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書籍是新教育實驗提出來的概念。也稱原典型書籍,是指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影響和形成其專業思維方式的經典書籍。不是所有的經典書籍都能成為某位教師的根本書籍,成為一個人的根本書籍意味著,你深刻地理解了這本書,而這本書也成為你思考教育教學問題以及閱讀其他書籍的原點。此外,那些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現過的,深刻地影響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氣質的書籍,也被稱為根本書籍。” 反復閱讀根本書籍的定義,似乎也發現了自己的根本書籍。奠定我的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的書籍是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影響和形成我專業思維方式的經典書籍是魏智淵老師《教師閱讀地圖》和郝曉東老師的《教師成長力》。在童年時期閱讀貧瘠,而立之年則有兩本深刻地影響我的生命以及精神氣質的書籍:——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吳非的《不跪著教書》。 (一) 十多年前還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求學時,輔導員就推薦我讀了《愛心與教育》,因此知道了李鎮西老師和他學生的感人故事。不管是多才多藝的程樺,還是“頑童”萬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擔任班主任的這些年里,我把《愛心與教育》當做“寶典”一般,自己班上學生出現的問題和書上的某某相似,就生搬硬套李鎮西老師的做法去嘗試解決問題。然而一次兩次多次嘗試后,發現部分學生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但是依然想像李鎮西老師那樣關愛每個學生。
“教師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專業閱讀史。”《教師閱讀地圖》中的這一句話一語點醒夢中人,我這些年之所以出現職業倦怠,不是因為沒讀書,而是因為自己的專業閱讀為零,自己大腦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新教育實驗認為,教師的知識結構應該由所教學科專業知識的本體性知識(約占50%)、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等專業知識(約占30%)、人類基本知識(約占20%)三部分組成。 去年第一次讀了《教師閱讀地圖》后,知道自己應該讀專業書籍,但讀什么書籍并不清楚,看到新網師學友說哪本好就去購買閱讀。《教育的目的》雖好,但難度太大,超過了我的理解能力。最近再次讀《教師閱讀地圖》,對于《最適合你自己閱讀的書》章節印象深刻。因為在這里我也學會了自己應該如何篩選適合自己閱讀的專業書籍。
《教師成長力》是新網師執行主任、蘇州大學在讀博士生郝曉東的第四本著作,針對教師專業成長而寫,希望喚醒更多的一線教師關注自己的專業成長、幫助自己不斷成長。本書是郝老師近幾年發表在各種報刊文章和在新網師寫的部分“一周觀察”,從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三方面向我們講述了一線教師該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郝老師以自己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教師成長力》這本書喚醒了我的成長意識,點亮了我的生命之光,堅定了我對專業學習的決心。備戰考研迅速納入生活,計劃堅持閱讀專業書籍,讓自己向專業教師靠攏。 (四) “我相信一個人如果有自信力和奮斗的決心。無論環境如何困難,總可以打出一條生路來。”這句話選自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此書時,我正處于職業倦怠期,當讀到這一句話時,眼前一亮,心想改變不了環境,但是改變自己還是可以的。不應該混沌度日,不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奮斗一番怎知不能實現呢?正是因為這段話促使我加入新網師,應該給自己一個學習的機會! (五) “常有教師批評學生作文'沒有思想’,然而教師大量的所謂'教學論文’與'德育論文’完全是文件資料的克隆與重組,沒有獨立的思考,缺乏個人智慧。這是吳非的《不跪著教書》中讀到我臉紅的一句話。這么些年來,有二十余篇論文,但是大部分都是復制粘貼,然后稍微做一些修改。于是我告訴自己,從此以后,不管自己寫的內容好與不好,都真實的記錄自己的點滴思考。不會寫,寫不出特色,那是因為讀的書不夠多,沒有動筆寫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