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一 葦 渡 撰文|左岸布衣 編輯|三園莊主 膠東人寫的膠東人、膠東事。 準確地說,應(yīng)該是一部起源于膠東。 26軍源于魯中軍區(qū),前身是8縱。 李耀文上將為26軍軍史的序:26 軍是個老部隊,她起源于抗日戰(zhàn)爭初期的徂徠山、黑鐵山、魯東和天福山起義組建的人民抗日游擊武裝,以及八路軍第129 師在河北南宮組建的津浦支隊。 26軍軍史概述中提到:徂徠山起義成立的第4 支隊大部,魯東起義成立的第7 、 8 支隊各一部,黑鐵山起義成立的抗日救國第5 軍(后改稱第3 支隊)一部,天福山起義成立的抗日救國第3 軍 (后改稱第5 支隊)一部,以及八路軍第129 師在河北南宮成立的 津浦支隊大部,是我26軍前身最早的幾支部隊。 這里說的天福山起義的武裝力量一部為26軍前身部隊,其實是指26軍76師226團。 也就是說,被譽為軍第一主力團的原76師226團一部起源于膠東。 1938 年底,上任不久的第5支隊副司令員吳克華帶領(lǐng)3個營前往魯中軍區(qū)作戰(zhàn)。這3個營是5支隊第61團2、3營和第55團2營,恰好是一個團的兵力。 61團2營是原蓬萊4營改編,3營是原黃縣3營改編。此時擔(dān)任61團團長的是趙一萍,趙一萍是壽光牛頭鎮(zhèn)人,原名原名馬蘭馨,又名馬香圃,是8支隊司令員馬保三的親侄子。他留在膠東,不久任5支隊參謀長,1955年少將。而8支隊也是26軍的前身部隊之一。 55團2營是原掖縣“三支隊” 2營。營長是李伯民,掖縣人,他也留在了膠東,任5支隊13團參謀,1940年郭家店戰(zhàn)斗犧牲,年僅25歲。 這是膠東第一次正式向外輸出軍事力量。 1939年2月吳克華率領(lǐng)的這部分膠東部隊與山東縱隊第 12支隊合編為新的第2支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閆世印,參謀主任劉國柱,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副主任陳楚)。。 當(dāng)時,2支隊在 臨(沂)、費(縣)邊活動。 1939年津浦支隊調(diào)歸山東縱隊建制,與山縱第2 支隊合編,仍稱第 2 支隊。(76師前身) 1940年9月,第2支隊與第9支隊1團2、3營合編為山東縱隊第2旅4團,1942年底改編為第115師教導(dǎo)1旅4團(1943年3月改稱山東軍區(qū)魯中第4團)。 1945年8月改編為山東軍區(qū)第4師10團, 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zhàn)軍第8縱隊22師64 團,1949 年2 月改編為第 26軍 76師 226 團。 1967年 7 月奉命赴江西執(zhí)行“三支兩軍”任務(wù), 1975年4月劃歸第29軍建制,1976年2月改編為第29 軍 86 師 256 團, 1985 年 9 月改編為第 1 軍3 86 師 256 團。 這個226團是原山東縱隊、魯中軍區(qū)中唯一一個以老紅軍為基礎(chǔ)、以老紅軍連隊為主力組建的團隊,所以在華野8縱、26軍內(nèi)被稱為“紅四團”。 76師本就是26軍第一主力師,當(dāng)年程世清政委率軍南下后,時任濟南軍區(qū)司令員楊得志上將諸多不舍,多次去軍委交涉,意欲讓76師歸建,然終成遺憾。 226團戰(zhàn)史輝煌、戰(zhàn)績彪炳,戰(zhàn)斗力很強,是26軍,甚至整個華野數(shù)一數(shù)二的主力團之一。 26軍抗美援朝歸國后,226團隨軍部一起進駐萊陽,后來常駐河洛營房。 在萊陽,上一輩人的口中,大家不叫226團,而是稱26團,只要一說起26團,要么是萊陽人,要么是226團人,很親切。 2017年新軍改后,256團加上師屬炮兵團和裝甲團,合并改編而成某合成旅。作為26軍的血脈,目前歸屬第73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