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9787521739626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定價:68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壹 編輯推薦 市場上首度從歷史文化角度全面解讀檳榔的著作,基于大量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還原這一自然之物在人類文化中的多重面孔,并通過其“四起三落”的流行史,反映出歷史與社會的變遷。 大眾熟知的檳榔主要是最近20年興起的產業化的湘潭檳榔,而實際上檳榔和茶、咖啡一樣,根本不是小字輩!嚼食檳榔的歷史在中國已有兩千年之久,玄奘、蘇軾、嘉慶皇帝都嚼過檳榔,李白、楊萬里、李煜的詩詞中都寫到過檳榔,《紅樓夢》和《儒林外史》中也有它的出場。 如今輿論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的檳榔,在“癮品”之外其實有著更多文化身份:醫家的“洗瘴丹”、佛教的供養物、士紳階層崇尚的“檳榔無柯”形象和民間的定情物…… 關于檳榔的各種冷知識,滿足你的好奇心:檳榔在不同地區有哪些不同的食用方式?嚼檳榔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為何名曲《采檳榔》竟出自不產檳榔的湖南湘潭?為何檳榔作為世界四大成癮性物質之一,并沒有像其他三個“成員”尼古丁、酒精和咖啡因那樣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檳榔在現代為何復興,在飽受質疑之后又將何去何從? 貳 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了檳榔這種小小的青色果子在世界范圍內如何傾倒眾生,著重梳理了它在中國兩千年來幾起幾落的流行史,并揭示出其背后社會與文化的種種變遷。 青年學者曹雨結合歷史文獻研究、人類學視角和社會學調研,再現了檳榔與人類社會關系的演變歷程——它作為一種熱帶作物,如何從太平洋的南島文化圈走出來,如何傳播到南亞,與佛教文化交融,更重要的是,如何從秦末漢初開始在中國的歷史和社會文化中留下印記。鮮為人知的是,檳榔在“癮品”之外,還有豐富多面的文化內涵:從兩漢時期驅除瘴癘的靈藥,到魏晉名士高潔情懷的寄托;既是南北朝時常見的佛教供品,也是嶺南男女的定情之物;曾在清朝滿洲貴族中風行一時,又在當代的勞動人民中復興。此外,作者亦深入調查了檳榔在當代社會再次流行的緣由與現狀,并探討了今日飽受爭議的檳榔產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叁 作者簡介 曹雨,廣州人,歷史學博士,人類學博士后,資深“吃貨”,好尋訪各地美食,從中發現人類文化與生活的多樣和精彩。現就職于暨南大學,專研飲食人類學,尤重食物與移民之關系,著有《中國食辣史》。 肆 目 錄 序 本書要討論的幾個問題 第一章 從黑齒國到孔雀王朝和阿拉伯:全球史中的檳榔 第一節 檳榔的史前史 第二節 古印度歷史中的檳榔 第三節 西方視野中的檳榔 第四節 檳榔的名稱 第二章 從驅瘴之藥到魏晉風流:檳榔進入中國 第一節 南越奇樹(西漢) 第二節 洗瘴丹(東漢) 第三節 賓郎的檳榔(吳、西晉) 第四節 檳榔無柯(東晉) 第五節 名士風流(南北朝) 第六節 隨士族而逝的檳榔(隋唐) 第三章 八面玲瓏的嶺南異果:檳榔中的中國文化 第一節 南藥之首 第二節 佛門清供 第三節 詩家名物 第四節 粵閩土風 第五節 滿洲異數 第六節 檳榔與情愛 第四章 八億人的沉迷:檳榔在當代的衰與興 第一節 被遺忘的成癮品 第二節 清末大變局中衰微的小檳榔 第三節 湘潭人是怎么開始嚼檳榔的 第四節 從嶺南檳榔到湘潭檳榔 第五節 走出湘潭的檳榔 第六節 乘著經濟大潮席卷全國的檳榔 第七節 檳榔在中國還能流行多久 后 記 文獻回顧 注 釋 參考文獻 附錄 伍 書摘 本書要討論的幾個問題 今天中國人所熟悉的檳榔,大多是街頭巷尾的小賣店所售賣的包裝干制檳榔。大概在2000年以后,這種來自湖南湘潭的特色產品就開始逐漸遍及大江南北,在遙遠的新疆、西藏、東北均可見其蹤跡。我們難免對此產生疑問,為什么在短短的數十年間,這種原本只流行于湖南一隅的物產得以快速地傳播到全中國?是什么原因驅動了湘潭檳榔的傳播?是湘潭的人口遷徙,還是湘潭檳榔商家的市場運營,抑或是別的什么原因? 如果我們對身邊的事物稍加留心,那么就會發現消費包裝干制檳榔的人群有特別明顯的職業特征。除了湘潭及其周邊地區的人以外,其他地方喜歡嚼食檳榔的,大多是客貨運輸司機、工廠夜班工人以及電子競技從業者。除了湖南長株潭地區以外,其他地區售賣檳榔的店鋪也特別集中于加油站、汽車維修廠、物流貨場、工廠區域和大型網吧附近。如此集中的職業和地理分布特征,不禁讓我們產生疑問,是什么原因使得這部分人群養成了嚼食檳榔的癖好?當代檳榔的傳播有著什么樣的特殊規律? 對文史知識比較熟悉的讀者也許還知道,中國人認識檳榔的時間已經超過2000年了,各種文學、史學文獻中關于檳榔的記載非常豐富。比如李煜的“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還有《紅樓夢》里尤二姐隨身帶著不給別人吃的“檳榔荷包”。另外,熟悉中國古代婚聘禮儀的朋友也許還知道,檳榔曾經是古代南方婚禮中不可缺少的禮物,這種贈送檳榔的習俗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至今仍然有所保留。檳榔似乎與男女之事有種不可言說的神秘關系,為什么檳榔會產生這方面的隱喻?檳榔與男女之間的關系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經常旅行的朋友會發現,除了在中國大陸流行嚼食干制檳榔外,中國最大的兩個島嶼—臺灣島和海南島—也都流行嚼食檳榔,但臺灣和海南的人們通常嚼食新鮮檳榔,且將其與蔞葉 *和石灰一并嚼食。同時我們還知道,雖然干制檳榔的流行始于湘潭,但是湘潭并不產檳榔,而是依賴從海南購入檳榔成就本市的檳榔加工產業。為什么在遠離檳榔產地的湘潭會有嚼食檳榔的習俗?新鮮的和干制的,這兩種消費檳榔的方式之間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檳榔究竟起源于何方,是誰嚼食了第一顆檳榔?檳榔是怎樣傳入中國的,第一個把檳榔介紹給中國人的人是誰? 對中醫知識有所了解的朋友也許會知道,檳榔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中醫各家普遍認為檳榔有殺蟲、截瘧、辟瘴、消積、行氣和利水的功效。檳榔曾經對漢民族向南方的擴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也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里成為貴族們的嗜好品。這種異域植物是怎樣進入中國人的視野的?又是如何被中國人發現其藥用價值,并且被利用于征服和戰爭的?檳榔作為一種食物和藥品,它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階級屬性、文化屬性是怎樣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化的? 當今社會流行一句關于檳榔的俗語—“ 檳榔配煙,法力無邊 ”。與流行于中國僅400余年的煙草相比,檳榔在中國流傳的歷史要長得多。可是同樣屬于成癮性嗜好品的檳榔,為什么沒有像煙草那樣得以普遍流行?換句話說,為什么是煙草、咖啡、茶葉這些嗜好品行銷全球,而檳榔卻只能屈居于亞洲一隅?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經濟原因?未來檳榔還有沒有可能成為流行全世界的嗜好品?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嚼食檳榔與口腔病變有密切關聯,許多檳榔食品生產企業也不得不公開承認嚼食檳榔有損口腔健康。筆者寫作此書,目的在于提升大家對檳榔的認知,但并不希望大家去嘗試嚼食檳榔,也希望有嚼食檳榔習慣的人早日戒除這種損害健康的嗜好。本書考據和論證檳榔與人類社會的各種關系,從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考察檳榔,是以一種格物致知的態度來與讀者們共同增長學識。 一件事物,當我們把它放在貫通的、全局的視野下,也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認知。對于檳榔的研究,還是缺乏一個通史性的、全局性的研究作品,因此便有了本書存在的空間與價值。另外,現存的有關檳榔的研究當中,有兩類問題是幾乎沒有被闡發過的:其一是關于檳榔在中國飲食文化的階級譜系中的地位問題;其二是檳榔在最近10余年的擴散問題,這個問題非常有價值,但是目前學界并沒有對此進行深入的討論。 本書意在梳理檳榔的歷史,將有關檳榔的禮俗進行較為完整的記錄和比對,對檳榔與中國飲食文化的階級譜系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并由此闡發出一系列的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的議論。本書以中文寫作,因此會比較側重檳榔在中國及漢字文化圈的歷史。關于檳榔在全球的歷史,本書也會兼顧,參考中英文的各種文獻,試圖囊括檳榔歷史的全景。不過關于檳榔的許多早期記錄是以梵文寫成的,而檳榔在印度文化中又尤其重要,可惜筆者不懂梵文和印地文,因此只能閱讀英文翻譯的這部分歷史文獻,對于檳榔在南亞的早期歷史可能會有所疏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