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淞滬保衛戰有兩次,第一次是1932年的淞滬抗戰,第二次是1937年的淞滬會戰。 1937年的這次發生在抗戰全面爆發期間,頗受關注,但1932年的“一二八”雖然規模不大,但戰果要好得多,在保衛戰中表現出色的十九路軍留下了一份紀要,可以看出在解讀日軍的戰術方面頗有心得,還給出了反制的良策。 一二八中的十九路軍 日軍特點 十九路軍對于日軍的攻防戰術的看法: 日軍重視步炮協同,也注意與??哲姷膮f同。 日軍重視偵察,用飛機在空中拍攝我軍陣地,甚至派人進行便衣偵查。 在作戰時,日軍嚴格遵守戰術規則,不輕易冒險,不依仗肉搏突擊。 日軍擅長集中火力,集中數十門火炮用榴彈轟擊一個地段增大威力,必要時派戰機和戰車掩護。 日軍的機關槍通常是不連續開火,以降低被發現的概率。 日本步兵全部佩戴鋼盔,且普遍裝備擲彈筒,前哨和偵查部隊喜歡攜帶毒藥包。 日軍夜間喜歡用小部隊騷擾我軍,白天方面使用重炮和戰機時進行大規模攻勢。 在進攻時,日本步兵以機槍為骨干火力,組成多個戰斗群,以松散隊形攻擊。 在退卻時,日軍隊形不亂,每后退百米都會進行抵抗。 在防御時,日軍工事重視側面防御,且有交通壕相連,架設鐵絲網且通電。 日軍通常修筑備用陣地,位于不易觀察的地方比如村后,讓中國軍隊始料不及。 機槍陣地不會高出一般陣地,且不易暴露。 十九路軍歸納的日軍戰術中,強調的部分恐怕正是當時中國軍隊不熟悉或者不重視的部分。 比如擊中火力原則,夜間襲擾,工事按縱深修筑,防御時重視防備穿插。 一二八中的日本陸戰隊 應對之策 十九路軍針對日軍的特點,制定的作戰方針: 避開日軍艦炮射擊范圍,誘敵深入作戰。(上海雖然臨海且有江河,但是大型軍艦因為吃水深的關系,無法進入淺海和江河) 盡量在夜間行動,以避免日軍的航空偵察和空襲。 按照縱深構筑防線,注意偽裝,并留下預備隊防備日軍的穿插攻擊。 兵力,工事梯次配置,機槍陣地為防御支撐點,各級指揮官應力求通訊完備靈活。 注意通訊聯絡暢通,每個師至少兩條電話線通總部。 救護體系:各個師野戰醫院-上海南翔總部收容所-2列救護列車-蘇州總醫院。 最終“一二八”打得日軍無法突破,最終選擇休戰,十九路軍又總結道: 陣地應縱深配置,敵人如果突破一點,我軍可從三面還擊,節節抵抗。 第一線派少數監視哨即可,以免遭到炮擊殺傷。 力求與日軍步兵近戰,迫使日軍炮兵停止射擊,抵消其火力優勢。 遇到優勢日軍應該善用夜襲和游動作戰。 工事應當增加間隔,交通壕越多越好。 存在不足 關于第一次淞滬抗戰的教訓,十九路軍又總結道: 我軍雖然士氣高漲且富有犧牲精神,但第一線兵力損失較大。 預備隊本應用于出擊,卻機場用于填補戰線。 手榴彈質量不佳或使用不當,所以被部隊輕視。 對縱深防御,側后防御重視不夠,交通壕不足。 機槍手習慣在同一個陣地連續開火,在日軍炮兵的轟擊下徒增傷亡。 步兵常無目的開火,浪費彈藥。 救護隊太少,戰斗部隊自己派人后送傷員是損耗兵員的錯誤做法。 通訊只有電話,手段單一且故障較多。 熟視無睹? 1933年末,被調到福建的十九路軍因不滿國府的對日妥協,易幟反蔣,也就是福建事變,最終第十九路軍被繳械、解散和收編。 那么既然第十九路軍的戰斗經驗教訓有用,國民黨軍隊是否因人廢言呢? 從1937年的淞滬抗戰和抗戰中的許多戰役來看,恐怕并沒有學習領會。 很多部隊頂著日軍猛烈的艦炮和陸軍炮兵火力行動,徒增傷亡。 有些部隊毫無防空觀念,在前線集合整隊訓話,被日軍戰機發現后遭到空襲,損失慘重。 中國軍隊的戰線一次次地從側翼被突破,比如淞滬戰役的總撤退就是因為日軍在南面的金山衛達成了突破。 戰地記者王小亭在拍攝淞滬戰役 被日軍在一點突破后,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制,結果往往是一點被突破,戰線全線動搖。 很多部隊的撤退毫無章法,比如淞滬戰役的撤退最后就演化成亂哄哄的潰退。 也許有人注意到,十九路軍反復提到機槍的布置方法,這也反應了當時中國軍隊一個無奈的事實: 缺乏重武器,機槍反而成為重要的支援火力。 而在國內的歷次沖突中,大部分武器無法威脅機槍,那么各方軍隊習慣將機槍陣地長時間布置在高處方便觀察和射擊。 但是在對日作戰中,這一點經驗根本好用處,日軍普遍配備的擲彈筒和迫擊炮能輕易地打掉已經發現的機槍陣地。 那么布置隱蔽良好的機槍陣地,機槍手頻繁轉移陣地,用長短點射掩護步兵才是適應當時戰爭水平的方法。 至于梯次布置兵力,反制日軍的突破口,夜襲之類的招數,大部分軍隊更是難以掌握。 后來陳誠反思過:我軍在淞滬戰役中沒有打算采用人海戰術,但是實際的作戰部署和人海戰術已經差不多了。 第59師師長韓漢英說過,淞滬戰場上的中國軍隊倒是不怕犧牲,一個師又一個師打完了,又整師地調上去打,這在作戰效果上其實是有害的。 而淞滬戰場上的蘊藻浜反攻,恐怕在“小諸葛”白崇禧決策之時,就沒有考慮如果反制或者抵消日軍的火力優勢,試圖通過步兵的集團突擊來扭轉局勢,這種戰術對付火力貧乏的對手也許奏效,但看起來根本沒有考慮日軍的特點。 如此部署,使得這次反擊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這恐怕就是到了1938年武漢戰役時,最富庶的沿海地區以及廣闊的華東地區全部淪陷的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