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評論區甚是熱鬧,眾人你一言我一語,開啟了對“自來水”的討伐:
“難怪最近自來水燒開后,全是白色漂浮物,肯定有害健康”
“對,我家水龍頭一擰開,那水流一分鐘都還是白色,一股消毒水味,我都不敢用”
“嘖嘖,我國腎病高發,肯定跟這自來水脫不了關系”
“這氯一聽就是化學物質,說不定還會致癌呢”
......
自來水真的像大家口中所說的那樣危害重重嗎,九叔今天就來為大家扒一扒
自來水是家家戶戶日常用水的主要來源,但很多人卻對加氯的做法產生了疑惑,那么,好好的自來水,為什么要加氯?
其實這么做也是為了大眾的健康。
自來水想從源頭到達居民家里,中間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和十多公里的管道。
在這個過程中,水源就有可能受到污染,如果不經過任何處理,末端水放出后就可能含有雜質、有害微生物等,影響用水安全。
針對這種情況,全世界目前通用的解決方式就是加氯。氯氣浸入水中,會轉變為次氯酸,對水中細菌和致病微生物起到滅殺作用。
但水中的微生物、有機物只會消耗一部分氯,剩余的氯就叫“余氯”,余氯不僅僅是正常的,還是必需的,飲用水中必須保證一定的余氯量,因為余氯有著持續消毒的作用,能幫助抑制水管中的細菌。
這個問題大家不必過于擔心。
首先,我國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對自來水廠明確規定:出廠水含氯量最低0.3 mg/L、末端水(居民接收水口)含氯量最低0.05 mg/L。
監管部門還會進行定期抽樣監測,為居民飲用水的安全性保駕護航。
其次,氯對人體的毒性與劑量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曾給出的水中余氯無可見有毒水平為每日15mg/kg。
也就是說,即使一天攝入幾十升自來水,也達不到氯中毒的量。
此外,由于用戶距離自來水廠的距離不同,管網中余氯的含量大小也存在差異性,有些人家里自來水的氯味確實可能會重些。
如果不喜歡氯的味道或者心有芥蒂,只需將自來水加熱(沸騰1-2分鐘),就可以輕松除氯,完全無需靜置一段時間再喝。
醫學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慢性腎病患者數量已排全球首位,總數量接近1.2億,成人慢性腎病病發率10.8%。腎病病發率的升高,也加速了尿毒癥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
慢性腎病的高發和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亂用藥物、吸煙等等復雜因素關系密切,但也有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水質。
網傳,某些地區的自來水燒開后會有一些白色飄絮,或是肉眼無法觀察卻會在水壺內沉淀出水垢,這代表水質不好,如果長期飲用,就會導致腎結石。
對此,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對自來水和礦泉水進行過相關檢測,最終發現兩者的水燒開后都會形成白色飄絮或水垢,而這些物質則是碳酸鈣、氫氧化鎂等混合物。有的地區地質和水質特殊,可能還存在錳、硅等其它礦物質。
目前醫學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水垢和腎結石有關。相反,歐洲一項疾病調查顯示,水質硬的英國和水質軟的荷蘭,泌尿系統結石發病率并無顯著差異。
因此想要找出傷害腎臟的“兇手”,還要從別處下手。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污系統,保護腎臟健康不容忽視,但有時候一些不經意的行為卻會對腎臟產生損傷,這六個習慣,你占幾個?
長期憋尿,尿液長時間潴留,有可能導致細菌感染,導致尿路、腎臟發生炎癥,甚至是尿毒癥。
腎臟是人體電解質維持的平衡點,人體攝入95%的鹽都靠它處理,長期高鹽飲食會加重腎臟負擔,輕則導致電解質紊亂,嚴重時則可能造成腎損傷。
人體代謝藥物的主要器官就是腎臟,一方面長期用藥會對腎臟形成壓力,造成損傷。另一方面,部分腎毒性藥物,本身就要慎用。比如:馬兜鈴類等中藥、化療藥物、部分止痛藥,如果亂用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長期休息不足、熬夜可能會導致人體肝腎功能紊亂,更容易患上腎炎類疾病。臨床數據也顯示,長期過勞導致了70%的腎炎病發。
補水不足會導致排尿減少,體內毒素和廢物積累時間過長,可能會引發腎結石、腎積水等腎臟疾病。
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腎損傷,如果病人掉以輕心,沒有長期堅持監控指標,就可能引發腎功能降低、腎損傷。
腎病高發確實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但是人們應該相信醫學,用正確的方式去解決,而不是被謠言所左右。
自來水“氯消毒”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氯消毒”仍然是當前最主流的消毒方式,我國自來水中的余氯水平也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大家無需過于擔心,可以放心煮沸飲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