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分型是丹麥學者 Lauge-Hansen 于 1950 年首先提出,主要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受傷時足的位置,另一個是引起損傷的暴力方向。足的位置決定了哪些結構是緊張的,因此該結構在遭受暴力時可能發生損傷。 自Lauge-Hansen分型尤其對于指導急診復位、預判踝關節骨折嚴重程度、下脛腓聯合、三角韌帶等的損傷仍有一定價值。 描述踝部運動的軸和平面: 踝關節(脛距關節)旋轉軸線 內踝、外踝尖的連線,此連線與脛骨遠端關節面連線的垂在踝內側形成的角稱之為脛距角,正常為83±4°,而在水平面上則有20-30°外旋、冠狀面上有約8°的內翻。因此,踝關節背伸時,脛骨內旋或者說踝關節相對于脛骨是外旋的。 a,極度旋前背屈位; b,極度旋前跖屈位; a',極度旋后背屈位; b',極度旋后跖屈位。 足旋前 pronation :當踝關節背伸時,距下關節外翻、前足外旋,足外側緣抬高內側緣降低,足尖朝外稱為旋前;發生部位主要在跗跖關節。 助記:踩足球位。約20% 踝部骨折是足處于旋前位置,此時內側極度緊張。 足旋后 supination:當踝關節跖屈時,距下關節內翻、前足內旋,足內側緣抬高外側緣降低,足尖朝內稱為足的旋后;發生部位主要在跗跖關節。 助記:踢足球位,約 80% 的踝關節骨折是足在旋后位受傷。 內收-外展 : 這里所說的內收外展,是指暴力的方向。而暴力的方向都是針對距骨而言的。距骨從前向后的長度較長,主軸線呈前后方向。內收外展暴力導致距骨圍繞自身軸線出現旋轉。 內收:腳掌朝向內側,距骨上關節面轉向外,下關節面轉向內。 外展:腳掌朝向外側,距骨上關節面轉向內,下關節面轉向外。 內旋-外旋: 內旋外旋同樣也是暴力的方向。以垂直方向(脛骨)為軸,距骨在水平面上旋轉,距骨頭向內稱為內旋,距骨頭向外稱為外旋。
1.旋后-外旋 足處于旋后位,距骨在踝穴內受到外旋應力或足部固定而小腿內旋距骨受到相對外旋的應力,距骨在踝穴內以內側為軸向外后方旋轉,迫使外踝向后移位。
骨折特點:腓骨骨折位于下脛腓聯合水平,側位片多表現為由前下至后上的短斜形骨折線。 2.旋后-內收 足處于旋后位,距骨在踝穴內受到內收應力,踝關節外側結構受到牽拉,內踝受到距骨的擠壓應力所致。
骨折特點 (1)內踝骨折線基本垂直于踝關節 (2)腓骨骨折位于下脛腓聯合水平以下 3.旋前-外旋型 足處于旋前位,距骨受到外旋應力,以外側為軸向前外方旋轉,踝關節內側結構受到牽拉破壞。
骨折特點 (1)內踝骨折位于踝關節水平 (2)腓骨骨折較高、位于下脛腓聯合水平以上,側位片多表現為由后下至前上的短斜形骨折。 4.旋前-外展 足旋前位,距骨受到強力外展或外翻應力,踝關節內側結構受到強力牽拉,外踝受到擠壓應力。
骨折特點:腓骨骨折多存在蝶形骨折塊 Lauge-Hansen分型貌似很難記憶,其實我們只要對足部的各項運動有了正確的理解,掌握各型骨折的特點,也并不困難。其要點在于在X線平片上,腓骨主要分類型,內踝、后踝損傷主要區別分度。 首先看腓骨骨折的位置和形態特點,如果腓骨骨折線位于踝關節上6-10cm,基本可判斷為旋前-外旋型骨折或者旋前-外展型骨折,此時如果骨折線為后下至前上的斜型骨折,多為旋前-外旋型、如果此時骨折粉碎、尤其是出現蝶形骨塊,則多為旋前-外展型骨折; 如果位于下脛腓聯合水平,則考慮為旋后-外旋或旋前-外展型骨折,如果此時側位片骨折線由前下至后上,則基本可判斷為旋后-外旋型骨折。如果內踝表現為明顯的垂直骨折線,則多歸于旋后內收型骨折。 其次,看內踝、后踝的情況,如果為旋前型損傷,出現腓骨遠端骨折的基本為III度以上,出現后踝骨折的為旋前外旋IV度。如果為旋后型損傷,出現后踝骨折的,應為旋后外旋III度以上類型。 來源:骨今中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