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2022年初春,在好友的安排下再次走進了《寄嘯山莊》這座精美絕倫的晚清名園。 導游介紹它早在1959年國慶節時就正式對公眾開放,成為一座人民的公園,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再次向全國、全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敞開了大門。 十年前為尋找'答案’首次入園,腳步匆匆未能細細地從藝術觀賞的角度品味這座被我國現、當代一批著名的古建園林專家都備加推崇的"江南園林中的孤例"。 疫情之下的初春,這座精美絕倫的名園旅游團隊兌減,園內沒有了十年前的喧囂和擁擠,我在導游的導引下步入了這座堪稱一絕的晚清名園。 步入何園導游介紹說:“何園占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建筑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園面積的50%。”這樣的建筑密度,對于園林來說是太大了,但置身園中,卻沒有擁擠感,反覺得處處收放有度,疏密有致,曲徑通幽、小中見大,層次分明。這種效果,靠的正是造園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心獨運,平中造奇。 我有意地問導游這個園林為何叫《寄嘯山莊》?導游員用詩一般的語言解答了我的提問: “迎面月洞門上鐫刻的"寄嘯山莊"門額,是當年園主人親自題寫的園名。"寄嘯"兩個字,分別取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句子:'依南窗以寄敖,登東皋以舒嘯。’表達的是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志節情懷。《寄嘯山莊》的何園主人與陶淵明有著辭官歸隱的相似經歷,寓意不言自明。” 隨著導游的引領我走進了東園,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矗立在我的眼前,這就是揚州造園藝術中特有的平地疊石手段呈現出來的貼壁山,它就象嵌在墻上一樣,沿著墻面走向一路攀緣,狀若游龍騰蛟,攪動萬千氣象,把原本封閉壓抑的高墻深院,變成了一座抱擁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 走進其中我發現這座貼壁山的山腰里,藏著一條高低盤旋、曲折迂回的石階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讀書樓。其實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畫的寫意藝術的意境文脈是相通的都是在似與不似之間呈現出精美絕倫的藝術感受。漫步在這高低錯落的石階小路上讓我真切地領悟到了揚州疊石藝術的精髓。 置身園林之中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看它都不失為完美的藝術品,仔細品嚼著院中的每一座建筑造型無論是船廳、還是牡丹廳、胡蝶廳、極具創意的連廊都深藏著造園主對人生的感悟與對未來后代們寄寓的情懷。 連同園內數株參天大樹、綠植都飽含著深意。 漫步在廊道迂回,山環水繞,古木參天,月白風清,鳥語花香,交織而成的天人合一的立體畫卷中,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出種種幻覺,忽兒誤入了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忽兒又走入了神仙洞府。 最讓我嘆為觀止流連忘返的《片石山房》。它是一座園中古園,據史料記載考證:它是因水池北面的假山而得名,為清代石濤和尚的手筆。 石濤和尚是舒建新先生最崇尚的中國畫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疊石造園的高手。據史料記載:石濤在41歲時結束云游生涯,客居揚州,創作了片石山房,這是他留在人間的唯一疊石作品,稱為人間孤本。 東面墻上有石濤“片石山房”石刻一幅。石刻的北邊有一棵羅漢松,樹齡已有三百多年了,成為考證'片石山房’即是石濤遺作的論據之一。 回眸片石山房,最不能忽略的景觀就是鏡花水月,它完整的體現了著名山水畫家石濤先生絕妙的藝術構思佳作。 何園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幅自然和人文,天人合一完美結合的巨幅畫卷;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造園藝術絕品,更是近代大家族豐富多彩人物故事的生動展現。 |
|