、西南旱災、波蘭墜機、校園血案等談自己的觀點和感想,并展示、交流、評選閱讀成果;對好的話題如“生命因磨煉而美麗”“一切困難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強大” 等除了平面展示外,可組織學生演講,在演講中鍛煉學生的膽識,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對挫折教育起到促進作用。教師還可讓學生寫觀后感,如《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后的觀后感,學生在文章中表示要做生活的強者,可見受到了很好的挫折教育。 2、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交流討論活動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 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赫爾曼·黑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中指出:“獲得真正的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學生在科學的引導下進行經典名著閱讀,可以跨越時空的鴻溝,吸收全人類的文化精粹,擴充知識經驗,改變觀點認識,升華思想情感,提升思想境界,提高綜合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接受人類智慧的洗禮。 如閱讀《海倫·凱勒的傳記》《老人與海》等,書中的故事可以感染學生, 主人公自強的人格力量會震撼學生,使學生悟出作為一名肢體健全、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學生,更要有無窮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讀書活動不僅要讀,而且要進行討論交流。通過交流,學生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魅力、作品的精華,從而洗滌心靈的滯塵。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若能不失時機地巧用“育人資源”,就一定能使學生獨立地笑傲人生,迎接生活的風霜雪雨,從而煥發出奪目的生命光彩。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